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打印本页]

作者: 名滟    时间: 2007-7-16 22:35     标题: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一、轻与重

                                   1

    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个神秘的“众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
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
什么?从反面说“永劫回归”的幻念表明,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样
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
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它象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
间的某次战争,某次未能改变世界命运的战争,哪伯有十万黑人在残酷的磨难中灭
绝,我们也无须对此过分在意。

  然而,如果十四世纪的两个非洲部密的战争一次又一次重演,战争本身会有所
改变吗?会的,它将变成一个永远隆起的硬块,再也无法归复自己原有的虚空。

  如果法国大革命永无休止地重演,法国历史学家们就不会对罗伯斯庇尔感到那
么自豪了。正因为他们涉及的那些事不复回归,于是革命那血的年代只不过变成了
文字、理论和研讨而已,变得比鸿毛还轻,吓不了谁。这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
罗伯斯庇尔与那个永劫回归的罗伯斯庇尔绝不相同,后者还会砍下法兰西万颗头颅


  于是,让我们承认吧,这种永劫回归观隐含有一种视角,它使我们所知的事物
看起来是另一回事,看起来失去了事物瞬时性所带来的缓解环境,而这种缓解环境
能使我们难于定论。我们怎么能去谴责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呢?昭示洞察它们的太
阳沉落了,人们只能凭借回想的依稀微光来辩释一切,包括断头台。

  不久前,我察觉自己体验了一种极其难以置信的感觉。我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
的书,被他的一些照片所触动,从而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成长在战争中,好几位
亲人死于希特勒的集中营;我生命中这一段失落的时光已不复回归了。但比较于我
对这一段时光的回忆,他们的死算是怎么回事呢?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
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2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
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
,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
与之抗衡。

  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
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
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
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正是提出了这
一问题。他看到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
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
消极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区分实在幼稚简单,至少有一点难以
确定:哪一方是积极?沉重呢?还是轻松?巴门尼德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他对吗?这是个疑问。唯一可以确定购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
难。


                 3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着托马斯,似乎只有凭借回想的折光,我才能看清他这个
人。我看见他站在公寓的窗台前不知所措,越过庭院的目光,落在对面的墙上。

  他与特丽莎初识于三个星期前捷克的一个小镇上,两入呆在一起还不到一个钟
头,她就陪他去了车站,一直等到他上火车;十天后她去看他,而且两人当天便做
爱。不料夜里她发起烧来,是流感,她在他的公寓里呆了十个星期。

  他慢慢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却很不习惯。对他来说;她象个孩子;被人
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而他在床榻之岸顺手捞起了她。

  她同他呆在一起直到康复;然后回她离布拉格一百五十英里的镇子上去。现在
我们回到了他生活中那个关键时刻,即我刚才谈到的和看到的:他站在窗前,遥望
着院子那边的高墙陷入了沉思。

  他应该把她叫回布拉格吗?他害怕承担责任。如果他请她来,她会来的,并奉
献她的一切。

  抑或他应该制止自己对她的亲近之情?那么她将呆在那乡间餐馆当女招待,而
他将不再见到她。

  他到底是要她来,还是不要?他看着庭院那边的高墙,寻索答案。

  他不断回想起那位躺在床上,使他忘记了以前生活中任何人的她。她既非情人
,亦非妻子,她是一个被放在树腊涂覆的草筐里的孩子,顺水漂来他的床榻之岸。
她睡着了。他跪在她的床边,见她烧得呼吸急促,微微呻吟。他用脸贴往她的脸,
轻声安慰她,直到她睡着。一会儿,他觉得她呼吸正常了,脸庞无意识地轻轻起伏
,间或触着他的脸。他闻到了她高热散发的一种气息,吸着它,如同自己吞饮着对
方身体的爱欲。刹那间,他又幻想着自己与她在一起已有漫漫岁月,而现在她正行
将死去。他突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能死在她之后,得躺在她身边,与她一同赴死
。他挨着她的头,把脸埋在枕头里过了许久。

  现在他站在窗前,极力回想那一刻的情景。那不是因为爱情,又是因为什么呢
?是爱吗?那种想死在她身边的情感显然有些夸张:在这以前他仅仅见了她一面!那
么,明明知道这种爱不甚适当,难道这只是一个歇斯底里的男人感到自欺之需而作
出的伪举吗?他的无意识是如此懦弱,一个小小的玩笑就使他选择了这样一个毫无
机缘的可怜的乡间女招待,竟然作为他的最佳伴侣,进入了生活!

  他望着外面院子那边的脏墙,知道自己无法回答那一切究竟是出于疯,还是爱


  更使他悲伤的是,真正的男子汉通常能果敢行动的时刻,他总是犹豫不决,以
至他经历过的一个个美妙瞬间(比如说跪在她床上,想着不能让她先死的瞬间),由
此而丧失全部意义。

  他生着自己的气,直到他弄明白自己的茫然无措其实也很自然。

  他再也无法明白自己要什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
以前的生活相此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与特丽莎结合或独居,哪个更好呢?

  没有比较的基点,因此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检验何种选择更好。我们经历着生活
中突然临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象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的第一排练便是生活
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这就是为什么生活总象一张草图的原因。不,“草图
”还不是最确切的词,因为草图是某件事物的轮廓,是一幅图画的基础,而我们所
说的生活是一张没有什么目的的草图,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幅图画。

  “EinmaliStKeinmal”托马斯自言自语。这句德国谚语说,只发生过一次的事
就象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
过生命。


                 4

  在后来有二天在医院里,托马斯正在手术间休息,护士告诉他有电话。他听到
话筒里传来特丽莎的声音。电话是从车站打来的。他格外高兴,不幸的是他那天夜
里有事,要到第二天才能请她上他家去。放下电话,他便责备自己没有叫她直接去
他家,他毕竟有足够的时间来取消自已原来的计划!他努力想象在他们见面前的三
十六小时里特丽莎会在布拉格做些什么,然而来不及想清楚他便跳进汽车驱车上街
去找她。

  第二天夜里,她来了,肩上挂着个提包:看来比以前更加优雅,腋下还夹了本
厚厚的《安娜。卡列尼娜》;她看来情绪不错,甚至有点兴高来烈;努力想使他相
信她只是碰巧路过这,她来布拉格有点事,也许是找工作(她这一点讲得很含糊)。
后来,他们裸着身子并排躺在床上时,他问她住在哪。天已晚了,他想用车送她回
去。她有点不好意思;说她的行李箱还寄存在车站,她得去找一个旅馆。

  两天前他还担心,如果他请她来布拉格,她将奉献一切。当她告诉他箱子存在
车站时,他立刻意识到她的生活就留在那只箱子里,在她能够奉献之前,它会一直
被存放在车站的。

  他俩钻入停放在房前的汽车,直奔车站。他领了箱子(那家伙又大又沉),带着
它和她回家。

  两个星期以来他总是犹豫;甚至未能说服自已去寄一张向她问好的明信片,而
现在怎么会突然作出这个决定?他自己也暗暗吃惊。他在向自己的原则挑战。

  十年前,与妻子离婚,他象别人庆贺订婚一样高兴。

  他明白自已天生就不能与任何女人朝夕相处,是个十足的单身汉胚子。他要尽
力为自已创造一种没有任何女人提着箱子走进来的生活。那就是他的房里只有一张
床的原因。尽管那张床很大,托马斯还是告诉他的情人们,只要有外人在身边他就
不能入睡,半夜之后都得用车把她们送回去。自然,特丽莎第一次来的时候,并不
是她的流感搅了他的睡眠。那一夜他睡在一张大圈椅上,其它几天则开车去医院,
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病床。

  可这一次,他在她的身边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她还握住他的手睡着
。真是难以相信,他们整夜都这样手拉着手的吗?她在熟睡中深深地呼吸,紧紧地攥
紧着他的手(紧得他无法解脱)。笨重的箱子便立在床边。

  他怕把她弄醒,忍着没把手抽回来,小心翼翼地翻了一个身,以便好好地看她


  他又一次感到特丽莎是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他怎么能
让这个装着孩子的草篮顺流漂向狂暴汹涌的江涛?如果法老的女儿没有抓任那只载
有小摩西逃离波浪的筐子,世上就不会有《旧约全书》,不会有我们今天所知的文
明。多少古老的神话都始于营救一个弃儿的故事!如果波里布斯没有收养小俄狄浦
斯,索福克勒斯也就写不出他最美的悲剧了。

  托马斯当时还没认识到,比喻是危脸的,比喻可不能拿来闹着玩。一个比喻就
能播下爱的种子。


[ 本帖最后由 名滟 于 2007-7-29 12:02 编辑 ]
作者: 名滟    时间: 2007-7-16 22:36

 5

  他和他妻子共同生活不到两年,生了一个孩子。

  离婚时法官把孩子判给了母亲,并让托马斯交出三分之一的薪水作为抚养费,
同意他隔一周看望一次孩子。

  每次托马斯去看孩子,孩子的母亲总是以种种借口拒之于门外。他很快明白了
,为了儿子的爱,他得贿赂母亲。多送点昂贵的礼物,事情才可通融。他知道自己
的思想没有一处不与那婆娘格格不入,试图对孩子施加影响也不过是堂·吉诃德式
的幻想。

  这当然使他泄气。又一个星期天,孩子的母亲再次取消他对孩子的看望,托马
斯一时冲动就决定以后再也不去了。

  为什么他对这个孩子比对其他孩子要有感情得多?他与他,除了那个不顾后果
的夜晚之外没有任何联系。他一文不差地付给抚养费,但不愿有舔犊似的多情去与
别人争夺孩子。

  不必说,没人同情他,父母都恶狠狠地谴责他:如果托马斯对自己的儿子不感
兴趣,他们也再不会对自己的儿子感兴趣。他们极力表现自己与媳妇的友好关系,
吹嘘自己的模范姿态与正义感。

  事实上,他很快使自己忘记了妻子、儿子以及父母。他们给他留下的唯一东西
便是对妇女的恐惧。

  托马斯渴望女人而又害怕女人。他需要在渴望与害拍之间找到一种调和,便发
明出一种所谓“性友谊”。

  他告诉情人们:唯一能使双方快乐的关系与多愁善感无缘,双方都不要对对方
的生活和自由有什么要求。

  为了确保“性友谊”不发展成为带侵略性的爱,他与关系长久的情妇们见面,
也讲究轮换周期。他自认为这一套无懈可击,曾在朋友中宣传:“重要的是坚持三
三原则。就是说,如果你一下子与某位女人连续三次幽会,以后就肯定告吹。要是
你打算与某位女人的关系地久天长,那么你们的幽会,每次至少得相隔三周。”

  “三三原则”使托马斯既能与一些女人私通,同时又与其他许多娘们儿继续保
持短时朗交往。他总是不被理解。对他最理解的算是画家萨宾娜了。她说:“我喜
欢你的原因是你毫不媚俗。在媚俗的王国里,你是个魔鬼。”

  他需要为特丽莎在布拉格谋一工作时,正是转求于这位萨宾娜。按照不成文的
性友谊原则,萨宾娜答应尽力而为,而且不久也真的把特丽莎安插在一家周刊杂志
社的暗室里。虽然新的工作不需要任何特殊技能,但特丽莎的地位由女招待升为新
闻界成员了。当萨宾娜把特丽莎向周刊杂志社的人一一介绍时,托马斯知道,他从
未有过比萨宾娜更好的情人。


                 6

  不成文的性友谊合同,规定了托马斯一生与爱情无涉。一旦他违反合同条款,
地位下降的其他情人就会准备造反。

  他根据条款精神为特丽莎以及她的大箱子租了一间房子。他希望能关照她,保
护她,乐于她在身边,但觉得没有必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不想让特丽莎睡在
他房里的话柄传出去,一起过夜无疑是爱情之罪的事实。

  他从不与其他人一起过夜。如果在情人家里,那太容易了;他爱什么时候走就
走。她们在他家里则难办些,他不得不解释自己患有失眠症,与另一个人的亲近会
使他无法入睡。这并非全是谎言,只是他不敢告诉她们全都原因:做爱之后,他有
一种抑制不住的强烈愿望,愿一个人独处。他厌恶半夜在一个陌生的身体旁醒来,
讨厌早上与一个外来人共同起床,不愿意别人偷听他在浴室里刷牙,也不愿意为了
一顿早餐而任人摆布。

  那就是他醒后发现特丽莎紧捏着他的手时如此吃惊的原因。他躺在那儿看着她
,不能完全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想了想刚才几个小时内的一切,开始觉出某种从中
隐隐透出来的莫名快意。

  那以后,他们俩都盼着一起睡觉。我甚至要说,他们做爱远远不具有事后睡在
一起时的愉悦。她尤为感奋,每次在租下的那间房子过夜(那房子很快成为托马斯遮
入耳目的幌子),都不能入睡;而只要在他的怀抱里,无论有多兴奋,她都睡得着。
他总是轻声地顺口编一些有关她的神话故事,或者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单调重复
,却甜蜜而滑稽,朦朦胧胧地把她带入了梦乡。他完全控制了她的睡眠:要她在哪
一刻睡觉,她便开始打盹。

  睡觉的时候,她象第一夜那样抓着他,紧紧攥住他的手腕、手指或踝骨。如果
他想翻身又不弄醒她,就得用点心思,对付她哪怕熟睡时也未松懈的戒备。

  他从对方手中把手指(或手腕之类)成功地轻轻抽出,再把一件东西塞进她手中
(卷成一团的睡衣角,一只拖鞋,一本书),以使她安宁。而她抓住这些东西也就象
抓住了他身体的一部分,紧紧不放。

  一次,她刚刚被哄入睡了,还没有完全入梦,对他仍有所感觉。他说:“再见
,我走了。“去哪?”她迷迷糊糊地问。“别的地方。”他坚决地说。“那我跟你
走。”她猛地坐在床上了。“不,你不能走,我得永远离开这里。”他说着已走到
前厅。她站起来,跟着出门,一直盯着他,短睡裙里是她赤裸的身子,脸上茫茫然
没有表情,行动却坚决有力。他穿过门厅走进公用厅房,当着她的面关上了门。她
呼地把门打开,还是继续跟着。她在睡意中确信托马斯的意思是要永远离开她,她
非拦住不可。终于,他下楼后在一层楼的拐弯处等她。她跟着下去,手拉手将他带
回床边。

  托马斯得出结论: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感情,岂止不同
,简直对立。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即对无数女人的激望),却会引起同眠
共寝的欲求(只限于对一个女人的欲求)。


    


[ 本帖最后由 名滟 于 2007-7-29 12:14 编辑 ]
作者: 名滟    时间: 2007-7-16 22:36

             7

  半夜里,她开始在睡梦中呻吟。托马斯叫醒她。

  她看见他的脸,恨恨地说:“走开!走开!”好一阵,她才给他讲起自己的梦
:他们俩与萨宾娜在一间大屋于里,房子中间有一张床,象剧院里的舞台。托马斯
与萨宾娜做爱,却命令她站在角落里。那场景使特丽莎痛苦不堪,极盼望能用肉体
之苦来取代心灵之苦。她用针刺入自己的片片指甲,“好痛哩!”她把手紧紧捏成
拳头,似乎真的受了伤。

  他把她拉在怀里,她身体颤抖了许久许久,才在他怀里睡着。

  第二天,托马斯想着这个梦,记起了一样东西。

  他打开拍屉取出一捆萨宾娜的来信,很快找到那一段:我想与你在我的画室里
做爱,那儿象一个围满了人群的舞台,观众们不许靠近我们,但他们不得不注视着
我们……

  最糟糕的是那封信落有日期,是新近写的,就在特丽莎搬到这里来以后没多久


  “你搜查过我的信件?”她没有否认:“把我赶走吧!”

  但他没有把她赶走。她靠着萨宾娜画室的墙用针刺手指尖的情景,出现在他的
眼前。他捧着她的手,抚摸着,带到唇前吻着,似乎那双手还在滴血。

  那以后,一切都象在暗暗与他作对,没有一天她不对他的秘密生活有新的了解


  开始他全部否定,后来证据太明显了,他便争辩,一夫多妻式的生活方式丝毫
也没有使他托马斯背弃对她的爱。他前后矛盾,先是否认不忠,接着又努力为不忠
之举辩护。

  有一次,他在电话里刚与一个女人约好时间后道别,隔壁房里传来一种奇怪的
声音,象牙齿打颤。

  他不知道,她已意外地回家来了,正把什么药水往喉管里倒下去。手抖得厉害
,玻璃瓶碰击着牙齿。

  他冲过去,象要把即将淹死的她救出来。瓶子掉下去,药溅在地毯上。她死死
反抗着,他不得不象对付疯子般地按住她约一刻钟之久,再安抚她。

  他知道自己处于无法辩解的境地,这样做是完全不平等的。

  特丽莎还没有发现萨宾娜的信以前,有天晚上他们与几个朋友去酒吧庆贺特丽
莎获得新的工作。

  她已经在杂志社里由暗房技工提升为摄影师。托马斯很少跳舞,因此他的一位
年轻同事便替他陪特丽莎。他们在舞池里真是绝妙的一对。托马斯惊讶地看着特丽
莎,两人每一瞬间的动作都极其精确而默契,还发现她比平时漂亮得多。这次跳舞
看来是对他的宣告:她的忠诚,她希望满足他每一欲求的热烈愿望,并不是非属于
他一个人不可。如果她没有遇见托马斯,她随时都准备响应任何她可能遇见的男人
的召唤。他不难把特丽莎与他的年轻同事想象成情人,很容易进入这种伤害自己的
想象。他认识到特丽莎的身体完全可以与任何男性身体交合,这想法使他心境糟糕
透顶。那天深夜回家后,他向她承认了自己的嫉妒。

  这种荒诞的、仅仅建立在一种假想上的嫉妒,证明他视她的忠诚为彼此交情的
必要条件。那么,他又怎么能去抱怨她对自己真正的情人有所嫉妒呢?


                 8

  这天,她努力去相信托马斯的话(尽管只是半信半疑),努力使自己和平常一样
快活。可白天平复了的妒意在她的睡梦中却爆发得更加厉害,而且梦的终结都是恸
哭。他只能一声不吭地把她弄醒。

  她的梦,重现如音乐主题,舞蹈重复动作,或电视连续剧。比如,她一次又一
次梦见猫儿跳到她脸上,抓她的面皮。此中的含义我们不难译解:在捷克土语中,
“猫”这个宇就意味着漂亮女人。特丽莎看见女人,不,所有的女人都在威胁自己
,她们都是托马斯潜在的情妇,她害怕她们每个人。

  在另一轮梦里,她总是被推向死亡。一次,她在死亡的暗夜里吓得尖叫起来,
被他晚醒,便给他讲了这个梦:“有一个很大的室内游泳池,我们有大约二十个人
,都是女人,都光着身子,被逼迫着绕池行走。房顶上接着一个篮子,里面站着个
男人,戴了顶宽边帽子,遮着脸。我可看清了,那就是你。你不停地指手划脚,冲
着我们叫。我们边走还得边唱歌,边唱还得边下跪。要是有谁跪得不好,你就用手
枪朝她射击。她就会倒在水里死去。这样,大家只得唱得更响也笑得更响。你目不
转睛地盯着我们,一发现岔子就开枪。池里漂满了死人。我知道我再也没有力气下
跪了,这一次,你就会向我开枪了!”

  在第三轮梦中,她死了。

  她躺在一个象家具搬运车一般大的灵柩车里,身边都是死了的女人。她们人太
多,使得车后门都无法关上,几条腿悬在车外。

  “我没有死!”特丽莎叫道“我还有感觉!”

  “我们也有。”那些死人笑了。

  她们笑着,使特丽莎想起了一些活人的笑。那些活着的女人过去常常告诉她,
她总有一天也会牙齿脱落,卵巢萎缩,脸生皱纹,这是完全正常的,她们早已这样
啦。正是以这种开心的大笑,她们对她说,她死了,千真万确。

  突然她感到内急,叫道:“你看,我要撒尿了,这证明我没死!”

  可她们只是又笑开来:“要撒尿也完全正常!”她们说:“好久好久,你还会
有这种感觉的。砍掉了手臂的人,也会总觉得手臂还在那里哩。我们实在已没有一
滴尿了,可总会觉得要撒。”

  特丽莎在床上靠着托马斯缩成一团:“她们用那种神气跟我说话,象老朋友,
象永远是我的熟人。一想到永远和她们呆在一起,我就害怕。”


                 9

  所有从拉丁文派生出来的语言里,“同情”一词,都是由一个意为“共同”的
前缀(Com)和一个意为“苦难”的词根(passio)结合组成(共——苦)。而在其它语言
中,象捷文、波兰文、德文与瑞典文中,这个词是由一个相类似的前缀和一个意为
“感情”的词根组合而成(同——感)。比如捷文,son—cit;波兰文,wSp’ox—C
zucies德文,mit—gefUhI;瑞典文,med。

  从拉丁文派生的“同情(共——苦)”一词的意思是,我们不能看到别人受难而
无动于衷;或者我们要给那些受难的人以安慰。另一个近似的词是“可怜”(法文,
pitiez意大利文,等等),意味着对受苦难者的一种恩赐态度。“可怜一个女人”,
意味着我们比她优越,所以我们要降低自己的身分俯就于她。

  这就是为什么“同情(共——苦)”这个词总是引起怀疑,它表明其对象是低一
等的人,这是一种与爱情不甚相干的二流感情。出于这种同情去爱一个人,意味着
不是真正的爱。

  而在那些同词根“感情”而非“苦难”组成“同情”一词的语言中,这个词也
有近似的用法,但很难说这词表明一种坏或低一级的感情。词源学给这个词暗示了
另一种解释,给了它更广泛的含义:有同情心(同——感),意思就是不仅仅能与苦
难的人生活在一起,还要去体会他的任何情感——欢乐,焦急,幸福,痛楚。于是
乎这种同情表明了一种最强烈的感情想象力和心灵感应力,在感情的等级上,它至
高无上。

  在特丽莎向托马斯道出自己针刺手指的梦的同时,她不甚理智地暴露了自己曾
搜过对方的抽屉。如果特丽莎是另外一个女人,托马斯再也不会与她说话了。特丽
莎明白这一点,说:“把我赶走吧!”与之相反,他抓住了她的手,吻她的指尖。
因为那一刻他自己也感到指尖痛,如同她的指尖神经直接连通着他的大脑。

  隐私是神圣的,装有个人信件的抽屉是不能被打开的。任何不曾得助于同情(同
——感)魔力的人,都会冷冷地责备特丽莎的行为。可是,同情是托马斯的命运(或
祸根),他觉出自己跪在打开的抽屉前,无法使自己的眼光从萨宾娜的信上移开。他
理解特丽莎了,不仅仅是他不能对特丽莎发火,而且更加爱她。


[ 本帖最后由 名滟 于 2007-7-29 12:19 编辑 ]
作者: 名滟    时间: 2007-7-16 22:37

 10

  她的仪态越来越惶乱不宁。自从她发现他的不忠以后又过了两年,情况越来越
糟,毫无出路。

  他真的不能抛弃他的性友谊吗?他能够,可那会使他内心分裂,他无力控制自
己不去品味其他女人,也看不出有这种必要。他自己知道得最清楚,他的战绩并没
有威胁特丽莎,那么为什么要断绝这种友谊呢?在他眼里,这与克制自己不去踢足
球差不多。

  可这事儿仍算一件乐事吗?他去与别的娘们儿幽会,总是发现对方索然寡味,
决意再不见她。眼前老浮现出特丽莎的形象,唯一能使自己忘掉她的办法就是很快
使自己喝醉。自他遇见特丽莎以来,他不喝醉就无法同其他女人做爱!可他呼出的
酒气对特丽莎来说又是他不忠的确证。

  他陷入了一个怪圈:去见情妇吧,觉得她们乏味;一天没见,又回头急急地打
电话与她们联系。

  给她最多舒坦的还是萨宾娜。他知道她为人谨慎,不会把他们的幽会向外泄露
。她的画室迎接着他,如一件珍贵的旧物,使他联想起过去悠哉游哉的单身汉日子


  也许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了多大的变化:现在,他害怕回家太迟,因为特丽
莎在等她。这一天,他与萨宾娜交合,萨宾娜注意到他瞥了一下手表,想尽快了事


  她裸着身子,懒懒地走过画室,在画架上一幅没画完的画前停了下来,斜着眼
看他穿衣服。

  他穿戴完毕只剩下一只光光的脚,环顾周围,又四肢落地钻到桌子下去继续寻
找。

  “看来,你都变成我所有作品的主题了,”她说:“两个世界的拼合,双重曝
光。真难相信,穿过浪子托马斯的形体,居然有浪漫情人的面孔。或者这样说吧,
从一个老想着特丽莎的特里斯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被浪子贩卖了
的世界。”

  托马斯直起腰来,迷惑不解地听着萨宾娜的话。

  “你在找什么?”她说。

  “一只袜子。”

  她和他一起把房子找了个遍,他又一次爬到桌子下面去。

  “你的袜子哪儿也找不到了,”萨宾娜说,“你一定来的时候就没有穿。”

  “怎么能不穿袜子来?”托马斯叫道,看看手表,“我会穿着一只袜子到这里
来吗?你说?”“没错,你近来一直丢三拉四的,总是急匆匆要去什么地方,总是
看手表。要是你忘了穿一只袜子什么的,我一点几也不惊讶。”

  他把赤脚往鞋里套,萨宾娜又说:“外边凉着哩,我借你一只袜子吧。”

  她递给他一只白色的时鬃宽口长袜。

  他完全知道,对方瞥见了自已做爱时的看表动作,一定是她把袜子藏在什么地
方以作报复。外面的确很冷,他别无选择,只得接受她的赐予,就这样回家去,一
只脚穿着短袜,另一只脚套着那只宽口的长袜,袜口直卷到脚踝。

  他陷入了困境:在情人们眼中,他对特丽莎的爱使他蒙受恶名,而在特丽莎眼
中,他与那些情人们的风流韵事,使他蒙受耻辱。


                 11

  为了减轻特丽莎的痛苦,他娶了她,还送给她一只小狗(他们终于退掉了她那间
经常空着的房子)。

  小狗是他某位同事一条圣伯纳德种狗生的,公狗则是邻居的一条德国种牧羊狗
。没有人要这些杂种小狗,同事又不愿杀掉它们。

  托马斯看着这些小狗,知道如果他不要的话,它们只有死。他感到自己就象一
个共和国的总统站在四个死囚面前,仅有权利赦免其中一个。最后,他选了一条母
狗。狗的体形如德国牧羊公狗,头则属于它的圣伯纳德母亲。他把它带回家交给特
丽莎,她把它抱起来贴在胸前,那狗当即撒了她一身尿。

  随后,他们设法给它取个名字。托马斯要让狗名清楚地表明狗的主人是特丽莎
。他想到她到布拉格来时腋下夹着那本书,建议让狗名叫“托尔斯秦”。

  “它不能叫托尔斯泰,”特丽莎说,“它是个女孩子,就叫它安娜。卡列尼娜
吧,怎么样?”“它不能叫安娜。卡列尼娜,”托马斯说,“女人不可能有它那么
滑稽的脸,它太象卡列宁,对,安娜的丈夫,正是我经常想象中的样子。”

  “叫卡列宁不会影响她的性机能吗?”

  “完全可能,”托马斯说,“一条母狗有公狗的名字,被人们叫得多了,可能
会发展同性恋趋向。”

  太奇怪了,托马斯的话果然言中。虽然母狗们一般更衷情于男主人而不是女主
人,但卡列宁是例外,决心与特丽莎相好。托马斯为此而感谢它,总是敲敲那小狗
的头:“干得好,卡列宁!我当初要你就为了这个。我不能安顿好她,你可一定得
帮我。”

  然而,即便有了卡列宁的帮助,托马斯仍然不能使她快活。他意识到自己的失
败是几年之后,大约在俄国坦克攻占他的祖国后的第十天。这是1968中8月,托马斯
接到白天从苏黎世一所医院打来的电话。对方是一位院长,一位内科大夫,在一次
国际性的会议上曾与托马斯结下了友谊。他为托马斯担心,坚持让他去那儿工作。
12

  因为特丽莎的缘故,托马斯想也没想便谢绝了瑞士那位院长的邀请。他估计她
不会愿意离开这儿。

  在占领的头一周里,她沉浸在一种类似快乐的状态之中,带着照相机在街上转
游,然后把一些胶卷交给外国记者们,事实上是记者们抢着要。有一次,她做得太
过火,竟然给一位俄国军官来了一个近镜头:冲着一群老百姓举起左轮手枪。她被
捕了,在占领军指挥部里过了一夜。他们还威胁着要枪毙她。可他们刚一放走她,
她又带着照相机回到了大街上。

  正因为如此,占领后的第十天,托马斯对她的回答感到惊讶。当时她说:“你
为什么不想去瑞士?”“我为什么要去?”“他们会给你吃苦头的。”

  “他们会给每个人吃苦头,”托马斯挥了挥手。

  “你呢?你能住在国外吗?”“为什么不能?”

  “你一直在外面冒死救国,这会儿说到离开,又这样无所谓?”

  “现在杜布切克回来了,情况变了。”特丽莎说。

  这倒是真的:她的兴奋感只延续了一个星期,那时国家的头面人物象罪犯一样
被俄国军队带走了,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哪儿,人人都为他们的性命担心。

  对侵略者的仇恨如酒精醉了大家。这是一种如醉如狂的怨恨。捷克的城镇上贴
满了成千上万的大宇报,有讽刺小品,格言,诗歌,以及画片,都冲着勃列日涅夫
和他的士兵们而来。把他们嘲弄成马戏团的无知小丑。可是没有不散的宴席,就在
与此同时,俄国逼迫捷克代表在莫斯科签定了妥协文件。杜布切克和代表们回到布
拉格。他在电台作了演说。六天的监禁生活使他萎靡不堪,简直说不出话来,结结
巴巴,不时喘气,讲一句要停老半天,有时长达三十秒钟。

  这个妥协使国家幸免了最糟的结果:即人人惧怕的死刑和大规模地流放西伯利
亚。可有一点是清楚的:这个国家不得不向征服者卑躬屈膝,来日方长,它将永远
结结巴巴,苟延残喘,如亚力山大·杜布切克。狂欢完了,接下来是日复一日的耻
辱。

  特丽莎向托马斯解释了这一切。他知道,这是真的;但他也知道除此之外的另
一个原因,亦即她要离开布拉格的真正原因:她以前从未真正感受过快乐。

  那些天里,她穿行于布技格的街道,拍摄侵略军的照片,面对种种危险,这算
是她一生中的最佳时刻。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她才享受了少许几个欢乐的夜晚,
梦中的电视连续剧才得以中断。俄国人用坦克给她带来了心理平衡。可现在,狂欢
过去了,她重新害怕黑夜,希望逃离黑夜。她已经明白,只有在某些条件下,她才
能感到自己的强健和充实。她期望浪迹天涯,到别的地方寻找这一些条件。

  “萨宾娜已经移居瑞士了,你不在意吧?”托马斯问。

  “日内瓦不是苏黎世,”特丽莎说,“她在那儿,困难会比在布拉格少得多。


  一个渴望离开热土旧地的人是一个不幸的人。

  因此托马斯同意了特丽莎移居的要求,就象被告接受了判决。一天,他和特丽
莎,还有卡列宁,发现他们已置身于瑞士最大的城市里。


                


[ 本帖最后由 名滟 于 2007-7-29 12:23 编辑 ]
作者: 名滟    时间: 2007-7-16 22:37

 13

  他为空空的公寓买了一张床(他还没有钱添置其它),并以一个四十岁男人的狂
热,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开始了新生活。

  他打了几个电话到日内瓦。俄国入侵一周之后,那里碰巧举办了萨宾娜的作品
展览。她在日内瓦的赞助人出于对她弱小祖国的同情,买下了她的全部作品。

  “多亏了俄国人,我才成了阔太太。”她说着,在电话里笑起来。她请托马斯
去看她的新画室,并向他保证,这间画室与他所熟悉的布拉格那间差别不大。

  他不是仅仅因为高兴过分而不能去见她,而是在特丽莎面前找不到离家外出的
借口。于是,萨宾娜到苏黎世来了,使在旅馆里,托马斯下班后去见她。他先从旅
客登记处给她打电话,然后上楼。她开门时,头上戴着一顶黑色圆顶札帽,身上除
了短三角裤和乳罩以外什么也没穿,露出了美丽的长腿。脑站在那儿凝视着他,不
动,也无任何言语。托马斯也一样。突然,他意识到自己深深地震动了,从她头上
取下礼帽放在旁边的桌子上。他们一声不响地开始做爱。

  从旅馆里回家来(现在家里已有了桌子,椅子,沙发与地毯),他高兴地想到,
他肩负这种生活就象蜗牛肩负着自己的房子。特丽莎与萨宾娜代表着他生活的两极
,互相排斥不可调和,然而都不可少。

  但事实是,如果他每到一处都带着这样的生命支撑体系,象带着自己身体的一
部分,那么这意昧着特丽莎还得继续她的噩梦。

  他们在苏黎世住了六、七个月,一天晚上,他回家晚了,发现她留下一封信。
信上说,她已去了布拉格,说她离去是因为缺乏侨居国外的力量。她知道她应该尽
力支持他,但她不知道怎么做。她原来一直傻里傻气地以为国外的生活会改变她,
以为经历入侵事件以后她不至于弱小如故,会长大,长得聪明而强壮,但她过高地
估计了自己。她成了他的负担,不愿意继续成为负担。趁眼下还来得及,她得作出
这个必要的决定。她还向托马斯道歉,说她带走了卡列宁。

  他服了一些安眠药,可直到翌日凌晨,仍没合一下眼。幸好是星期六,他可以
呆在家里。他一次又一次考虑眼下的形势:他的祖国已同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断了往
来。电话和电报是找她不回来的。当局也绝不会让她今后出国旅行。与她的分离看
来已成定局。


                 14

  意识到自己完全无能之后,他象挨了当头一棒,但又有一种奇异的镇静。没有
人逼他作出结论。他也无须看着院子那边的墙发呆,无须苦苦思虑于她的去留。特
丽莎自己已决定了一切。

  他到餐馆里吃了午饭,沉郁沮丧。可他吃着吃着,绝望的情绪渐渐消解,没有
那么厉害了,很快,留下的只是一种忧郁。回想起与她一起生活的岁月,他觉得他
们的故事不会有更好的结局。如果是别人来构设这个故事,他也不能不这样来结束


  一天,特丽莎未经邀请来到了他身边,一天,她又同样地离他而去。她带着沉
重的箱子前来,又带着沉重的箱子离别。

  他付了账,离开餐馆开始逛街。他心中的忧郁变得越来越美丽。他和特丽莎共
同生活了七年,现在他认识到了,对这些岁月的回忆远比它们本身更有魅力。

  他对特丽莎的爱是美丽的,但也是令人厌倦的;他总是向她瞒着什么,哄劝,
掩饰,讲和,使她振作,使她平静,向她表白感情,说得有眉有眼,在她的嫉妒、
痛苦和噩梦之下煌煌如罪囚。他自责,他辩解,他道歉……好,这一切令人厌倦的
东西现在终于都消失了,只留下了美。

  星期六第一次发现他独自在苏黎世的街上溜达,呼吸着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
每一个角落里都隐伏着新的风险,未来将又是一个谜。他又在回归单身汉的生活,
回到他曾认为命里注定了的生活,在那种生活里他才是真正的他。

  七年了,他与她系在一起过日子,他的每一步都受到她的监视。如果能够,她
也许还会把铁球穿在他的脚踝上。突然间,他的脚步轻去许多,他飞起来了,来到
了巴门尼德神奇的领地:他正亭受着甜美的生命之轻。

  (他想给日内瓦的萨宾娜打电话吗?或者想与他在苏黎世几个月内遇到的其他女
人打电话联系吗?不,一点儿也不。也许他感到,任何女人都会使他痛苦不堪地回忆
起特丽莎。)


                 15

  奇异而忧郁的自我迷醉一直延续到星期日夜里。星期一,一切都变了。他不由
自主地想起了特丽莎;想象她坐在那里向他写告别信;感到她的手在颤抖;看见她
一只手提着重箱子,另一只手引着卡列宁的皮带。他想象她打开他们在布拉格的公
寓,推门时怎样痛苦地忍受那扑面面来的满房弃物的气息。

  两天美好而忧郁的日子里,他的同情心(那引起心灵感应的祸根子)度假闲置,
如同一个煤矿上紧张劳累一周之后,星期天呼呼大睡,为星期一的上班积蓄气力。
他给病人诊治,却总在病人身上看见特丽莎。他努力提醒自己,不去想她!不去想
她!他对自己说,我是患了同情症啦。其实她的出走和我们不再相见,这都很好,
尽管我想摆脱的不是特丽莎面是那种病——同情。这种病,我以前是完全免疫的,
是她感染了我。

  星期六和星期天,他感到甜美的生命之轻托他浮出了未来的深处。到星期一,
他却被从未体验过的重负所击倒,连俄国坦克数吨钢铁也无法与之相比。没有什么
比同情更为沉重了。一个人的痛苦远不及对痛苦的同情那样沉重,而且对某些人来
说,他们的想象会强化痛苦,他们百次重复回荡的想象更使痛苦无边无涯。

  他不断警告自己不要向同情心屈服,同情心则俯首恭听,似乎自觉罪过。但同
情心知道这只是他的自以为是,还是默默地固守自己的阵地,终于,在特丽莎离别
后的第五天,托马斯告诉院长(俄国入侵后曾打电话给他的那位),他得马上回去
。他有点不好意思,知道他的走对院长来说太唐突,也没有理由。他想吐露自己的
心思,告诉他特丽莎的事以及她留给他的信,可最终没说出口。在这位瑞士大夫的
眼里,特丽莎的走只能是发疯或者邪恶。而托马斯不允许任何人有任何机会视她为
病人。

  事实上,院长生气了。

  托马斯耸耸肩说:“ESmSSSein,Esmussein。”

  这是引用了贝多芬最后一首四重奏曲中最后一乐章的主题:为了使这些句子清
楚无误,贝多芬用一个词组介绍了这一乐章,那就是“DerscIIwergefassteEntsch
luss”,一般译为“难下的决心”。

  对贝多芬这一主题的引用,的确是托马斯转向特丽莎的第一步,因为是她曾经
让他去买贝多芬的那些四重奏、奏鸣曲的磁带。

  出他所料,引用贝多芬的这一主题对那位瑞士大夫相当合适。对方是个音乐迷
,他平静地笑着用贝多芬的曲调问道:“Mussessen?”

  托马斯再一次说:cJaesmusssein!


[ 本帖最后由 名滟 于 2007-7-29 12:31 编辑 ]
作者: 名滟    时间: 2007-7-16 22:37

16

  与巴门尼德不一样,贝多芬显然视沉重为一种积极的东西。既然德语中sChwer
的意思既是“困难”,又是“沉重”,贝多芬“难下的决心”也可以解释为“沉重
的”或“有分量的决心”。这种有分量的决心与他的“命运”交响乐曲主题是一致
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价值,这三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只有必然,
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这是贝多芬的音乐所孕育出来的一种信念。尽管我们不能忽略这种可能(甚至是
很可能),探索这种信念应更多地归功于贝多芬作品的注释者们,而不是贝多芬本人
。我们也或多或少地赞同:我们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顶天一样地承受着命运,
才会有人的伟大。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顶起形而上重负的人。

  托马斯临近瑞士边境。我想象这是一个神情忧郁、头发蓬乱的贝多芬,在亲自
指挥乡间消防人员管乐队,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别进行曲。

  他越过捷克边境,迎接他的是一队队俄国坦克。

  他不得不停车半小时等他们先过。一个可怕的士兵,穿着装甲兵黑色制服,站
在道口指挥着车辆,似乎这个国家的每一条路都属他管,属于他一个人。

  “非如此不可!”托马斯心里重复着,但接着又开始怀疑起来,真的必须这样
吗?是的,他实在受不了自个儿呆在苏黎世却想象着特丽莎一个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个一生吗?或者一年?一个月?仅仅一
个星期?

  他怎么会知道?他怎么能估计到?

  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在物理实验室里验证各种科学假设,可一个男子汉只有一次
生命,不能够用实验来测定他是否应当服从“感情(同——感)”。

  他就带着这些想法打开了他的家门。卡列宁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脸以示欢
迎。而他想投进特丽莎怀中的欲望(他在苏黎世上车时还想着的),顿时烟消云散。
他觉得自己与她象是在冰雪覆盖的草原上面对面站着,两个人都冷得直哆嗦。


                 17

  从占领一开始,俄国的军用飞机便成天在布拉格上空盘旋,托马斯极不习惯这
种噪音,无法入睡。

  他在微微入睡的特丽莎身边翻来复去,回想起很久以前在一次闲聊中她告诉他
的一件事来。他们谈起她的朋友Z,当时她宣布:“如果我没遇到你的话,我一定会
爱上他。”

  即使在那时,她的话都使他落人一种莫名的忧伤。而现在,他认识到特丽莎爱
上他而不是他的朋友Z,只不过是机缘罢了。除了她与托马斯圆满的爱以外,很可能
,还有着若干她与其他男人的不圆满的爱。

  我们都绝难接受这种观点:我们生活中的爱情是一种轻飘失重的东西,假定我
们的爱情只能如此,那么没有它的话我们的生活也将不复如此。我们感到贝多芬,
那阴郁和令人敬畏的音乐家在向我们伟大的爱情演奏着:“非如此不可!”

  托马斯常常想起特丽莎对朋友Z的评价,然后得出结论:自己的爱情故事并不说
明“非如此不可”,而是“别样也行”。

  七年前,特丽莎家乡的医院碰巧发现一例复杂综合性神经病。他们请了托马斯
所在的布拉格医院的主治大夫去会诊,可主治大夫碰巧坐骨神经痛,行动不便,于
是派托马斯去代替他。这个镇子有几个旅馆,托马斯碰巧被安排在特丽莎工作的旅
馆里,又碰巧在走之前有足够的时间闲呆在旅馆餐厅里。其时特丽莎碰巧当班,又
碰巧为托马斯服务。正是这六个碰巧的机会把托马斯推向了特丽莎,似乎并不是他
自己决定与她结合。

  他回布拉格是因为她。如此事关命运的重大决定仅仅系于如此偶然的爱情,而
这一爱情如果不是七年前主治大夫坐骨神经痛的话,也就不存在。那个女人,那个
绝对偶然性的化身又躺在他身边了,深深地呼吸着。

  夜已深了,如他每次感到精神沉郁时那样,他的胃就跟着开始捣乱。

  有那么一两次,她的呼吸变成了沉沉的鼾声。托马斯除了胃的压迫感与归来后
的失望感以外,觉不出一点儿同情。


[ 本帖最后由 名滟 于 2007-7-29 12:33 编辑 ]
作者: 名滟    时间: 2007-7-16 22:39     标题: 二、灵与肉

1

    一个作者企图让读者相信他的主人公们都曾经实有其人;是毫无意义的。他们不是生于
母亲的子宫,而是生于一种基本情境或一两个带激发性的词语。托马斯就是
“Einmalistkeinmal”这一说法的产物,特丽莎则产于胃里咕咕的低语声。

    她第一次去托马斯的寓所,体内就开始咕咕咕了。这不奇怪:早饭后她除了开车前在站
台上啃了一块三明治,至今什么也没吃。她全神贯注于前面的斗胆旅行而忘了吃饭。人们忽
视自己的身体,是极容易受其报复的。于是她站在托马斯面前时,便惊恐地听到自己肚子里
的叫声。她几乎要哭了。幸好只有十秒钟,托马斯便一把抱住了她,使她忘记了腹部的声
音。

                   2

    于是,产生特丽莎的情境残酷地揭露出人类的一个基本经验,即心灵与肉体不可调和的
两重性。

    很久以前,一个人会惊异地听到自己胸内有节奏跳动,但从不去猜测那是什么。他还不
能对人这样奇怪、陌生的东西给以辨识确定。那时的人体是一间囚室,囚室里的东西能看,
能听,能恐惧,能思索,还能惊异。而人体消失之后所留存的东西,便算是灵魂。

    当然,今天的人体不再陌生了:我们知道在胸膛里跳动的是心脏;鼻子是伸出体外的排
气管,为肺输送氧气;脸呢,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块标记着所有生理过程的仪表板,标记着
吃,看,听,呼吸以及思维的情况。

    自从一个人学会了给人体的各个部位命名,人体就好对付多了。他还得知灵魂不过是大
脑中一种活跃的灰色物质。灵与肉两重性的古老命题终于被众多科学术语淹没,我们仅仅将
其作为一种过时的浅见陋识而加以嘲笑。

    但是,假使他的一位恋人来听他腹内的咕咕隆隆,灵肉一体这个科学时代的诗意错觉,
便即刻消失。

                    3

    特丽莎力图透过自己的身体来认识自己。正因为如此,从孩提时代起,她就常常站在镜
子前。她害怕母亲发现,每次偷偷照镜子都带有一种秘密犯禁的色彩。

    不是虚荣心使她走向镜子,而是那种看见了“我”时的惊奇。她以为透过那面部状貌看
到了自己灵魂的闪光,忘记了自己不过是看见了身体机制的仪表扳。她以为鼻子是自己天性
的真实表露,忘记了那玩意儿不过是给肺输送氧气的通气管。

    久久地看着自己发呆,她不时也心烦意乱地看到自己脸上有母亲的影子。她更固执地盯
着镜子,希望母亲的影子消逝而只留下她自己。每次的成功都令她陶醉:她的灵魂浮现于她
的身体表面,如那些塞在底舱的水手终于冲了出来,散布在甲板上,向着长天挥臂欢呼。

  



                    4

    她象她的母亲,不仅仅是模样象。有时候我有一种感觉,似乎她的整个生命只是她母亲
的继续,象台球桌上一个球的运动只是球员手臂动作的延续罢了。

    这种延续是从哪儿从什么时候开始而后来变成了特丽莎的生命?

    也许开始于特丽莎的爷爷,开始于那位布拉格生意人逢人便夸她女儿——特丽莎母亲的
美丽。她母亲才三、四岁,爷爷就告诉她,说她与拉裴尔的圣母像一模一样。四岁的她便再
也忘不了这句话了。她青春妙龄,坐在学校读书时,总是不听老师的课,想着与自己相象的
那幅画。

    该结婚的时候了,她有九个求婚者,围着她跪成一圈。她站在中间象个公主,不知挑选
谁好: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聪明,第三个最富裕,第四个最健壮,第五个门第显赫,等
六个背诗如流,第七个见多识广,第八个工于小提琴,而第九个极富有男子气。他们都用同
一种姿势跪着,膝盖上的功夫相差无几。

    她最后选中了第九个,倒不是因为他最有男子气,而是与他性交时尽管她一再叮嘱:
“小心”、“多多小心啊”,他却故意不小心,使她找不到人打胎而不得不嫁给他。于是特
丽莎出世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众多亲戚都围在小童车旁,与孩子逗趣。特丽莎的母亲不愿
逗趣,甚至根本不说话,只是牵挂着自已另外八个求婚者,看来他们都比第九个好。

    象女儿一样,特丽莎的母亲也常常照镜子。一天,她发现眼角边有了皱纹,断定她的婚
事简直毫无意义。大约也是在此时,她遇到了一个男身女气的人,此人行骗有前科,又向她
隐瞒了自己的两次离婚。现在,她恨那些膝头带茧的求婚者,也极想换个位置让自己下跪,
于是便跪倒在她的骗子新朋友面前,抛下丈夫与特丽莎,出走它方。

    那个最有男子气的人变得最没有生气,他如此消沉,以至神经今今的,无事找事。心里
怎么想,日里就公开说出来。当局的警察被他的胡言乱语吓坏了,把他抓了起来,审判后给
了他长长的刑期。他们把他的住房封了,把特丽莎送交她母亲。

    那个最无生气的人在铁窗里没呆多久就死了。特丽莎与母亲随母亲的骗子来到靠近山区
的——个小镇住下来。骗子在一个机关里供职,母亲则在—家商店干活。母亲又生了三个孩
子,当她重新照镜子时,发现自己又老又丑。

                    5

    她意识到自己已失落一切,开始找寻罪恶的原由。人人都会这么做的。她的第一个丈
夫,有男子气但未被她爱过,未能留意她床上的轻声警告;而她的第二个丈夫,没有男子气
却被她爱得太多,把她从布拉格拖来这个小镇,却跟一个又一个女人往来,使她永远陷入妒
嫉。她无力反抗,唯一属于她、又无法避离的人质便是特丽莎,她能以苦行赎清这一切罪
孽。

    的确,难道她不是决定了母亲命运的最主要的罪源吗?她,不就是那最有男子气的男人
的精子和那最漂亮的女人的卵子的荒谬结合吗?是的,正是从那个要命的时刻起,拙劣的弥
补引起了长途赛,开始了她母亲的命运。那个时刻,叫特丽莎。

    特丽莎的母亲无休止地提醒她,母亲就意味着牺牲一切。一个因孩子而失掉一切的女人
说出这话,自然言出有据颇近真理。特丽莎总是听着,相信当母亲是生活的最高价值,而当
母亲也是最大的牺牲。

    如果一个母亲是人格化了的牺牲,那一个女儿便是无法赎补改变的罪过。

                    6

    当然,特丽莎并不知道那天夜地母亲向父亲耳语“小心”的情景。她的负罪感如同原罪
一样解释不清。她尽了一切所能来摆脱她。十五岁时,她便被母亲领出了学校,当了女招
待。她愿做一切事以讨得母亲的欢心,交出全部工资,做家务,照顾弟妹,用整个星期天打
扫房屋和洗东西。这真可惜,因为她是班上最有前途的学生。她渴望上进,只是这个小镇子
不能使她满足。于是无论她什么时候洗衣服,盆边总搁着一本书。她去翻书页,洗衣水滴在
书上。

    家里似乎没有什么羞耻可言。母亲穿着内衣在房子里冲来冲去,有时候乳罩都不戴,夏
天,有些时候则干脆完全光着身子。继父虽然不光着身子行走,可每次特丽莎洗澡,他都往
浴室里钻。有一次,她把自己锁在浴室里,母亲就大发雷霆:“你以为你是谁?他会把你的
漂亮吞了吗?”

    (这种对立情绪清楚地表明,她对女儿的怨恨超过了对丈夫的猜忌。女儿的罪孽是无穷
无尽的,甚至包括了她男人的不忠。特丽莎对解放的渴求和对自己权利的坚持——诸如锁上
浴室门的权利——对于特丽莎的母亲来说,简直比她丈夫可能调戏特丽莎更令人讨厌。)

    冬日的一天,母亲决意在灯下光着身子走走,特丽莎很快跑过去把窗帘拉上,唯恐街那
边的行人看见她母亲。但她听到母亲在自己身后爆发出大笑。第二天,来了她母亲几个朋
友:一位邻居,一位同事,一位女教师和其他两三个常来串门的女人。特丽莎与随同来的一
位十六岁的男孩不约而同地问好,而母亲立即乘大家都在场,告诉她们特丽莎如何企图保护
母亲贞洁的事。她笑了,所有的女人也都笑了。“特丽莎对人耍撤尿、要放屁的想法都不甘
心承认呢,”她说。特丽莎脸红了,可她母亲还不罢休,“那有什么可怕的呢?”并以一个
响屁回答了她自己提出的问题。所有的女人又笑起来。

                    7

    特丽莎的母亲响亮地擤鼻子,跟人们公开谈她的性生活,并且洋洋得意地展示她的假
牙。她可以技艺纯熟地用舌头把那些假牙顶出来。如果嘴笑得太开,上排牙齿会落在下排牙
齿上。诸如此类,给她的脸增添了一种凶狠的表情。

    她的行为仅具有唯一的标示:抛弃青春和美丽。在九个求婚者跪在她周围的日子里,她
聪明地保护着自己的裸身,这样做似乎是想努力表明她的身体在贞操方面的价值。现在,她
不仅是失去了贞操,而且已经猛烈击碎了它,并张张扬扬地用新的不贞给今昔生活划一条界
线,宣称青春与美丽被人们过分高估,其实毫无价值。

    依我看来,特丽莎只是她母亲这种标示的继续,她母亲正是这样来抛弃了自己小美人的
生活,抛在身后远远的。

    (如果说特丽莎有些神经质的动作,姿态缺乏某种自然的优雅,我们是不会惊讶的。她
母亲傲慢、粗野、自毁自虐的举止给她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 本帖最后由 名滟 于 2007-7-29 12:34 编辑 ]
作者: 名滟    时间: 2007-7-16 22:39

8

    特丽莎的母亲要求公正。她想看见罪行遭到惩处清算。这就是她坚持让女儿伴着她留在
那无贞洁世界里的原因。在那里,青春与美丽一文不值,世界不过是肉体巨大的集中营,人
人都差不多,灵魂是看不见的。

    现在我们比较能理解了,为什么特丽莎久久凝视和不时瞥视镜子,并有一种犯禁负疚的
感觉。她是在与母亲作战,是在期待着找到一个与别人不同的躯体,期待自己脸上显示出从
最底层释放出来的水手一样的灵魂。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她的灵魂——那悲伤、怯懦、自我
封闭的心灵——隐藏在身体内的底层,羞于显露自己。

    于是,那一天她初识托马斯,在餐馆的醉鬼们当中曲折穿行,她的躯体被盘中的啤酒沉
沉地垂压,她的灵魂在胃或胰腺的什么位置。后来,托马斯叫她,那声叫唤的意义太大了,
因为呼唤者既不知道她母亲,也不知道那帮醉鬼,对他们日复一日单调的猥亵脏话也一无所
知。他的上流身分使他超凡出众。

    另外,还有些事也使他显得与众不同:他的桌子上放着一本打开了的书。这个店子从未
有人把书打开放在桌上。在特丽莎的眼里,那些书是友谊默契的象征。她也爱读书,她只有
一件武器来与这个包围着她的恶浊世界相对抗:从市图书馆借来的书,首先又是小说。她读
了大量小说,从菲尔丁到托马斯.曼。这些书不仅提供了一种能使她摆脱无聊生活的虚幻可
能性,作为一种物体,它们还有着另一种意义:她喜欢腋下夹一本书在街上走。这与一百年
前花花公子们的华美手杖一样有意义,使她与其他人区别开来。

    (把书比作公子们的华美手杖还不很准确。手杖不但使主人区别于其他人,还使它的主
人新派、时鬃。书使特丽莎与众不同,却是过时的时尚了。当然,她还太年轻,看不到她在
别人眼里的老时鬃意昧。她居然认为年轻人走路时戴着个收音机耳机实在傻气,未曾想到那
才是新派。)

    所以,那个唤她的人是陌生者同时又是个与她有友谊默契的人。他唤她的声音是和善
的,于是,特丽莎感到她的灵魂从血管里和毛孔里冲出体外,向他展示开来。

                   9

    托马期从苏黎世回到布拉格后,开始想到他与特丽莎的结识只不过是六个极其偶然机遇
的结果,总觉得有些不安。

    事实上,难道不是一件必然的偶然所带来的事件,才更见意义重大和值得注意么?

    机遇,只有机遇才给我们启示。那些出自必然的事情,可以预期的事情,日日重复的事
情,总是无言无语,只有机遇能劝我的说话。我们读出其中含义,就如吉普赛人从沉入杯底
的吻啡渣里读出幻象。

    托马斯出现在餐馆里的特丽莎面前是绝对偶然的。他坐在那儿,展卷读书,突然接头看
见了她,微笑着说:“请来一杯白兰地。”

    那一刻,收音机碰巧在放音乐。她去柜台后面倒白兰地,顺手将音量调大了一些。她听
出是贝多芬。自从布拉格的某一个弦乐四重奏演出队到他的镇上演出以来,她便知道了贝多
芬的音乐。特丽莎(如我们所知,她总是渴望“上进”)去明了音乐会。大厅里几乎是空的,
除她以外,听众只有当地药技师和他老婆。但四重奏的演奏家们面对着台下一支“三重奏”
的观众团,还是好心地没有取消演出。他们演奏了只多芬的最后三部四重奏乐曲。

    后来,药剂师邀请乐手们吃饭,也叫了观众席中这位女孩子同往。从那的起,贝多芬便
成了她对世界另一个面的想象,这是她所渴望的世界。当她端着白兰地绕出柜台时,她努力
想弄懂这个机遇的启示:她应召给一位吸引着她的陌生男人送白兰地的时刻,偏偏就是她听
到贝多芬之瞬间,这是多么巧!

    必然性不是神奇的公式——它们都寓含在机遇之中。如果爱情是不能忘怀的,机缘一定
会立即展翅向它飞落,象鸟儿飞向方济各翅膀。

                    10

    他把她唤转来付酒钱,合上书(友谊默契的象征)。她想问问他读的什么书。、“你能把
酒钱记在我帐上吗?”他问。

    “可以的。”她问,“你住几号房间?”

    他把钥匙给她看,钥匙系在一个木牌子上,上面画了个红色的六宇。“怪了,”她说,
“六。”

    “有什么奇怪的?”他问。

    她突然记取父母离婚前任在布拉格的房子也是六号,可她回答说:“你住在六号房,而
我的班六点钟完。”(我们据此可以称赞她的狡黠。)

    “行,我的火车七点开。”陌生人说。

    她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给了一张账单请他签字,又将其交至服务台。等她干完活,陌
生人已不在桌旁了。他明白了她小心的暗示么?她兴奋地离开旅馆。

    旅馆对面是一个荒芜的小公园,破败得只能在这肮脏小镇上找到。但对特丽莎来说,它
一直是一个美丽的小岛:那里有草地,有四棵白杨树,有几条长凳,有一树垂柳,还有一点
儿叫连翘的灌木丛。

    他坐在一张黄色的长凳上,能清楚地看到旅馆大门。天,正是她以前读书时常坐的那张
凳子!于是她知道(机缘的鸟儿开始在她的肩头闪闪发光),那陌生人便是她的命运。他叫住
她,邀请她坐在自己身边。(她灵魂的水手们已经冲上她身体的甲板了。)然后,她送他走列
车站,他把名片给了她以示告别:“如果你偶然有机会来布拉格的话……”

                    11

    他在最后一刻塞给她的远不止一张名片,而是

    对所有机缘的召唤(那本书,贝多芬,数字六,黄色的公园长凳)。这一切给了她离开家
庭去改变命运的勇气。也许正是这些机缘(相当平常简单,顺便说,

    甚至无多兴味,却是人们在这毫无生气的小镇里所期望的),使她爱情萌动,并给了她
力量的源泉,使她一生永无怠倦。

    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都在与机缘的碰撞中度过。更准确地说,是在与人和事的偶然相遇
中度过,我们称之为巧合。“巧合”是指两件事出入意料地同时发生了,相遇了:托马斯出
现在旅馆餐厅的同时,收音机里播放贝多芬。我们甚至没有注意到大量的这样的巧合。如果
托马斯坐的席位被当地屠夫占了,特丽莎就不会注意到收音机在播放贝多芬(尽管贝多芬与
屠夫的相遇也是一种有趣的巧合)。但是她初生的爱情加强了她对美的敏感,也就忘不了那
音乐;无论什么时候听到它,都会被深深打动。那一刻发生在她周围的一切皆因为音乐而生
辉,而显得美好起来。

    在特丽莎去见托马斯时腋下夹的那本小说中,安娜与沃伦斯基是在一种奇怪的情境中相
遇的:他们俩在火车站相见,其时有一个人被火车轧死。在这部小说的结尾,安娜自己也躺
在火车下。这是文章的对应——如音乐中开头与结尾有着同一动机也许显得太小说味了一
些,我也同意这么说。但是得有个条件,就是别把那些“虚假的”、“杜撰的”、“违背生
活真实”的概念,也用在“小说味”这个词语上。因为人类的生活确切地说,就是用这种方
式构成的,

    人的生活就象作曲。各人为美感所导引,把一件件偶发事件(贝多芬的音乐,火车下的
死亡)转换为音乐动机,然后,这个动机在各人生活的乐曲中取得一个永恒的位置。安娜可
以选择另一种方式自杀,但死和火车站的动机,与爱的诞生有着不可忘怀的联系,并且在她
绝望的时刻,以黑色的美诱惑着她。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各人总
是根据美的法则来编织生活。

    指责小说中用神秘的巧合来迷惑人,是错误的(象安娜与沃伦斯基相遇,火车站,死,
或者贝多芬,托马斯,特丽莎以及那白兰地)。指责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巧合视而不见,倒
是正确的。他们这样做,把美在生活中应占的地位给剥夺得干干净净。

                    12

    机缘之鸟落在肩头,驱使她请了一个星期的假,也没跟母亲说,便登上火车夫布拉格。
途中,她多次去盥洗间照镜子,乞求自己的灵魂不要离弃她身体的甲板,这是她一生中最关
键的时刻呀。她仔细瞧着自己,突然惊慌地感到喉头有些痒,在性命攸关的日子里她会碰上
什么恶运吗?

    可是没有转回的余地了,于是她从车站向他挂了电话。在他开门的那一瞬间,她的肚子
却开始可怕地咕咕隆隆起来。她努力克制着,感到自己似乎把母亲藏在胃里带来了,是母亲
的狂笑企图毁了她与托马斯的相见。

    几秒钟了,她害怕对方会因为自己肚子里粗鲁的声音把她撵出去,可是,他把她揽在怀
里。她感激对方不计较可恨的咕咕声,泪眼模糊,热烈地吻他。还不到一分钟,他们便做起
爱来。她在做爱时发出尖叫,以后就发烧。她被流感击倒,那根往肺里送氧气的排气管给堵
住了,红了。

    她第二次来布拉格,带上了一口沉重的箱子。所有的东西都放在里面了,她决意不再回
那个小镇。他邀请她第二天晚上去他家。当夜,她便住进一间便宜的旅店,次日把箱子寄存
在车站后,腋下夹着那本《安娜.卡列尼娜》,在布拉格的街上游荡了一整天。即使在她按
门铃以及他打开门之后,她都不愿丢开这本书。这本书就象是进入托马斯世界的通行证。她
明白,除了这可怜的通行证以外,她一无所有。一想到这儿她就想哭。为了不使自己哭出
来,她大声

    说了那么多话,还笑了。他立刻又一次拥抱了她,然后做爱。她象进入一片茫茫云雾,
除了能听见自己的尖叫声外,什么也看不见。

                    13

    这不是叹息,不是呻吟,是一种真正的尖叫。叫得那么厉害,托马斯不得不把头偏离她
的脸,惟恐声音太近会震破耳膜。这叫声不是一种肉欲的发泄。

    肉欲是各种感觉的总动员:当一个人激动亢奋地观察对象时,会极力捕捉每一种声响。
而她的尖叫旨在削弱各种感觉,消除听力和视力。事实上,她所叫唤的是她那纯真理想主义
的爱情,并试图以此来消除一切矛盾,消除灵与肉的双重性,甚至消灭时间。

    她的眼睛闭上了吗?没有。但它们没有看任何地方,久久停留在房顶的一片空白之中。
不时疯狂地把自己的头从一边扭到另一边。

    她叫完了,便握着他的手在他身旁睡着了,整夜地握着,

    还在八岁时,她便一只手握着另一只手睡觉,并使自己相信,她握的这只手属于她爱的
一位男人,她的终身伴侣。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了,她梦中如此顽强地握着托马斯的手,是
因为从孩提时代起就训练出了这一习惯。

                    14

    一个被迫终日给人上酒、给弟妹洗衣的少女,不能去追求“上进”——势必积存着极大
的生命潜在力。这种力是那些一读书就昏昏欲睡的大学生们做梦都想象不到的。特丽莎读得
比他们多,也从生活中学到了许多,只是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大学生与自学者的差别与
其说在于知识面,还不如说在于他们的生命力以及自信心。特丽莎投入布拉格新的生活中,
其热情是狂乱而不稳定的。她似乎在等待着某一天,什么人过来说:“你在这儿干嘛?回你
的老地方去吧!”她对生活的全部渴望都系在一根绳子上:托马斯的声音。因为正是这个声
音曾经把她那怯懦的灵魂从她体内深处召唤了出来。

    特丽莎在一间暗室里有了一份活,但这不够,她还想拍照,而不光是冲冲洗洗。托马斯
的朋友萨宾娜借给她三、四本著名摄影家的专著,又邀她去一个咖啡馆,给她解释书上的照
片,使她对每幅作品都增添了不少兴趣。她静静地凝神倾听,那模样,教授们从他们学生的
脸上是不常看到的。.

    多亏萨宾娜,她渐渐明白了照片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她还常常让托马斯带她参观布拉格
举办的每一个展览。不久,她的摄影作品便刊登在她所服务的那份图片周刊上,最后,她离
开暗室定进了专业摄影师的行列。

    那天晚上,她和托马斯与几个朋友一起去酒吧,庆贺她的升迁。人人都跳了舞,托马斯
却开始生闷气。回家后经她再三刺激,他才道出是因为看到她与他的同事跳舞而嫉妒。

    “你说你真的是嫉妒吗?”她不相信地问了十多次,好象什么人刚听到自己荣获了诺贝
尔奖的消息。

    然后,她把一只手放在他肩上,一只手搂着他的腰,开始在房子里跳起舞来。她不是采
用她在酒吧里的那种舞步,更象村民的波尔卡舞或一种瞎闹时的欢蹦乱跳。拖着托马斯,腿
在空中飞扬,躯身满屋子乱转。

    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她自己也开始妒嫉起来。而托马斯没有把她的妒嫉看成诺贝尔
奖,却看成了负担,一个直到他死都压着他的负担。

                  


[ 本帖最后由 名滟 于 2007-7-29 12:33 编辑 ]
作者: 名滟    时间: 2007-7-16 22:40

  15

    她赤身裸体与一大群裸身女人绕着游泳池行定,悬挂在圆形屋顶上篮子里的托马斯,冲
着她们吼叫,要她们唱歌、下跪。只要一个人跪得不好,他便朝她开枪。

    让我回到这个梦里。梦的恐惧并不是始于托马斯的第一声枪响,而是从一开始就有的。
与一群女人一起裸身列队行进,这在特丽莎那里是恐怖的典型意象。在家里的时候,母亲就
不让她锁浴室门,这种规定的意思是说:你的身体与别人的没什么两样,你没有权利羞怯,
没有理由把那雷同千万人的东西藏起来。在她母亲眼中,所有的躯体并无二致,一个双一个
地排队行进在这个世界上面已。因此从孩提时代起,特丽莎就把裸身看成集中营规范化的象
征,耻辱的象征。

    梦的开头还有另一种恐怖:所有的女人都得唱!她们不仅仅身体一致,一致得卑微下
贱;不仅仅身体象没有灵魂的机械装置,彼此呼应共鸣——而且她们在为此狂欢!这是失去
灵魂者兴高采烈的大团结。她们欣然于抛弃了灵魂的重压,抛弃了可笑的妄自尊大和绝无仅
有的幻想——终于变得一个个彼此相似。特丽莎与她们一起唱,但并不高兴,她唱着,只是
因为害怕,不这样女人们就会杀死她。

    可托马斯把她们一个个射翻在水池中死去,又是什么意思呢?

    那些女人为她们的共同划一而兴高果烈,事实上,她们又在庆贺面临的死亡,行将在死
亡中实现更、绝对的同一。托马斯的枪杀,只是她们病态操演中的极乐高潮而己。每一声枪
晌之后,她们爆发出高兴的狂笑,每一具尸体沉入水中,她们的歌声会更加响亮。

    但为什么执行枪杀的是托马斯呢?又为什么托马斯一心要把特丽莎与那些人一起杀掉
呢?

    因为他是送特丽莎加入她们一伙的人。这就是这个梦所告诉托马斯的,而特丽莎自己所
不能告诉他的。她来到他这里,是为了逃离母亲的世界,那个所有躯体毫无差别的世界。她
来到他这里,是为了使自己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不可取代的躯体。但是,他还是把她与其他人
等量齐观:吻她们一个样,抚摸她们一个样,对待特丽莎以及她们的身体绝对无所区分。他
把她又送回到她企图逃离的世界,送回那些女人中间,与她们赤身裸体地走在一起。
作者: 名滟    时间: 2007-7-16 22:40

16

    她老是梦见三个连续的场景:首先是猫儿的狂暴,预示着她生活中的苦难;接着是幻想
中多样无穷的死;最后便是她死后的生存,其时,耻辱已变成了一种永恒状态。

    这些梦无法译解,然而给托马斯带来了如此明白无误的谴责,他的反应只能是低着头,
一言不发地抚摸着她的手。

    梦是意味深长的,同时又是美的。这一点看来被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给漏掉了。梦不仅
仅是一种交流行为(如果你愿意,也可视之为密码交流);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幻想游
戏,一种本身有价值的游演算我们的梦证明,想象——梦见那些不曾发生的事。是人类的最
深层需要。这里存在着危险。如果这些梦境不美,它们就会很快被忘记。特丽莎老是返回她
的梦境,脑海里老是旧梦重温,最后把它们变成了铭刻。而托马斯就在特丽莎的梦呓下生
活,这梦呓是她梦的残忍之美所放射出来的催眠迷咒。

    “亲爱的特丽莎,甜美的特丽莎,我正在失去你吗?”有一次,他们面对面地坐在一家
酒店里,他说,“每一夜你都梦见死,好象你真的愿意告别这个世界……”

    那是在白天,理智与意志又回来了。一滴红色的葡萄酒馒慢流入她的杯子:“我毫无办
法,托马斯,呵,我明白,我知道你爱我,我知道你对我的不忠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她望着他,眼里充满了爱,但是她害怕即将到来的黑夜,害怕那些梦。她的生活是分裂
的,她的白天与黑夜在抗争。

                    17

    不论谁,如果目标是“上进”,那么某一天他一定会晕眩。怎么晕法?是害怕掉下去
吗?当了望台有了防晕的扶栏之后,我们为什么害怕掉下去呢?不,这种晕眩是另一种东
西,它是来自我们身下空洞世界的声音,引诱着我们,逗弄着我们;它是一种要倒下去的欲
望。抗拒这种可怕的欲望,我们保护着自己,

    那些裸体女人围着游泳池行进,那些棺材里的尸体为她也是死人面欣喜——这就是她害
怕的“底下世界”。她曾经逃离,但这个世界神秘地召唤她回来。这些就是她的晕眩:她听
了一种甜美的(几乎是欢快的)呼唤,重新宣读了她的命运和灵魂,听到了没有灵魂者的大聚
集在召唤她。虚弱的时候,她打算响应这一召唤,回到母亲那里去;打算驱散她身体甲板上
灵魂的水手们;打算趋就到母亲的朋友们中间去,当有人放响屁时跟着笑;还打算和她们一
起围着游泳池裸身行走,一起唱歌。

                    18

    的确,直到特丽莎离家那天,她一直在反抗母亲。可我们也不要忘记,她同时没有一天
不是爱她的。只要母亲用一种爱的声音说话,她愿意为母亲做任何事情。她有勇气离开母亲
的唯一原因就是,她从未听到那种声音。

    特丽莎的母亲意识到自己的专横对女儿不再起作用时,便开始给她写一些发牢骚的信,
抱怨自己的丈夫、自己的老板、自己的身体以及孩子,并让特丽莎相信她是她一生中唯一的
亲人。特丽莎想到,二十中后她终于听到了母亲爱她的声音,她想回到母亲身边去。所有这
一切都是因为她眼下感到如此虚弱,被托马斯的不忠弄得如此衰竭不堪。这暴露了她的无
能,这种无能总是导向晕眩,导向不可战胜的倒下去的渴望。

    一天,母亲打来电话说她身患癌症,只能活几个月了。消息变成了她对托马斯不忠的绝
望反叛。她自责地对自己说,她为了一个男人背叛了母亲,可那个男人并不爱她。她愿意忘
记母亲对她施及的一切磨难。她现在已能设身处地对母亲有所理解;她们置身于同样的处
境:母亲爱她的继父,正如她爱托马斯,而继父用不忠的行为来折磨母亲,正如托马斯用同
样的方式来伤害她。造成母亲怨恨的原由也是她受罪的根源。特丽莎告诉托马斯她母亲病
了,她要花一个星期去看她。她的声音里充满恶意。

    托马斯反对她去,感觉到她回到母亲那儿去的真正动因不过是晕眩。他给那个小镇的医
院挂了个电话,查找全镇关于癌症的详细记载,不难发现特丽莎的母亲根本没有癌症的怀
疑,甚至一年多来从未看过病,

    特丽莎顺从托马斯没有去探视母亲。可几个小时之后,她摔倒在大街上,伤了膝盖。她
走路开始步履不稳了,几乎每天都摔交,或者碰到什么东西,至少也得给什么东西绊一下。

    一种无法克制的要倒下去的欲念支配着她。她生活在不断晕眩的状态之中。

    常常摔倒的人总是说:“扶我起来吧。”托马斯不断地耐心把她扶起来,

                   19

    “我想与你在我的画室里做爱。那儿象一个围满了人群的舞台,观众不许靠近我们,但
他们不得不注视着我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景观对特丽莎来说已失去了初始的残酷,甚至开始使她有些兴
奋。她与托马斯做爱,总是小声地向他叨念那些细节。

    随后,她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可以使她看到托马斯的不忠而不去责怪:他只须带着她,
带着她去与情妇幽会!她的身体也许又会成为她们中间最佳的和唯一的。她的身体将成为他
的影子,他的助手,他的

    另一个自我。“我会为你去给她们脱衣服的,给她们洗澡,然后把她们带给你……”他
们紧紧楼抱在了起时,她总是如此低语。她期望着他们两人融合成一个两性人,其他女人的
身体将成为他们的玩物。

                    20

    呵,成为他一夫多妻生活中的另一个自我!托马斯根本不愿理解这一点,特丽莎却无法
摆脱它。她试图培养自己与萨宾娜的友谊,开始主动为萨宾娜照相什么的。特丽莎应邀去萨
宾娜的画室,终于看到了这间宽敞的房子和它的中心部分:那又大,又宽,讲台一样的床。
萨宾娜把斜靠着墙的画展示给她看:“真是太奇怪了,你以前竟没到这里来过。”她甚至搬
出她在学校时画的一张旧画:正在建设中的炼钢厂。那时是最严格的现实主义教育时期(据
说非现实主义的艺术是在挖社会主义的墙脚)。以当时争强好胜的精神,她努力使自己比教
师还“严格”,作画时隐藏了一一切笔触,画得几乎象彩色照片。

    “这张画,我偶然滴了一点红色颜料在上面。开始我叫苦不迭,后来倒欣赏起它来了。
它一直流下去,看起来象一道裂缝。它把这个建筑工地变成了一个关合的陈旧景幕,景幕上
画了些建筑工地而已。我开始来玩味这士道裂缝,把它涂满,老想着在那后面该看见什么。
这就开始了我第一个时期的画,我称它为‘在景物之后’。当然,我不能把这些画给任何人
看,我会被美术学院踢出来的。那些画,表面上总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现实主义世界,可是在
下面,在有裂缝的景幕后面,隐藏着不同的东西,神秘而又抽象的东西。”

    停了一下,她又说:“表面的东西是明白无误的谎言,下面却是神秘莫测的真理。”

    特丽莎以高度的注意力凝神倾听,那模样,教授们在他们学生的脸上是不常看到的。她
开始领悟萨宾娜的作品,过去的和现在的,的确在处理着同一观念,融会着两种主题,两个

世界。它们正如常言所说,都有双重暴光。一张风景画同时又显现出一盏老式台灯的灯光。
一种由苹果、坚果以及一小梯缀满烛光的圣诞树所组合的田园宁静生活,却透现出一只撕破
画布的手。

    她突然感到一股对萨宾娜的倾慕之情,因为萨宾娜把她当一个朋友。她的倾慕使畏怯和
猜疑缓解了,变成了友谊。

    她几乎忘记了自已是来拍照的。萨宾娜不得不

    提醒她。特丽莎终于把视线从那些画上移开,投向那张摆在房子中央的、讲台一样的
床。

                    21

    床的旁边是一张小桌,桌上放着一个人头模型,那种理发师们用来放假发的头型。萨宾
娜的假发架上没有假发,倒套着一顶圆顶礼帽。“这原是我祖父的。‘她笑笑说。

    这是一种黑黑的、硬硬的圆顶礼帽——特丽莎只在电影里见过,就是卓别林戴的那种。
她也笑笑,把帽子拿起来打量了一阵,说:“愿意让我拍一张你戴着它的照片吗?”

    这个主意让萨宾娜笑了好久。特丽莎把礼帽放下,拿起照相机开始拍。

    约摸拍了一个小时,她突然问:“照点裸体的怎么样?”“裸体照?”萨宾娜笑了。
“是的,”特丽莎更大胆地重复她的建议,“裸体的。”

    “那得喝酒。”萨宾娜把酒瓶打开了。

    特丽莎感到自己的身体虚弱起来,也突然结结巴巴起来。萨宾娜端着酒走来定去,谈起
了她爷爷,一个小城市的市长。萨宾娜从未见过他,他所留下的东西就是这顶礼帽以及一张
与那小城里的显贵们站在高台上的照片。照片已看不清楚,不知他们站在台上干什么,也许
他们在主持某个仪式,为某个重要人物的纪念碑揭幕,那个人或许也曾戴过一顶圆顶扎帽出
席过某个公众仪式。

    萨宾娜不断地讲礼帽,讲她爷爷,直到喝完第三杯酒,才说:“我马上就转来。”说完
闪进了浴室。

    她穿着浴衣走了出来,待特丽莎举起相机选择镜头,她把浴衣打开来。


[ 本帖最后由 名滟 于 2007-7-29 12:35 编辑 ]
作者: 名滟    时间: 2007-7-16 22:41

22

    这部照相机既是特丽莎观察托马斯的情人的机器眼,又是遮掩自己的面孔的一块面纱。

    萨宾娜花了点时间才把自已的浴衣完全脱掉,这时才发现她所她的境地比自己预计的要
尴尬得多。又花了几分钟摆弄姿态,她向特丽莎走去,说:“现在该我给你拍了。脱!”

    萨宾娜多次从托马斯那里听到命令:“脱!”这已深深刻记在她的记忆里。现在,托马
斯的情人对托乌斯的妻子发出了托马斯的命令,两个女人被这同一个有魔力的宇连在一起
了。这就是托马斯的方式,不是去抚摸对方,向对方献媚,或是恳求对方,他是发出命令,
使他与一位女人的纯真谈话突然转向性爱,突如其来,出入意外,温和而又坚定,甚至带有
权威的口气。而且他还保持着一定距离:那时候他从不碰一下被他命令的女人。他也常常用
这种方式对待特丽莎,尽管说得柔和,甚至近乎耳语,可那是命令,她从未拒绝服从过。现
在听到这个命令,她燃起了更为强烈的服从欲望。顺从一个陌生人的指令而行动,本身就是
一种特有的疯野;而从一个来自女人而非男人的这种命令,疯野中就包含了更多的狂热。待
萨宾娜接过照相机,特丽莎脱了衣服,光着身子站在萨宾娜面前,一副缴了械的样子。的确
也是缴了械:她用来遮脸和对准萨宾娜的武器是给缴了。她完全是在接受托马斯情人的怜
悯。这个美丽的征服使她陶醉,她希望自己光着身子站在萨宾娜对面的时刻永远不要完结。

    我想,萨宾娜也被这奇特的场景迷住了:她情人的妻子竟奇异地依顺而胆怯,站在她面
前。不过按了两三次快门以后,她几乎被自已的迷醉吓住,为了驱散它,便高声大笑起来。

    特丽莎也笑了,两人穿上衣服。

                    23

    以往沙俄帝国的一切罪行都被他们谨慎地掩盖着:一百万立陶宛人的流放,成千上万波
兰人的被杀害,以及对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鞑靼人的镇压……这些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却没
有留下任何照片资料。迟早这一切将被宣布为捏造的事实。可1968年的入侵捷克可不一
样,全世界的档案库中都留下了关于这一事件的照片和电影片。

    捷克的摄影专家与摄影记者们都真正认识到,只有他们是最好完成这一工作的人了:为
久远的未来保存暴力的嘴脸。连续几天了,特丽莎在形势有所缓解的大街上转,摄下侵略军
的士兵和军官。侵略者们不知道怎么办。他们用心地听取过上司的指示,怎么对付向他们开
火和扔石头的情况,却没有接到过怎样对待这些摄影镜头的命令。

    她拍了一卷又一卷,把大约一半还没冲洗的胶卷送给那些外国新闻记者。她的很多照片
都登上了西方报纸:坦克;示威的拳头;毁坏的房屋;血染的红白蓝三色捷克国旗高速包围
着入侵坦克;少女们穿着短得难以置信的裙子,任意与马路上的行人接吻,来挑逗面前那些
可怜的性饥渴的入侵士兵。正如我所说的,入侵并不仅仅是一场悲剧,还是一种仇恨的狂
欢,充满着奇怪的欢欣痛快。

                    24

    她带了五十张自己全力精心处理的照片去了瑞士,送给了一家发行量极大的新闻图片杂
志。编辑和蔼地接待了她,请她坐,看了看照片又夸奖了一通,然后解释,事件的特定时间
已经过去了,它们已不可能有发表的机会。

    “可这一切在布拉格并没有过去!”她反驳道,用自己糟糕的德语努力向对方解释,就
是在此刻,尽管国家被攻占了,一切都在与他们作对,工厂里建立工人委员会,学生们罢课
走出学校要求俄国撤军,整个国家都在把心里话吼出来。“那是你们不能相信的!这儿没有
人关心这一切。”

    编辑很乐意一位劲冲冲的妇女走进办公室,打断谈话。那女人递给他一个夹子,说:
“这是裸体主义者的海滩杰作。”

    编辑相当敏感,怕这些海滩裸体照片会使一个拍摄坦克的捷克人感到无聊。他把夹子放
到桌子远远的另一头,很快对那女人说:“认识一下你的捷克同事吧,她带来了一些精彩的
照片。”

    那女人握了握特丽莎的手,拿起她的照片。“也看看我的吧。”她说。

    特丽莎朝那夹子倾过身子,取出了照片。

    编辑差不多在对特丽莎道歉:“当然,这些照片与你的完全不一样。”

    “不,它们都一样。”特丽莎说。

    编辑与那摄影师都不理解她的话,甚至我也很难解释她比较这些裸泳海滩和俄国入侵时
心里在想些什么。看完照片,她的目光停留于其中一张。上面是一个四口之家,站成一圈:
一个裸体的母亲靠着她的孩子们,巨大的奶头垂下来象牛,或者羊的奶子。她丈夫以同样的
姿势依靠在另一边,阴茎和阴囊看上去也象牛或羊的小乳房。

    “你不喜欢它们,是吗?”编辑问。

    “都是些好照片。”

    “她给这样的题材震住了。”那女人说,“我一看你,就敢说你一定没有去过裸泳海
滩。”

    “没有。”特丽莎说。

    编辑笑道:“你看,多容易猜出你是从哪里来的。共产主义国家都是极端清教徒的。”

    “裸体可没有错,”这位女人带着母性的柔情说。“这是正常的。一切正常的东西都是
美的。”

    特丽莎的脑子里突然闪现出母亲光着身子在屋里走来走去的情景,还有她自己跑过去拉
窗帘以免邻居看到她裸身的母亲。她仍然能听到身后的哈哈大笑。

                


[ 本帖最后由 名滟 于 2007-7-29 12:36 编辑 ]
作者: supersea    时间: 2007-7-17 13:24

太长了阿
作者: 名滟    时间: 2007-7-17 20:17

慢慢贴慢慢看啊




欢迎光临 工程家园 (http://heubbs.cn/)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