从晚清两督抚看大学成才
再来一篇原创从晚清两督抚看大学成才
曾国藩、张之洞均为晚清中兴名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两公的经历及其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值得思索的地方。
曾国藩是一个出身普通的人,若论资质、家庭背景,与同为湘军一系的李鸿章、左宗棠相比,差距很大,但他凭的是个人的努力,特别是砺志自勉的功夫,以学为本,屡遭挫折,屡次奋起,终成大业。在他的一生中,日日自省,时时学习,他的这种作风,使其子女、门生幕僚颇受影响,故湘军一系,人才辈出。这一点是由湘军衍生的淮军李鸿章和楚军左宗棠所不能比的,李善以利驱人,左好自矜伐,其门下鲜有德才兼备之人。
张之洞的经历却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他本人学贯中西,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于今日仍有重要影响,他非常重视地方建设,每到一地,必有兴作,自光绪十五年至三十三年,总督湖广十余年(中间曾两次署理两江总督),在武昌办新学、练新军、发展新工业,种种举措使新思想广泛传播,使武昌近代化程度颇高,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也使武昌成为革命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最终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区。
曾张二公各有特点,一为创造环境的好手,一为自砺成才的行家,这与大学成才颇有相似之处,大学以育人为本,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既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即良好的校园文化,也需要个人的自身努力,二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每一个大学的文化都有其深厚的内涵,这种文化促进着校园里的学生成才,对其一生的产生重要影响。杨叔子院士曾形象的将大学比喻为泡菜缸,里面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菜的味道。这个泡菜水就是大学文化的内涵,也就是一种思想。张之洞在其中加了适当的酱料(新学、新军、新产业),使得武昌地区形成新思想,新思想又促成了革命者的成长。
张之洞的作为类比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是很值得探讨的。首先,他做出种种新举措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想种豆得瓜,反倒促成了清王朝的灭亡,这一点也说明了文化影响的重要性。这也要求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保持先进性,把握住大方向。要保持先进性,就要有求变意识,面对变化,有消极拒变,被动应变,也有积极备变的,而最高境界莫过于主动求变,高校培养的乃是今后数十年国家之栋梁,其思想应始终领先于社会的发展,所以高校应积极创新求变,开风气之先河,居时代之前沿。第二,新思想需要相应的载体,在湖北的新军新学新产业办成后,新思想就以一种不可遏制的态势占据了优势。同样,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各种载体,学校应当选好调味剂,形成良好的机制,为学生成才搭建宽阔的舞台,依靠社团、网络等多种活动载体,让学生张扬个性,自由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只要学校把握住大方向,问题也不会太大。第三,武昌的建设花费了张之洞十几年的时间,其间磨难甚多。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代价,故而,要扎扎实实的做工作,绝不能急功近利。
大学是培育人才的地方,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曾国藩以其自身的所作所为,为弟子们树立了从普通人成长为一代风云人物的典范。今天,对于我们这一代生于安乐、未历忧患大学生而言,则更应该严于律己,加强一下自身的素质。
现在,我们有的同学,总在谈论这里如何不行,那里如何不好,却唯独不提自己如何。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社会和学校已经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环境,我们也要多从自身出发,克服困难,通过自己的勤勉,创造属于自己的成绩。总不能等所有人把工作都做好了,我们来享受现成吧。诚然,砺志的过程也绝非易事,道理简单,做起来难,难就难在持之以恒。在曾国藩的日记中,我们常常看到非常严厉的自我批评,可往往是今天检讨,明天犯错,但他坚持下来,终有所成。其实,三分钟热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把几天一次三分钟变成每天几次三分钟,常立志也就变成立长志了。我们的某些同学不缺乏大志,却成不了大才,与缺乏长性不无关系。再者,砺志决不仅是简单的克己自律,需要以学为本,只有通过学习,认识提高了,我们在做一些事时就不会觉得是自我约束,而是以之为常了,也就是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曾国藩本人这方面做的可谓典范,他早年师从理学,后又兼学汉学,义理、考据、经济皆有所成,直至去世前,仍读书不辍,这些为其成功提供了源头活水。第三,终曾氏一生,困苦颇多,常常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可以说曾公的韧性是很强的。一个人欲有大作为,必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会遇到许多不理解甚至非议,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困难与挫折可以克服,可不理解与非议往往需要忍耐过去甚至是委曲求全,我们的一些同学并非无刚,往往是韧性差了些。第四,在成才过程中,经常性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古人常有一日三省吾身之说,又说君子常怀惕惕之心、终日乾乾,今人也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曾公的自我批评是极其严厉的,甚至骂自己为禽兽,而且范围极广小到与自家兄弟的小摩擦,大到军国大事,这些自我批评在曾氏日记和家书中可谓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成才有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自身努力。时势出英雄,谁来造时势,作为学校,应当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载体。而我们个人,则应当多从自身找原因,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别人能成功,我却不能。历史的经验和前人的教训已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在我们学校的五十年历程中,不乏英才,我们这一辈工程学子应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继往开来,再创佳绩,否则的话,可真是要羞见先人面,愧在后人前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