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让我们帮他们越过那道坎儿 [打印本页]

作者: Candy1982    时间: 2007-12-31 20:22     标题: 让我们帮他们越过那道坎儿

东北网 > 哈尔滨新闻网 > 教育新闻 正文  

让我们帮他们越过那道坎儿
http://harbin.northeast.cn   2007-12-28 04:04:36  

  

  东北网电 据哈尔滨新闻网讯本报记者张磊谭启首

  在采访之初,魏潾纠正了记者的一个提法:“请不要称这些经济困难的学生为‘贫困生’!虽然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未见得精神上就贫困,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一样会产生精神贫困的问题。在我看来,只要是拥有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珍惜学习机会的学生都不是贫困的人!”

  在魏潾眼里,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要逾越学业中的两道坎儿:求学的费用和精神上的自卑感。

  据他介绍,目前国家已建立助学机制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来完成学业。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在即将过去的2007年,哈尔滨工程大学98.3%的贫困生都得到了资助,其中国家贷款1556万元,国家资助560万元,学校奖学金80万元,社会奖学金100万元,绿色通道及寒假补贴226万元……各种助学费用加在一起有近3000万元,经济困难的同学基本可以籍此完成学业。

  令魏潾担心的是,学校在帮助那些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的现实问题后,他们还需要迈过另一道更为关键的坎儿———克服自卑情绪。他曾接触过许多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上“打工”的学生,理解他们在打扫厕所、清洗走廊时面对同学的那种尴尬心态。“通过自食其力的劳动来获取合法收入,恰恰是一件正常而光荣的事情,这些学生如果学会面对,克服自卑和尴尬,就会拥有健康的心态和自强自立的品格,未来的路才会走得更踏实!”

  魏潾说,在国外,年轻人18岁后摆脱父母的经济资助,通过贷款和打工完成自己的学业,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目前的国情下,我们的大学生还不能拥有这样的心态。“但是,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却因为拥有了更多的勤工助学的经历,而更早地品尝艰辛,珍惜幸福,一旦越过心理的那道坎儿后,往往成绩斐然。”

  谈及本报和哈工程大学即将推出的“省城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双选会———我供自己上大学”的活动,魏潾认为这会是一个多赢的好事:“对家庭,可以减轻供孩子求学的负担;对企业,可以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来回报社会;对学生,可以获得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能力的机会。”

  对于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浮躁心态,魏潾表示忧虑:“如今很多年轻人存在着不肯付出就想收获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这是令人担忧的。因此,对于学生,直接得到的资助远不如通过自食其力获得报酬和机会更有利于他们成长。”他认为,社会多方为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就是给了他们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平台,从而培养他们社会实践的能力、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这都是现有教育体系无法解决的。“希望我们学校、企业和媒体能为大学生们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现实条件,让孩子们在勤工助学的路上走得更踏实!”


  
作者:    来源:     编辑: 郑炜
作者: 上将    时间: 2008-1-1 20:43

魏潾还不错~
作者: 高西    时间: 2008-1-11 19:45






欢迎光临 工程家园 (http://heubbs.cn/)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