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比伏如何改变命中注定的乙肝三部曲
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病毒素比伏药物,人们只能眼看着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自然发展而束手无策。因而人们总结出“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说法:经母婴传播途径或幼年期感染的慢性乙肝患者,有40%左右会发展成肝硬化;而成年期感染的乙肝患者中,发展成肝硬化的大约占其中的15%~20%。部分病人盲目、不科学的治疗不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容易诱发肝病的加重。因此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的转归和发展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素比伏如何改变命中注定的乙肝三部曲。
乙肝三部曲未必是定局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很高,约占人群的60%。但大部分感染者表现为隐性感染即感染病毒后机体防御系统将病毒消除而痊愈,大部分人产生抗体(HBsAB阳性,HBsAB、HBcAB阳性或HBsAB、HBeAB、HBcAB阳性)获得保护性,免受乙肝病毒再次侵害。成年人感染病毒后绝大部分表现为这种形式,素比伏故在单位查体时发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失措,如果伴随肝功能(ALT、AST等)异常者可进一步检查HBV DNA和B超。另一种表现形式为急性肝炎,85%以上的患者经适当的治疗而痊愈。多发生在青少年及45岁以下的成年人。还有一部分人表现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即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指标阳性,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这部分人群中90%为母-婴垂直传播或婴幼儿(5岁前)感染,青少年及成年人少见,在我国这类患者约一亿三千万。表现为慢性肝炎者一般由急性肝炎未及时治愈者和慢性病毒携带者转化而来,素比伏我国约有两千万至三千万患者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约有三百万人,80%由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而来,另外20%由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引起。由上面几项数据看出,两千至三千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者不足10%;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肝硬化者仅为0.5%左右。
原发性肝癌患者约30万~50万人,85%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约占慢性乙型肝炎的1%~2%左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发生肝癌的机会非常低。
由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一般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定期随访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可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发生肝硬化、肝癌的机会。随访时应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指标、B超、AFP等。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6-12个月复查一次;一般轻症病人及年轻患者3个月检查一次;素比伏病情较重或肝硬化活动期患者1-2个月复查一次。对于小肝癌(直径小于3厘米)患者临床治愈的机会约80%。因此,定期复查早期发现是治疗肝癌的关键。
目前治疗乙肝的抗病毒药有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核苷类药物主要有:
①L-核苷类似物类: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素比伏)
②无环磷酸盐类: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
③环戊烷/戊烯类:恩替卡韦。
这些药是治疗乙肝抗病毒有效的药物,但是否都适合乙肝肝硬化的病人需根据情况来应用。
从肝炎到肝硬化,素比伏每个阶段情况不同,治疗目标也不一样。贾继东教授强调“慢乙肝患者,我用药是希望他不得或者推迟肝硬化;有肝硬化的患者,我希望他维持在代偿期,不发生失代偿或肝癌;到了失代偿,治疗以后可以改善病情可以延长生命,这就是步步为营的策略。”
针对慢乙肝患者,素比伏2010年最新出版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指出,HBV DNA水平超过1×104拷贝/ml和(或)血清ALT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的乙肝患者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此外,肝活检显示中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患者,也应该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坚持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并定期监测能够有效控制住病情,减少发生肝硬化、素比伏肝癌等严重并发症的几率。
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如果检测到乙肝病毒,即使肝功能正常,也需要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出于副作用的考虑,多数临床医生推荐此期的病人使用核苷类药物进行口服抗病毒治疗;如果非要用干扰素,必须谨慎小心。除此之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还要“未雨绸缪”,预防发生肝细胞癌、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造成 “病上加病”的恶果。
如果肝硬化到了失代偿期,就不得不运用替比夫定(素比伏)等核苷(酸)类药物进行终生治疗。只有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才能延缓或减少肝移植的需求。由于干扰素有诱发肝衰竭的危险,在此期病人的治疗中不宜使用。
欢迎光临 工程家园 (http://heubbs.cn/)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