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哈尔滨工程大学构筑学校之魂---来源:光明日报 [打印本页]

作者: lizengye    时间: 2006-4-14 10:59     标题: 哈尔滨工程大学构筑学校之魂---来源:光明日报

善之本为教 教之本在师
——哈尔滨工程大学构筑学校之魂



本报记者朱伟光 特约记者朱伟华 发布时间: 2006-04-14 05:08 来源:光明日报


  杨士莪院士,我国水声工程专业的创始人之一。邓三瑞教授,我国第一艘常规动力实验潜艇的总设计师,第一艘核潜艇的总顾问。郝燕玲教授主持研发的组合导航设备代表了我国该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廖振鹏院士和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戴遗山教授为核心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学科,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潮流
发电装置研究技术、舰船新型推进实验研究系统等研究方向接近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这些响当当的名字都来自于一个响当当的学校——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

  “‘善之本为教,教之本在师’是陈赓院长在创建哈军工之始就明确提出的人才建设思想,他还亲自向国家提名请调全国各地高端人才,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几十年来学校一直秉承陈赓院长的思想,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并真正拥有了一支一流的人才队伍,他们在教书和育人两方面发挥着自身最大的能量。正是因为拥有了这样的教师队伍,才撑起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宏伟大厦。”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王树权用充满感情的话语,向记者述说着该校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

收获的是爱与关怀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2000年第一次提出“人才战略”以来,对人才资源重要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国家“十五”“211工程”和学校“兴海人才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2003年启动人才引进培养计划,特别是2005年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特殊政策得到了全校教师的一致赞誉。

  为了让教师具有国际视野,紧跟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并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专家学者交流和竞争,从而培养出同样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国际化为重要途径,为人才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办难事,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让教师“走出去”。通过国家公派、学校公派、国外单位资助、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和途径,鼓励教师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有针对性地选派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师到国外学习进修;筹措资金资助优秀教师到国外攻读学位和课程进修。在坚持“走出去”的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请进来”,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聘请国外大学的教师来校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杨德森说:“今年2月份,中国心理咨询发展峰会在我校召开,我们邀请了两岸三地及日本心理咨询顶尖学者共同研讨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问题,参加会议的教师都觉得从中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

  人才引进是缩短人才队伍建设周期,迅速提高人才队伍竞争的一条重要途径。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保证引进高层次人才,采取超常规举措,提供更优于竞争对手的政策吸引人才,使引进的人才获得了较好的初始工作条件,使他们能从起步就参与校际、乃至国际竞争。如今,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出现崭新局面,人才总量持续增长,博士化明显提高,结构逐步趋向合理。目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增加了近160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将初步形成一支能够满足研究型大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到2020年,培养、吸引和造就一支能够满足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求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回报的是关怀与爱

  杨玉洁老师从教20余年,获奖无数。采访时记者提出想看看她的获奖证书,她提出了一个大号的塑料袋,里面装了满满一口袋获奖证书。记者问到哪一个奖对她的影响最大,她翻出一个极普通的证书说:“这是一个无论写履历还是报职称都用不上的奖项,它也没有任何经济色彩,但这是我从教一生得到的最珍贵的一个荣誉。”那是2002年由学生评出的“我最喜爱的老师”,杨玉洁名列第一。

  想成为被学生们最喜爱的老师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杨玉洁老师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学生的身上。杨老师经常为她的学生做问卷调查,2003年4月末,她上完学期最后一节课,选出56份需要回复的问卷,踏上了去北大访学的火车。访学期间,她集中3天时候给学生写了56封信。凭着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对大学生心理的悉心研究,杨玉洁能准确地为学生把脉,点中要害。她简短的几句话就像一剂对症良药,带学生走出困惑和误区。几天后,杨玉洁不断收到短信:“杨老师,我收到你的信了。向你保证:我再也不上网吧了。”“杨老师,你看着吧,我要换个活法给你看看,相信我!”“杨老师,4年后你看我考上浙江大学的研究生,你等我的好消息吧。”“杨老师,你对我帮助太大了。我躺在床上,真想大声喊你一声妈妈,以后我叫你杨妈妈好吗?”杨玉洁用自己金子般的心灵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此时此刻,是杨玉洁一生中最有成就感、最感幸福的时刻。因为不停地给学生回复短信,杨玉洁两天没顾上给自己的儿子回一条短信。当她发短信向儿子解释时,儿子回复道:“妈妈如果只顾儿子而不顾她的学生,那还是我妈妈吗?”这让杨玉洁心里倍感温暖。

  于涛老师的学生用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评价他们的老师:“他是一位用心来教学生、懂学生、帮学生的好老师。”教书的确是老师的职责,而育人则更能体现老师的价值。于涛有一套他自己特别的育人模式。他坦言自己凭的就是一颗“真心”——与学生真诚交往,与他们的思想深入沟通就一定也能换来学生的真心。一旦建立了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那么交流会畅通无阻。老师和学生都是“知识型人才”,区别只在于时间上的早晚;既然都是读书人,用掌控有度的劝戒总强于咄咄逼人的训责,因为育人需要一种强烈的责任和一份内心的真挚。

  于老师似乎一直都是精神饱满、开朗健谈的样子,不由想,难道他就没有疲惫的时候?于涛笑说:“正常人都会疲劳,但老师的劳累如果只是因为教学、因为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那么这种劳累就会给老师带去振作的动力,因为底下还有学生等你解答呢!”接着他说了一件让他感动的事:一次考研辅导班,课讲多了,嗓子也变得难受,中间休息后回到教室,他就被讲台上十几包不同的咽喉片和数瓶矿泉水震惊了!他说:“这就是作为老师的幸福——累也心甘!”
作者: 暮樵    时间: 2006-4-14 13:44

把咱的校训解释一把发上去
作者: wmy7018    时间: 2006-4-15 08:18

不错,可惜好老师名老师太少了。




欢迎光临 工程家园 (http://heubbs.cn/)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