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本作品)

内容简介:
    谨以本篇向南京解放60周年(1949—2009)献礼!
    什么是历史,有人说,历史就是不可复原的客观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上可能曾经有你、有我、有他的化身,或者是你、我、他的祖先。他们或许曾经在一起喝过酒、吟过诗、下过围棋,甚至其中一位当过皇帝,另两位是左臣、右相,统治过一代乃至几代天下。也许有人说,在逻辑上这个道理根本推不出来,但是正是因为推不出来,才使这种假设和故事成为可能。
    然而历史是人写的,写历史的人也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但凡官方写史,一般来说总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宗旨,为其歌功颂德;而民间则反之。偶尔官方也会承认某些不利的历史事实,但是在民间看来已经打了很大很大的折扣,或者根本不是那回事。当然,历史也常常被人歪曲和捏造。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去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这就是我写本篇的动因。
    自开辟以来,历史不知孕育了多少个年头,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终于诞生了一个著名的城市——南京。
    南京古为吴地,位于“天下九州岛”之一的古扬州地域。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年),传说吴王夫差在在今朝天宫一带筑冶城(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故称冶城),这是南京最早的古城。据此,截至到2007年,南京已有2502年的建城史。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派大臣范蠡筑越城,又名范蠡城。位置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战国初,周显王姬扁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打败越王无彊,尽取吴地,在长江边的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置金陵邑。南京遂有“金陵”之称。但是,楚威王的统治并没有在南京留下其他记载。到了宋代,南京的方志说,楚威王曾“以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
    黄龙元年(229年)4月13日,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9月,将都城自武昌迁至“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建业(今南京)。史称东吴。之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个王朝先后定都南京,共450余年,故称十代故都。在南京的十个朝代中,属于一统的朝代大约就是大明王朝和中华民国。
    时值今日,我们回头看看,依稀可见大大小小一溜排古堡,默默地伫立在缥缈的历史空间,又像一卷卷动漫画册和历史写真集,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展现到今天。相信,在每一座古堡里,在每一张册页上,你都会被它的故事深深吸引,产生无限的遐想。
    在南京这片古老而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曾经孕育、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建筑家、医学家等等,为祖国灿烂的历史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光彩,而且这个光彩至今还在继续往后延伸。
    人类史上有很多帝王,但最多也是最有历史和时代特点的当属中国的历代帝王们。有人统计过,从上古三皇五帝至清末帝溥仪,共计611帝。一说,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即秦始皇),到1912年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统)退位止,在2133年间,中国历史上共有494位皇帝(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73人)。还有一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230位皇帝。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多少皇帝,因为统计的口径不一致,会有很大差别,但是这不影响我们“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在南京建都的帝王,从东吴孙权起到明朝的前三位皇帝,大约有48位左右,如果算上东晋年代的桓玄、萧梁时代的侯景、南明的朱由菘、隋末时期的杜伏威等,约有50多位皇帝,约占611位皇帝说的8.2%左右;占494位皇帝说的10%;占230位皇帝说的22%,应该说不算少了。
    所以有人说,生活在南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经意间脚下踩的就是皇宫遗址或帝王陵墓;随意捡一块石、一块砖,都有可能是文物,不是600多年前的“明城墙砖”,就是1000多年前的“南朝石刻”,乃至60多万年前的“猿人化石”,它们是千百年来南京历史变迁最权威的见证。
    在第一座古堡入口处,有一块醒目的观览指示牌匾,上面有许多箭头和文字说明,其中一首念奴娇词云:
    阅江楼上,望金陵、十代故都遗迹。
    探访旧时吴晋地,刘宋齐梁消息。
    陈李朝廷,降幡屡竖,太祖留陵邑。
    天京弥短,中华一统疆域。
    今日重整繁华,千年王气,续写辉煌色。
    王谢堂前寻燕子,桃叶渡头犹忆。
    辱井应知,后庭艳曲,曾使江山易。
    一轮飞镜,秦淮十里如璧。
    注:①吴:东吴。②晋:东晋。③刘宋:南朝宋。④齐:南朝齐。⑤梁:南朝梁。⑥陈:南朝陈。⑦李:南唐。⑧太祖:明朝朱元璋。⑨天京:太平天国。
    大意是:南京从建金陵邑开始,按照历史的轨迹,由远而近慢慢地走过来,你会看到这些王朝的更替的过程和轨迹,从而对南京会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朋友,如果你愿意,咱们一路同行。”
    闲聊间,导游操一口流利的“南普”(南京普通话),领着大家走进了通向古堡的时光隧道,向第一座古堡走去,拉开了这次观览行程的序幕。
    本篇试图通过闲聊的口吻,从公元229年9月,东吴孙权迁都南京说起,到1949年4月23日,中华民国李宗仁代理总统3个月后南京解放结束,跨度约为1720年,对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十个王朝以及50多位帝王,一一作了简要介绍,其间夹叙一些史书记载、民间传说、导游感慨等,力图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南京历史上十个王朝传承的基本情况。本篇分三册,第一册六朝金粉,风流帝王;第二册,南唐三主,明朝诸帝;第三册,太平天“囯”,中华民国,三册共约60余万字。
目录
  引言
  第一册  六朝金粉  繁华帝都
  一、十代故都之东吴帝国①
  (一)孙吴大帝
  (二)废帝孙亮
  (三)景帝孙休
  (四)末帝孙皓
  二、十代故都之东晋王朝②
  (一)东晋元帝
  (二)东晋明帝
  (三)东晋成帝
  (四)东晋康帝
  (五)东晋穆帝
  (六)东晋哀帝
  (七)东晋废帝
  (八)晋简文帝
  (九)晋孝武帝
  (十)东晋安帝
  (十一)东晋恭帝
  三、十代故都之刘宋王朝③
  (一)刘宋武帝
  (二)刘宋少帝
  (三)刘宋文帝
  (四)太初刘劭
  (五)宋孝武帝
  (六)宋前废帝
  (七)刘宋明帝
  (八)宋后废帝
  (九)刘宋顺帝
  四、十代故都之南齐王朝④
  (一)南齐高帝
  (二)南齐武帝
  (三)齐郁林王
  (四)齐海林王
  (五)南齐明帝
  (六)齐东昏侯
  (七)南齐和帝
  五、十代故都之南梁王朝⑤
  (一)梁朝武帝
  (二)梁简文帝
  (三)梁豫章王
  (四)梁朝元帝
  (五)梁朝闵帝
  (六)梁朝敬帝
    六、十代故都之南陈王朝⑥
  (一)南陈武帝
  (二)南陈文帝
  (三)南陈废帝
  (四)南陈宣帝
  (五)南陈后主
    第二册  南唐三主  明朝诸帝
    七、十代故都之南唐王朝⑦
  (一)先主李昪
  (二)中主李璟
  (三)后主李煜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国⑧
  (一)洪武大帝
  (二)建文皇帝
  (三)永乐皇帝
  (四)其他诸帝
    第三册  太平天“囯”  中华民国
  九、十代故都之太平天“囯”⑨
  (一)一代天王
  (二)天朝诸王
  十、十代故都之中华民国⑩
  (一)民国首都
  (二)民国国父
  (三)民国蒋氏
  (四)代理总统
    补聊篇:十代故都之轶闻遗事
    (一)南京历史上第一位纳寡妇为妃的皇帝
    (二)南京历史上第一位被妃子捂死的皇帝
    (三)南京历史上第一位险遭遗弃的皇帝
    (四)南京历史上第一位举办围棋比赛的皇帝
    (五)南京历史上最爱三寸金莲的皇帝
    (六)南京历史上盖汉高、魏武极具人格魅力的皇帝
    (七)南京历史上有两个养父的草根皇帝
    (八)南京历史上重新启动活人殉葬的皇帝
    (九)南京历史上拥有最多女人的“皇帝”
    (十)南京历史上十代“头尾”同姓的“皇帝”
    结尾篇:十代故都之名人诗词
     东晋至1949年51位名人诗词选录
     后记
        
                    2007年8月5日初稿于台城

引言
导游说,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文化古都。在南京的历史上,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古都)、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俗称十代故都)。由于南京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故事也很多,烦请大家听我娓娓道来,如有不同观点,可以提出来商榷。
    早在南朝时期,《世说新语》(刘宋刘义庆)、《文心雕龙》(南梁刘勰)、《诗品》(南朝钟嵘)、《文选》(南梁萧统)、《后汉书》(刘宋范晔)、《三国志注》(刘宋斐松之)、《四书》(南齐沈约)、《南齐书》(南梁萧子显)等著名文史传世之作,就在建康编撰而成。宋泰始元年(465年),在今朝天宫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研究机构——总明观,出现了祖冲之、葛洪、范缜、王羲之、顾恺之、法显等文化名人。
    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掳走陈后主陈叔宝,荡平建康城,结束了南京六朝的历史。
    之后,唐、宋、元、明、清、太平天国、中华民国数代,都在南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说到南京,恐怕民间议论比较多也颇值得一提的就是南京的“王气”(或曰:“金陵王气”、“帝王气”、“天子气”,以下统称“王气”)问题。有关这方面的传说很多,南京究竟有没有“王气”可能要从远古说起。
    (1)金陵王气
    说到南京,恐怕民间议论比较多也颇值得一提的就是南京的“王气”(或曰:“金陵王气”、“帝王气”、“天子气”,以下统称“王气”)问题。有关这方面的传说很多。南京究竟有没有“王气”,可能要从远古说起。
    从对南京猿人头盖骨和相关遗迹的研究表明,距今约60—100万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6000年前,在玄武湖畔就出现了原始村落,据说这个村落就是南京的雏形。50年代在鼓楼西北发掘的北阴阳营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3000年,属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北阴阳营文化。南京地区早期文化遗存有200多处,著名的文化遗存还有点将台文化和湖熟文化。南京雨花台区郭家山坑有一座山丘,近来经考古专家勘探证明,是目前已探明的南京最大的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已在此经历了3000多年风雨,由于文化遗址位于土墩上,又叫“台形遗址”,是“湖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古文化的存在和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也许正是“王气”形成的根源。
    所谓金陵“王气”之说,这里不想过多议论,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和观点实在太多太多。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有必要作一个判断。一是“王气”之说究竟源传于何时?二是“王气”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关于“王气”之说,大约有这样几个时期:
    一是楚威王时期。从历史记载来看,楚威王(前339—前329年在位)姓芈(miē),原名熊商,楚宣王之子。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败越王无彊,尽取吴地,在长江边石头山(今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他是第一个在石头山上建立金陵邑的人,金陵也因此而得名。后来,楚威王听风水先生说,金陵“有王气”,便吩咐在龙湾(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埋金以镇王气。
    相传2000多年前,楚威王在南京设置了金陵邑,有一次他登上狮子山,极目远眺,只见山水城林尽收眼底,风景非常美丽。可是突然,楚王拉长了脸,摆出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立在身边的臣子们立刻上前讨好地问长问短。楚王忧虑地说:“这地方风景虽好,但感觉这里王气很重。”于是有臣子找来巫师,巫师算了一卦,说只要在狮子山下长江边的龙湾埋上黄金,就能镇住这里的王气,可保这里除大王之外以后不再出帝王。有个大臣立即起草了一个“关于埋金镇王气”的“报告”呈楚王阅示。楚王阅后,大笔一挥在折子上画了个大大的圈表示同意。随后臣子们就忙开了,好像也开了个什么会,大家积极贯彻落实楚王批示精神。大臣们层层建立责任制,管银行的去取黄金,管运输的去备车马,管施工的去挖土坑,很快埋金工作顺利实施完毕。楚王派人验收后十分满意,但他忽视了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没有派人审计。所以至今,当时究竟埋了多少金子,竟然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是否有人私吞和侵占,甚至还是只埋了个铜人,如今已难以考证。
    二是秦始皇时期。宋代方志中说:“父老言:秦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并说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岗上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据元代《〔至正〕金陵新志》载:“三十七年,始皇东游自江乘渡江,望气者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因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后呼为秦淮。”由此可见,秦始皇不但了埋金人,还凿阜开流,开挖了秦淮河对王气是既镇之,又泄之。
    三是三国时期。张纮对孙权说:“秣陵,楚威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山)。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象天之所命,宜为都邑”(《三国志》裴注引晋代《江表传》)。这段话的意思是:秦始皇当年东巡来到金陵,听人说这里有王气,便掘断山冈泄王气。但是金陵王气是天命,在金陵建都符合天意。后来刘备到江东来,宿于金陵,周观地形,也劝孙权以金陵为都。为什么张纮和刘备都劝孙权在金陵建都呢?有两种可能:一是“王气没有泄尽”,依然可以建都。二是“即便王气泄了,也不要紧”,在金陵建都符合天意。最后孙权果然听从张纮的建议,从武昌迁都南京,称建业。
    早先的所谓王气之说,大概就是这么传起来的,一直传说到今天。那么“王气”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晋书•天文志中》在表述“杂气”时说:“天子气,内赤外黄,四方所发之处当有王者。若天子欲有游往处,其地亦先发此气。或如城门隐隐在气雾中,恒带杀气森森然。或如华盖在雾气中,或气象青衣人无手,在日西,或如龙马,或杂色郁郁冲天者,此皆帝王气。”
    也许正是因为南京历史上这样的现象比较多,所以许多帝王都受到“王气”的忽悠,有的安然无恙;有的则遭受厄运,甚至惨遭杀身之祸。
    当年楚威王登上狮子山时,看到金陵邑简直太美妙了,因而只想自己独占。阴阳先生投其所好,所以就说这里有王气,需要用黄金来镇压。意思是镇压掉别人的王气,镇守住自己的王气。楚威王卒于前329年,是否与埋金有关,尚无考证。
    秦始皇“东巡”到金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到南京来视察,只是听人说这里有王气,就立即命人“掘断山冈泄王气”。据说秦淮河就是秦始皇为泄“王气”而开挖的。其实金陵有王气,与你秦始皇毫无关系,你在咸阳当你的皇帝,完全没有必要到别人那里去泄王气。如果担心金陵王气重,有可能取你而代之,那么,你迁都过来不就结了。不知道秦始皇是否死在此次“东巡”的归途中,尚待考证。
    《吴书》:“初,权(孙权)为将军时,范(吴范,字文则。以治历数,知风气,闻於郡中)尝白言江南有王气,亥子之间有大福庆。权曰:‘若终如言,以君为侯。’及立为吴王,范时侍宴,曰:‘昔在吴中,尝言此事,大王识之邪?’权曰:‘有之。’因呼左右,以侯绶带范。”
    孙皓惧王气,迁都武昌(《吴书》:“汉晋春秋曰:初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破扬州而建业宫不利,故皓徙武昌……”)。孙皓刚迁都武昌,建业发生了动乱。仅一年余,又匆匆迁回。
    南朝的刘宋明帝刘彧惧怕王气“改‘代’作‘伐’,以厌王气。”不久病死。
    梁元帝萧绎在平定武陵(治所今湖南常德)后,大家建议迁都建邺(今南京)。但是,尚书郎“宗懔及御史中丞刘懿以为建邺王气已尽,”(《梁本纪下第八》)于是继续留在江陵(今湖北江陵)。不久被杀。
    陈后主及闻隋军临江时还说:“王气在此,齐兵三度来,周兵再度至,无不摧没。虏今来者必自败。”(《陈本纪下第十》)结果被宋太祖赵匡胤部将韩擒虎活捉于景阳宫井中。
    导游认为,所谓“王气”,更多的可能只是帝王们的一种忧虑、一种感觉、一种意念而已。
    话说回来,楚威王熊商曾在金陵埋金镇王气,不管这一历史记载有多少真实的成份,有一点则是不容置疑的,这就是楚威王在南京设置了金陵邑。金陵邑这一名称使南京人如获至宝,千百年来无时不挂嘴边,成了南京人足以炫耀的一种资本。
    今天看来,楚威王埋金镇王气、秦始皇凿冈泄王气、隋文帝下令将六朝宫殿“平荡耕垦”,都没有挡住“王气”,也就是说,如果真有王气,想挡是挡不住的,更挡不住历史的潮流。楚威王之后,先后有10个朝代在南京建都,即便在隋朝“平荡耕垦”以后,也还有4个王朝在南京建都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南京究竟有没有“王气”并不重要,也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危言耸听:“是历史上一个严肃的政治话题”。如果说南京确有“王气”,那也是南京人对自己历史不断审视形成的一种美好回眸和追溯;对自己历史文化底蕴的一种高度赞誉和自豪;对自己历史人物、事件惊人巧合的一种深度思考和遐想。

TOP

(2)南京名号
    翻开南京的历史,其名号之多令人称奇。南京通常有:金陵、秣陵、秦淮、建业、建康,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等等称呼,每一个称呼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每一个名号都见证了那个朝代的兴盛和衰败。两千多年来,相继约有10多个大小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好像除夏、商、周之前没有关于南京名称的记载外,之后的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都有记载。
    先秦时期,前495年,传说吴王夫差在此筑冶城。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范蠡筑越城。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王无彊,在石头山(今南京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又设江乘县和丹阳县。汉代亦沿用此名称。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从京口(镇江)移治秣陵。次年改建业。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湖北)称帝,同年迁都建业。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平吴,改建业为秣陵。太康二年(281年)改秣陵为江宁县,秣陵、建邺名继续存在。晋建兴元年(313年)未避讳西晋司马邺名,改建康。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刘宋永初元年(420年)刘裕在建康称帝。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建康城被荡平,另于石头城筑新城,称蒋州城,因蒋山(紫金山)而得名。唐曰升州,南唐称江宁府。到唐朝武德三年(621年)改江宁府为归化,公元626年又改归化为金陵,公元627年,又更金陵名为白下。到五代杨吴时期,设置金陵府。公元937年,南唐李氏皇帝在此建立首都,改名为江宁府。北宋称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府。元时称集庆路。至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南京(也称应天府),南京之名始于此。清改明应天府为江宁府。1853年,太平天国号天京。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导游说,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城市的曾用名能与南京相比。从吴王筑冶城起,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历史上大约用过60多个名称,其中官方认定的有45个。
    先秦时期:冶城、越城(范蠡城)、金陵邑、秣陵县;
    秦汉时期:秣陵、宣亭县、石头城;
    六朝时期:建业、建邺、建康;
    隋唐时期:怀德县、费县、蒋州、江宁、归化;
    五代十国时期:金陵、白下、江宁郡、升州、上元、升州大都督府、江宁县、金陵府、西都、江宁府;
    宋元时期:江南东路、建康府、建康路、集庆路、应天府;
    明清时期:南京、京师、行在、陪都、南明、江南省、江南右布政使司、江宁布政使、天京、南京府、金陵道;
    民国时期:南京、南京市政厅、南京特别市、首都特别市。
    此外还有:石头、江乘县、丹阳县、丹杨、阳都、越台、金城、白门、白钟、江城、南国、南都、同夏、建康、永世、安业、两江总督署、天朝宫殿、首都市、江宁县,以及龙蟠虎踞、六朝古都、六朝金粉、东南粤区、江南第一州、江南帝王州、江南佳丽地等名称。
    (3)楚国话题
    说到南京就不能不提到楚国。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祖先族姓芈(miē),熊氏。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战国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楚国之疆域,虽然时有得失损益,“但在其鼎盛时期,据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县三百余,为战国时代最大之国”。
    根据司马迁的说法,颛顼(zhuānxū)是楚国的先祖。颛顼,姓姬,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20登帝位,初封高阳,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附近)。在位78年,寿98岁,死后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濮阳(今河南濮阳)故有“颛顼遗都”之称。
    另有资料说,颛顼是远古传说中的帝王,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号高阳氏。
    鬻熊是陆终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鬻(yù)熊,姓芈名熊,他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子孙都以芈为姓。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
    楚人以鬻熊为始祖(楚人奉颛顼帝高阳氏为先祖,老童、祝融为远祖,鬻熊为始祖)。传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楚国的国君从熊绎始封王算起,共有四十代,若从鬻子算起,则有四十三代。到了昌平君(前223年在位),楚王负刍之弟,曾任楚相国。楚王负刍五年(前223年),秦军攻占楚都寿春,负刍被俘。昌平君在淮南被拥为楚王,定都兰陵,以长江为屏障,据吴越之地。秦军蒙武来攻,昌平君被流箭射死,楚国灭亡。楚国历史共有800多年(一说700多年)。
    此列25位楚王世系(前740年—前206年)简表(略去前1046年—前741年的20位楚王):
    君主国君姓名在位时间
    楚武王熊通(芈通)前740年—前690年
    楚文王熊赀(芈赀)前689年—前675年
    楚堵敖熊艰(芈艰)前674年—前672年
    楚成王熊恽(芈恽)前671年—前626年
    楚穆王熊商臣(芈商臣)前625年—前614年
    楚庄王熊侣(芈侣)前613年—前591年(春秋霸主之南方霸主)
    楚共王熊审(芈审)前590年—前560年
    楚康王熊招(芈招)前559年—前545年
    楚郏敖熊员(芈员)前544年—前541年
    楚灵王熊围(芈围)前540年—前529年
    楚王比熊比(芈比)前529年—前529年
    楚平王熊居(芈居)前528年—前516年
    楚昭王熊珍(芈珍)前515年—前489年
    楚惠王熊章(芈章)前488年—前432年
    楚简王熊中(芈中)前431年—前408年
    楚声王熊当(芈当)前407年—前402年
    楚悼王熊疑(芈疑)前401年—前381年
    楚肃王熊臧(芈臧)前380年—前370年
    楚宣王熊良夫(芈良夫)前369年—前340年
    楚威王熊商(芈商)前339年—前329年(置金陵邑)
    楚怀王熊槐(芈槐)前328年—前299年
    楚顷襄王熊横(芈横)前298年—前263年
    楚考烈王熊元(芈元)前262年—前238年
    楚幽王熊悍(芈悍)前237年—前228年
    楚哀王熊犹(芈犹)前228年—前228年
    楚王负刍熊负刍(芈负刍)前227年—前223年
    昌平君(前223年—前223年)
    楚隐王(张楚隐王)陈胜(前210年—前209年)
    楚假王(景驹)前209年—前209年
    楚义帝(熊心、芈心)前209年前—前207年
    楚霸王(西楚霸王项羽)前206年—前202年
    关于楚国的传说很多,这里简要说其一二。
    楚王好细腰的故事。“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原文是:“楚灵王好细腰,其臣皆三饭为节”;《后汉书》写作:“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后来流传开来。
    话说,从前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人,楚国的士大夫们为了细腰,大家都节食减肥,饿得头昏眼花,站都站不起来。坐在席子上的人要站起来,非要扶着墙壁不可,坐在马车上的人要站起来,一定要借力於车轼。谁都想吃美好的食物,但人们都忍住了不吃,为了腰身纤细,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看来当时楚灵王喜欢的是所有腰身纤细的人,而且无论男女。不然,士大夫们怎么会去减肥?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当年楚王的一点嗜好,竟会成为现代人拼命减肥的实际行动,而且主要限于女性。幸亏楚王当年没有好裸体,只好细腰,否则,如今马路上行走的岂不都是“人肉条子”。
    屈原的故事。屈原名平,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江汉流域的楚国,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公元前278年,秦国攻下了楚国都城郢都,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再也无法实现了,在极度悲愤和苦闷的心情下,遂萌以死殉国的决心,于当年农历5月5日,在汨罗江流入湘江处的罗渊怀沙自沉。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重午节、蒲节、夏节等,虽然名称不同,但习俗都是一样,划龙舟、吃粽子、喝黄酒、挂艾草等,除了纪念屈原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避邪驱瘴、解毒防暑。实际上是古代人们入夏前的一种仪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端午祭”虽然已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遗憾之余,导游说:韩国人乘我们不注意,巧妙地利用了游戏规则,成功地进行了冒名顶替,这没什么,丝毫不影响我们一如既往地吃粽子、喝黄酒。
    楚王射猎是一个十分著名的寓言故事。楚王猎于云梦(今湖北云梦县),使虞人驱禽兽而射之。禽飞,鹿出于王之右,麋逸于王之左。王欲引弓射之,又有鹄掠过。王注矢于弓,不知射何也。养由基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十发而十中;若置十叶于前,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也。”王曰:“何为?”养由基曰:“心不专也。”
    大意是,春秋时楚国有个擅长射箭的人叫养由基,他有百步穿杨的本领。楚王羡慕养由基的射箭本领,就请养由基来教他射箭。楚王兴致勃勃地练习了好一阵子,渐渐能得心应手了,就邀请养由基跟他一起到野外去打猎。楚王叫人把躲在芦苇丛里的野鸭子赶出来。野鸭子被惊扰地飞起来。楚王弯弓搭箭,正要射猎时,忽然从他的左边跳出一只鹿。楚王心想,一箭射死鹿,可比射中一只野鸭子划算多了!于是楚王又把箭头对准了鹿,准备射它。可是正在此时,右边突然又跳出一只麋(比鹿稍大,又叫“四不象”)。楚王又想,若是射中罕见的麋,价值比鹿更高,于是楚王又把箭头对准了麋。忽然大家一阵子惊呼,原来从树林中飞出了一只珍贵的苍鹰,振翅往空中飞去。楚王又觉得还是射苍鹰好。可是当他正要瞄准苍鹰时,苍鹰已迅速地飞走了。楚王只好回头来射麋,可是麋也逃走了。只好再回头去找鹿,可是鹿也早溜了,连那一群鸭子都飞得无影无踪了。楚王拿着弓箭比划了半天,结果什么也没有射着。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要专一,不能见异思迁,否则一事无成。不知道后来的“百步穿杨”的成语是否也出自于此。
    和氏璧的故事。春秋时,楚国人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青石之上,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及公元前690年,文王(前690—前675年)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然是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由良工雕琢成璧。因此璧是卞和所献,故称“和氏璧”。为了这块玉,卞和付出了一双腿的代价。
    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十分神奇。据记载,和氏璧置于暗处,自然发光;置于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蚊蝇不入;还能却尘埃、辟邪魅。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自楚国卞和献璧后,从楚文王到楚宣王的大约400年间,和氏璧一直是归存楚国王室,世接代传,为楚国镇国之宝。到了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于他。不久,昭阳在水渊畔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云渊中有大鱼,众人离室至渊边,回席后发现和氏璧失踪,怀疑为门人张仪所窃,拘张仪遍审无果。张仪因此获罪,被迫逃去了秦国。
    几十年后,和氏璧突然在赵国出现,后为赵惠文王索得。公元前283年,“秦昭王闻之,使人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其时秦国强赵国弱,赵惠文王恐给了璧得不到城。这时,蔺相如自愿奉璧前往。蔺相如至秦国献璧。秦王接过璧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一把玩,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把玩,并无意偿城。于是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块璧有瑕次,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璧有瑕次,便命人将宝玉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说:“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秦王只好作罢。后来蔺相如派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将宝玉偷偷送回赵国。这就是成语“完璧归赵”的出处。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不知如今找到否?

TOP

(4)两位楚王
    在楚国的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恐怕就是楚庄王熊侣(前613年—前591年在位)和楚威王熊商(前339年—前329年在位)。
    ①楚庄王,姓芈,名旅,又称熊侣,楚穆王熊商臣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是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间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他是一位治国有方、用人有术的贤明君主。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他用人的智慧。这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一年,庄王设宴犒赏打了胜仗归来的将士,令畅饮,不必拘束,并命爱妃许姬一一敬酒助兴。
    宴会上,有一个叫唐狡的将士喝高了,见许姬犹如天仙下凡款款来敬酒,便以酒壮胆,想非礼仙女(想吃豆腐)。就在此时,一阵风过吹来蜡烛全灭了,席间一片漆黑,唐狡趁机,用手去牵许姬。许姬争脱,随手拔下唐狡帽缨报告庄王说,有人想趁黑污辱我,我拔了他的帽缨(取证),您令人点烛,严查此人,为我雪耻!
    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将大家惊得目瞪口呆,宴席上顿时一片寂静。唐狡猛然间酒也醒了一半,吓出一身冷汗,心想这下玩完了,且不说战功尽弃,恐怕小命都难保了,十分懊丧和悔恨,只好等着楚庄王来处罚。
    在古代,有人非礼国王的爱妃那还了得,不处死也要“杖罚”,而“杖罚”非死即残。就是现在,也有朋友妻不可欺的道德规则,即便是朋友的情人也不行,不在你头上贴块大膏药就算对得起你了,非骂你个狗血喷头,叫你祖宗三代从坟墓堆里站起来不可。
    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听完许姬的诉说,不但没有追究非礼之人的意思,反而责备许姬说:“酒后失礼是人所难免的,我怎么能为此去惩治一位刚从战场上拼杀下来的勇士呢?”说罢,便下令道:“先不要点蜡烛,今日君臣欢宴,不拔去帽缨不能尽兴,请大家都把帽缨拔下来”(姑息嫌疑人)。当所有的将士都拔去自己的帽缨时,楚庄王才令人将蜡烛点亮。唐狡偷偷擦去额头上的冷汗,心里无比感激楚庄王。
    楚庄王之后又过了约250多年,就到了楚威王时期。
    ②楚威王,姓芈,名熊商,楚宣王熊良夫之子。是战国时代最有作为的楚王之一。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逝,楚威王继承王位。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派使者持重金去请他,并许以为相,庄周不为所动,笑辞楚使,终身不仕。
    庄子名周(前369—286年),宋国人,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被尊称为《南华经》,与老子的《道德经》同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庄子虽然终生贫困,却蔑视权贵,生性放达,主张顺应自然,向往回到淳朴自然的远古社会。据传,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不但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因为他认为人死以后,人的身体与灵魂就与自然万物合而为一了。其逍遥的处世态度,令人叹服。关于庄子,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庄子》心得中有较详细的讲解,此不赘述。
    这里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威王酷爱人才。听到庄子贤能、智慧,便求贤若渴,不惜重金,委以重任,“许以为相”。相,在春秋时一般为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或称“相国”,或称“相邦”,或称“丞相”。只有楚国不设相,这是否与庄子的拒绝有关,不得而知。二是威王宽容大度。他并没有因为庄子的拒绝而恼羞成怒,更没有以庄子一番不逊的言语而起杀心。尽管庄子只是与威王的使者对话,但说得比较重。他说:“子亟去,无污我。”意思是:你赶紧走,别污辱了我,我宁愿到死水沟里自己寻得快乐,无所作为也不受君主的束缚。这番话,使者肯定会禀报威王,显然威王并没有去追究庄子,其肚量也够大的。三是威王尊重庄子的选择。凭他当时的实力和威望,采用各种手段让庄子为相或者施以某种报复,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是,威王尊重庄子的选择,否则,中国历史上可能多了一个相国,而少了一个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个故事同时告诉我们,尊重人才,用人之所长,不一定非要弄去当官;让人才干他能干的事、干他爱干的事,比什么都好。
    楚威王以后,又过了约100多年,到了楚王负刍时代(前228年—前223年),也就是秦王嬴政24年(前223年),嬴政破楚国国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俘虏楚国国王负刍,楚国灭亡。至此,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不到10年的时间内,嬴政就先后消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嬴政,就是秦始皇(前259—前2l0年),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秦王朝(前221年—前206年)仅立国15年即亡。但是,他创建的中世纪封建王朝法统,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至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被推翻,创立共和。
    此时,距第一座古城堡已无多少路程,有人提议在骊山茶社小憩。茶社附近就是中国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有中国金字塔之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茶社老板颇有学问,自称是守陵人的后代,十分健谈好侃,滔滔不绝地讲了一段“楚灭秦”的故事(前面是秦灭楚,这里是楚灭秦)。
    话说,那年楚国虽被秦国灭亡了,但楚国人的精神没有灭亡。据《史记•项羽本纪》,早在楚怀王客死于秦时,楚南公(姓氏,战国末期楚国术士)就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即便楚国只剩下“昭、屈、景”(楚国当时的三大姓氏)三户人家,也一定能灭秦。楚亡后14年,果然爆发了以楚人为主的大起义。楚隐王陈胜、楚国名将项燕之子项梁、沛公刘邦(今江苏沛县人)等纷起响应。陈胜,吴广更是举起“张楚”(张大楚国之意)大旗,高喊“彼可以取而代之”的口号杀向秦国。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攻至灞上(今西安东南),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奉天子玺符,在轵道(亭名,在今西安东北)旁迎降。至此,统一中国仅15年的秦王朝,又被楚人摧毁,“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得到应验。
    后来,汉高祖刘邦,人称白手起家的布衣天子,建立了汉朝(前202年—220年)。汉朝分为西汉(前202—8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史学家亦称两汉。(前202年—公元8年)。西汉以长安为都,始于高祖刘邦,终于少帝刘婴,约210年,历12帝(一说15帝)。然后经历了外戚王莽的新朝(8—23年)和刘玄的玄汉(23—25年)以及刘盆子的赤眉汉、成家的公孙述等短时间的折腾,最后又由刘姓皇族的刘秀将历史带入东汉(25—220年),刘秀(光武帝)于公元25年称帝,在洛阳建都,终于汉献帝刘协,约195年,历12帝(一说14帝)。
    这时有人提醒导游:“你扯得远了点儿,赶紧说南京十朝故都的事儿吧!”他这一提醒不要紧,突然不知道从哪里一下子围上来7、8位自称“导游”的人,争着要来“取而代之”。后来经当地的“导协”会长仲裁,确认了导游的合法身份。导游这才松了一口气。
    导游领着大家从楚威王(前333年)的金陵邑(南京)一路走来,绕行了一大圈,时间也过去了约562年。终于看见不远处矗立着一座城堡,导游说,那就是孙吴帝国——南京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TOP

第一册 六朝金粉 繁华帝都 一、十代故都之东吴帝国①
从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到南京第一位皇帝孙权迁都建业(229年),历史大约走过了450年。其间,秦王朝约15年;两汉(西汉、东汉)共约405年。
    前面说过,南京历史上曾经叫过秣陵,那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史书上说,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10月,秦始皇进行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东巡,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11月,行至云梦(今湖北云梦县),南望九嶷山(今湖南蓝山南境)遥祭虞舜冢。浮江而下,经丹阳(今南京江宁陶吴镇东)、钱塘(今浙江杭州),渡浙江(今浙江钱塘江),登会稽山(浙江绍兴),祭大禹(大禹死在会稽山,也葬在会稽山),望南海(今杭州湾),立石刻词颂秦德。由此北归,经由吴中(今江苏苏州),从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北60里)渡长江,至海上,北往琅邪(今山东胶南南)。
    《史记秦始皇纪》:“三十七年,上会稽,还过吴,从江乘渡,”这就是说,当年秦始皇来过金陵(南京)或者至少是附近。
    据南宋《景定建康志》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东游自江乘渡江,望气者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因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后呼为秦淮。”
    当年,秦始皇命人开凿的钟阜即今天南京江宁的方山,使秦淮河水流贯金陵境内,泄散王气。并改金陵邑(今南京)为秣陵县(今南京江宁区)。秣,为草,意即这里不该称金陵,而应称“草”陵。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割据江东一隅的孙权移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今南京)。
    因此,南京民间一直流传,“先有秣陵,后有金陵”之说。秣陵,又称秣陵关,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县南,自越城沿秦淮河南行20多公里(现为江宁区秣陵街道),道通溧水县,为县南要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置秣陵县,秦汉以后一直是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到三国时孙权才将中心移向金陵(今南京市区)。元置巡司及税务,明置关,今有镇。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名镇。清朝小说家吴敬梓曾经赞曰:“一带江城新雨后,杏花深处秣陵关”。
    东汉末年(220年)魏国代汉,赤壁之战以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其中,吴国是我们游览的第一个城堡。
    来到第一座古城堡前,有一幅巨大的简介牌,上面写着:此城为三国时期吴都,是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的王朝(229—280年),史称孙吴或东吴。由太祖大皇帝孙权始建,终于乌程侯孙皓,传4位皇帝,历时50余年。其间孙皓曾在甘露元年(265年)9月至宝鼎元年(266年)12月短暂地迁都武昌,历时约16个月。扣除这一段时间,东吴王朝实际定都南京的时间约为49年2个月。
    (一)东吴大帝
    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盖孙武之后也。”据传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的第22代孙,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三国鼎立时期吴国的建立者,也是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立国的皇帝。
    孙权的父亲孙坚,据传为孙武的后代,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少时为县吏,性阔达,好奇节。中平元年(184年),与朱隽一起剿灭黄巾军。官职为别部司马、议郎、历任三县县丞盐渎县(今江苏盐城)、盱眙县、下邳县(今江苏邳县东),所到之处,甚有声望,官吏百姓也亲近顺服。曾任破虏将军、长沙太守,后封乌程(今浙江湖州)侯。参加过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之战。孙坚娶钱塘吴姓女子为妻,生四子一女。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一女:孙尚香。孙坚长年征战,将家眷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领袖张角在魏郡(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城北)起事,自称黄天泰平。黄巾军皆著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为“蛾贼”。所到之处,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汉灵帝慌忙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此时,东汉朝廷派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硃俊率军讨伐。硃俊表请孙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原从。孙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硃俊并力奋击,所向无敌。一次,孙坚乘胜深入,于西华失利。孙坚受伤堕马,卧草中。军众分散,不知孙坚所在。孙坚所骑骢马驰回军营,踣(bó,倒地)地呼鸣,将士随马于草中找到孙坚。孙坚还营十数日,创伤才愈合,然后继续出战(可见孙权的老子就是骁勇善战,所向无敌的大英雄)。
    初平三年(192年),袁术派孙坚前去攻打荆州(湖北省江陵城)刘表,被刘表部将黄祖派兵从竹木间暗射而死。时年37岁。葬高陵(位于江苏丹阳司徒镇大坟村北。孙坚之陵墓。高18米,直径130米左右。陵东侧有条河,古称吴陵港。一说位于今苏州盘门外,俗称“孙王坟”。吴太夫人去世后,与夫君孙坚合葬。孙权称帝后改“墓”为“陵”,号“高陵”。孙策的墓也在附近,俗称“孙将军坟”)。
    孙坚死时,孙策刚刚17岁,他将孙坚的灵柩运回。孙权的母亲吴国太死后也安葬在丹阳司徒镇高陵。事毕,孙策渡江,居留在江都(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后投靠袁术,不得志。兴平二年(195年),率其父所部千余人渡江,攻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诸部。孙策善用兵,军纪严明,在江东得到土著豪门顾、陆、宋、张及江北土族周瑜、张昭的支持,很快就占领了会嵇郡、吴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6郡81县,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础。
    史书上说,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江表传曰: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
    民间传说,当年孙策定江东时,曾在南京的秣陵关打了第一场硬仗,不仅挂了彩,城关也没攻下。秣陵县城在方山以西,当时,孙策的对手是南京土著军阀笮融。笮融,丹阳人,一开始在徐州牧陶谦手下任职,陶谦任命笮融为下邳郡(今江苏邳县一带)宰相。孙策强攻秣陵关不下,只得绕过秣陵关,直取笮融的老板刘繇的老巢曲阿(今镇江丹徒)。后来,在一次战争中,笮融被孙策追到方山(今南京江宁区),落马身亡,据说如今当地还留有笮融倒马涧的地名。一说,笮融是后来与上司刘繇闹翻,内讧而死。袁术称帝时,刘繇率军抵抗袁术,后被孙策打败,逃往豫章,不久病死。当年孙策大本营就在方山南麓,就是现今南京市江宁区的间西村、间东村一带。
    孙策占据了江东,雄心勃勃地想向北发展,不料被吴郡(治所在今苏州)太守许贡手下门客的暗算。建安五年(200年)4月,孙策去打猎,正当他快如疾风地奔驰时,突然从草丛中窜出3个人,弯弓搭箭,向他射来。孙策仓猝间,不及躲避,面颊中箭。这时,后面的随从骑马赶到,将3个人杀死。
    原来,孙策攻占吴郡时曾绞死了太守许贡,其门客一直伺机为许贡报仇,这次终于得手。孙策自己知道不行了,就将部下张昭等找来嘱咐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意思是:“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有了人马地盘,可以跟人家较量一番,希望你们好好辅佐我弟弟。”
    接着,叫来孙权,给他佩上印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意思是说:咱们兄弟俩,要论上阵打仗的本领,你不如我;至于选拔人才,任用贤人,我比不上你。希望以后你好好保住江东这份基业。”同时还交待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说完就咽了气,时年26岁。追谥为长沙恒王,葬高陵(即孙坚陵,据说在今镇江市丹阳司徒镇谭巷村一带。此处为三国吴王陵墓地。武烈皇帝孙坚陵在大坟,孙策在下墩,孙权祖父孙钟墓在西,此地有吴陵港、吴陵桥)。
    当年,孙坚死后,“还葬曲阿。及子孙权称帝,追溢武烈,墓曰高陵(《吴志》)”。孙策死后,又葬曲阿,与其父陵在一处,因坟似墩,陵墓亦称墩下墩。
    南宋范成大作有《长沙王墓》诗一首:“英雄转眼逐东流,百战功夫土一抔;荞麦茫茫花似雪,牧童吹笛上高丘。”
    关于孙策的死有两种说法:
    第一,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百日内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这个样子,还能建功立业吗?”奋起虎威,推几大吼,伤口都裂开了,当夜死去(真够种)。
    第二,孙策死于于吉(于吉东汉末期的道士,被孙策以“幻惑人心”的罪名斩首)作祟。“小霸王(孙策绰号)怒斩于吉”以后,每一独坐,就好像于吉在左右,心中十分恼火。这次调治箭伤刚有起色,引镜自照,又见于吉立在镜中,回头看,不见于吉,如是再三。孙策摔破镜子,奋力大吼,伤口崩裂而死。
    (1)生来贵相。
    孙权于东汉灵帝刘宏光和五年(182年)出生。其祖父孙钟始迁曲阿(江苏镇江丹阳市),定居于县城西门外15里之白鹤山(司徒镇),以种瓜为生。相传孙钟种瓜,瓜结得大又多,甜又香。每当瓜熟时他都要拣一个最大的瓜去供奉三皇寺的神。有一年,三亩瓜田,只结了一个瓜。一天,有3个白衣童子来买瓜。孙钟讲瓜要留着敬神,不卖了。3童子感动地说:“云阳出天子,且看白鹤飞,山下百步处,是你养身处。”说完,飘然而去。若干年后,孙钟死后,家人在百步处掘土安葬时,发现有块青石板,搬开石板,一只白鹤腾空飞去,另一只刚要飞出时,被石板砸坏了一只脚,所以,孙权是跛脚。这当然只是传说而已。孙权是否跛脚,跛到什么程度,能达到几级伤残,似乎没有必要去考证。
    但是,中国古代大多数人帝王将相,生来就与凡人不一样,无论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会有一些奇异的记载,或说是天命所归,或说是命中注定。这样的记载,同样发生在孙权身上。
    据《吴书五•妃嫔传第五》:初,夫人孕而梦月入其怀,既而生策。及权在孕,又梦日入其怀,以告坚曰:“昔妊策,梦月入我怀,今也又梦日入我怀,何也?”坚曰:“日月者阴阳之精,极贵之相,吾子孙其兴乎!(这属于地地道道的皇帝命,一般人是不可能的)”
    意思是,孙权的母亲吴夫人怀妊孙权时,梦到太阳拥入了怀中,感到很惊异,就告诉夫君孙坚说:“从前我怀妊孙策的时侯,曾梦到月亮拥入了怀中,现今又梦见太阳拥入了怀中,这是什么缘故呢?”孙坚说:“太阳与月亮乃是阴阳之精华,是极其贵重的象征,这表明我们的儿子将来一定会创立大业的!”
    史书上说:“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孙权虽然属犬,却以虎姿坐领江东。孙权生来“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其父孙坚当时还是下邳县丞,见了十分惊异,认为有大贵之相。孙权母甚爱之,将儿子交给其妹抚养,孙权从小就在小姨同时又是乳母的关爱中成长。
    孙权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后,曾于赤乌四年(241年)在苏州城南盘门内建普济禅院,以接纳西域高僧康生会到东吴讲经传法。为报母恩,赤乌十年又于寺内建舍利塔,名报恩塔,即今瑞光寺塔之前身。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秀才(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相当于县长),代行奉义校尉(校尉为部队长之意),一直跟随父兄征战,平定江东。在江东得到土著豪门顾、陆、宋、张及江北土族周瑜、张昭的支持,很快就占领了会嵇郡、吴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6郡81县,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础。
    200年孙策死后,19岁的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孙权很快就稳定了局面。东汉王朝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的统治者。他年纪虽然轻,但是平时喜欢结交朋友,注重人才,在江东官员中,已经很有声誉。
    张昭(156—236年),徐州彭城郡人。少时好学,博览群书。20岁时拒绝应试孝廉而与名士王朗等人讨论时事,深受陈琳(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赏识。东汉末年张昭避乱扬州。孙策举事时,张昭出任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器重张昭,有关文武之事均由张昭办理。孙策死时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则尽力辅佐孙权,迅速稳定了民心士气。
    周瑜(175—210年)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据说是被诸葛亮“三气”气死的)。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张昭曰:“此非将军哭时也。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权乃收泪。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只见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兄弟),因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福禄)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恆,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大意是,在料理孙策丧事时,文武官员见到了孙权,见他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很有贵人相。过去汉朝的使者刘琬曾见过孙家兄弟几个。那是,孙策平定了江东后,给汉朝进贡,汉朝派使者刘琬回来答礼,孙策的几个弟弟挨个拜见了刘琬。刘琬本来只想礼节性的点点头,可当他看到15岁的孙权后很有感慨,他回去后跟同僚说:“我看孙氏兄弟虽然各自才华出众,通达事理,只有老二孙权形体魁伟,面貌奇特,骨骼不凡,有大贵的表相,寿命又最长,你们记住我的话吧!这一年孙权才16、7岁。后来的事实,果然应验了刘琬的预言。
    《三国志》明确说到了孙权是个“形貌奇伟,骨体不恒”的人。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从他的脸型、眼睛和发色来看,有人怀疑他有波斯人的血统,但这种猜测,无从考证。尽管因孙权长得“天赋异禀”,眼睛湛绿,胡子发紫,但还是被关羽斥之为,紫须鼠辈,碧眼小儿。但这丝毫不影响孙权的一世英明。
    据《献帝春秋》的记载孙权是:“紫髯将军,长上短下。”有人认为,这样的脸型和身材就是典型的富贵相。因为上身长、下身短的人与别人同坐一起时,就会显得比别人高一截(笑声)。
    (2)力据江东。
    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他牢记孙策临终嘱咐:“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策传》)。“保有江东”便成为孙吴集团立国的基础。
    但是孙权并不甘心于仅仅“保有江东”,而是积极寻求向外发展。孙权初见鲁肃,二人“合榻对饮”,鲁肃分析天下形势,向孙权进计:“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卷五十四《鲁肃传》)指出了占有长江全线在孙吴霸业中的重要地位。
    孙权于建安八年、十二年、十三年屡次对黄祖进行征讨,与其说是为报父仇,实际上是要实现“竟长江所及”的战略目标。当时黄祖、刘表,据有荆州(今湖北荆州),处于孙吴集团的长江上游。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终于剿灭了黄祖。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从京口(今镇江市)徙至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并筑石头城为水、陆军基地。18年后孙权定都建业时,放弃了经秦汉400年经营已经富庶繁荣的秣陵旧城,选定依凭长江天险、利于军防的今南京市区的建业城址,营建新都。
    有人认为,孙权以建业为都城,是南京真正成为城市的开端。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建康都城;南唐的金陵都城;以及明代南京城以至今日南京市,都是在吴都建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为防范魏王曹操的侵犯,孙权作濡须坞(即在濡须水两岸,修筑城寨,称濡须坞,也称偃月坞)作为防守。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率40万人马攻濡须口(今安徽巢县南),饮马长江。孙权率兵7万迎击。曹操出兵攻占水中沙州失利,孙权数次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在濡须口乘船观察曹操军营的阵容,异常镇定自若。当时,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孙权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回转时还奏起军乐。曹操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在曹操进攻荆州之际病死,其子刘琮以荆州投降曹操)儿子若豚犬耳!”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有人认为曹操除了佩服孙权的政治谋略外,孙权的身材相貌,体魄精神,也强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才说出这番话的。
    孙权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正要上涨,您应当赶快撤军。”另附的一张纸上写着:“您不死,我就不能安宁。”曹操对部将们说:“孙权不欺骗我。”于是撤军返回北方。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5月,汉献帝刘协进封魏公曹操为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2月,曹操又来濡须口攻打孙权。3月曹操撤军,孙权派都尉徐详到曹操那里请求投降。曹操派使者回复,愿意建立友好关系,发誓与孙权重结姻亲。
    4月,献帝下诏:魏王曹操可用皇帝专用的旌旗,出入同帝王一样称警跸,实行戒严和清道。10月,献帝下诏增加魏王曹操的特权:魏王曹操所戴王冠可有12条旒,可乘金根车,以6匹马驾驶,可设5时副车。
    刘备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黄巾起义时,刘备组织义兵,随政府军剿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因鞭打督邮弃官。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官渡之战后,刘备投奔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一带,为自己据守阻止曹军南下的门户。但刘备志在“匡复汉室”,所以就趁着这一机会扩充军队、网罗人材。他这时拥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谋士、猛将,是曹操吞并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碍。
    从建安二年(191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占中原的格局。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兵锋转而南向。
    对曹操来说,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两个,一个是东吴集团,据有扬州6郡。另一个是荆州的刘表。
    建安十三年(208年)7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接着,曹操又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大败刘备。曹操占了荆、襄(今湖北襄樊)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
    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黄盖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但孙权却有意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也历数了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这一战争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7月至11月(一说,208年至次年)。
    (3)三国鼎立。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战败刘表,取得荆州,企图一举灭吴。他对孙权声称:“今治水军80万方与将军会猫于吴。”孙权没有被曹操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果断地采纳鲁肃的建议,与刘备结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7月至11月,孙权和刘备统领军队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著名决战。
    当时孙权、刘备联军的诸葛亮和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据有关资料记载:周瑜问怎么才能得到东风。诸葛亮让周瑜筑造七星坛,他在坛上作法,借三日东南风破曹。周瑜一听,病竟然完全好了。
    七星坛筑成,诸葛亮披头散发,赤着双脚,身上穿件道士用的法衣,开始借东风。到三更时分,果然吹起了东南风。
    黄盖早已准备好20艘火船,船内满载芦苇一干柴,灌了鱼油,铺上硫磺,到了三更天,直驶曹营。待曹操明白过来,为时已晚。黄盖的船一点上火,火趁风势,风助火威,20艘火船冲入曹军的水寨,曹军大败。冲天的火光照得江岸崖壁一片彤红,赤壁由此得名。
    赤壁之战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奇迹。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总兵力只有5万人左右。曹操的兵力据说不少于30万。在双方兵力对比如此悬殊,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此前连战皆捷的情况下,孙、刘联军赢得胜利,确实是一个罕见的奇迹!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建安十五年(210年)12月,周瑜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去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新近在赤壁大败而归,担心内部有人叛变,不能同将军用军队交战,我请求与奋威将军(孙坚弟弟的儿子,丹阳太守孙瑜)一起进军,夺取蜀地,并吞张鲁。然后,留奋威将军牢固地守卫那里,与马超结成联盟。我回来与将军据守襄阳,紧逼曹操,这样,就可以规划进取北方了。”孙权同意这个计划。
    周瑜回到江陵准备行装,在途中病势沉重,上书给孙权说:“人寿的长短都是由命运决定的,实在不足惋惜。我只恨心中的微小志愿尚未实现,再也不能执行您的命令罢了。现在,曹操在北方,疆场并没有平静;刘备寄居在荆州,好像是在家里养了一只老虎。天下的大局,还在动荡不定,这正是大臣和将士们奋发忘食之时,也是您思虑运筹之日。鲁肃为人忠烈,临事不苟,可以接替我的职务。假如我的建议可以被采纳,我就虽死不朽了。”不久,周瑜在巴丘去世。孙权得到消息后,十分悲痛,大哭着说:“周瑜有辅佐帝王的才能,现在忽然短命而死,我依靠谁呢?”孙权亲自到芜湖去迎接周瑜的灵柩。
    孙权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领军队,命令程普兼任南郡太守。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与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孙权同意,于是,从豫章郡中分出一部分土地,设立番阳郡;从长沙郡分出一部分土地,设立汉昌郡;又任命程普兼任江夏郡太守,鲁肃为汉昌郡太守,率军驻在陆口。后来,刘备取川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单刀会后讨回了三郡。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刘备。
    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关羽被带到建业后,孙权将关羽杀害,然后将头颅送给曹操。这件事后来演绎成一段“嫁祸于人”的故事来。
    据传,孙权擒杀关羽之后,正满心得意。谋士张昭说:“你这是闯了大祸,刘备一定会来报仇。”孙权不知如何是好。张昭说:“可将关羽头献与曹操,证明我们是受曹操的指使,刘备必攻打曹操,我们可坐收渔人之利”。于是孙权派人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
    曹操见着关羽头后,十分高兴。主薄司马懿说:“此是孙权嫁祸于人,现在东吴杀了关羽,怕刘备报仇,所以把关羽首级献给你,以使刘备迁怒于我们,孙权坐收渔人之利。目前只有厚葬关羽,刘备才不至于怨恨我们”。
    曹操依计而行,厚葬了关羽。刘备闻之,果然只恨东吴,发誓要倾国出动报与东吴不共戴天之仇。221年,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为给关羽报仇,实际上是为了夺取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8岁的年轻将领陆逊为大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又作“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用“火烧连营”之计大破刘备。

TOP

一、十代故都之东吴帝国①

(4)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后,魏、蜀、吴主相继称帝。魏国。曹魏5帝: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共46年。蜀国。蜀汉2帝:刘备、刘禅,共43年。吴国。孙吴4帝:孙权、孙休、孙亮、孙皓,共52年。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7月,刘备自称汉中王,立儿子刘禅为王太子。11月,魏王曹操上表给皇帝,推荐孙权为票骑将军,授予符节,兼任荆州牧,封为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入朝进贡,又将被俘虏的朱光等人送还,上书向曹操称臣,劝曹操顺应天命,即位称帝。曹操将孙权的信给大家看,说:“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吗!”侍中陈群等人都说:“汉朝的统治已经结束,并非只是今日。殿下您的功德,如同高山一样巍峨,天下人都寄希望于您,所以孙权在远方向您称臣。这是天意在人间的反应,所以异口同声,殿下应该正式登基称帝,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曹操说:“如果上天要我做皇帝,我还是当周文王【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之长。亦称西伯昌。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相传西伯在位50年,为灭商大业作好了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年97岁。曾因向商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yǒu)里,今河南汤阴县北,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其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周文王】吧。”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在洛阳,终年66岁。
    黄初元年(220年)10月13日,汉献帝刘协在高祖庙祭祀,报告列祖列宗,派代理御史大夫张音带着符节,捧着皇帝玺绶以及诏书,让位给魏王曹丕(曹操次子)。曹丕3次上书推辞,然后在繁阳筑起高坛,29日,登坛受皇帝玺绶,即皇帝位,是为魏文帝,建都洛阳。
    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为争夺荆州,并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出兵30万攻打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损失惨重,逃回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因病崩逝,享年62岁,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黄初二年(221年)3月,孙权将吴的都城从公安(今湖北公安)迁徙至鄂,改鄂名为武昌(今湖北武昌)。8月19日,魏文帝曹丕派太常邢贞带策命,封孙权为吴王,为表示尊礼,加赐九锡。刘晔说:“不可以封孙权”。并说了很多理由,但是魏文帝不听。于是,孙权又在武昌筑城。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5月,文帝病重,立曹睿为太子。17日,文帝去世。其子曹睿即位,是为魏明帝。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4月13日,孙权认为自己的江山基本稳定了,于是在武昌称帝,东吴政权正式成立,这年孙权47岁。9月迁都建业(今南京)改元黄龙。文武百官都来朝会,孙权将功劳归于周瑜。追尊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庙曰始祖;兄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儿子孙登为皇太子,封长沙桓王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今浙江省)侯。孙权在位期间使用过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等6个年号。
    早在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9月,张纮(东吴谋士,曾任长史之职)就认为秣陵(今南京)山川雄伟,地势险要,劝孙权将秣陵作为治所。后来刘备向东经过秣陵时,也曾劝孙权到那里居住。孙权于是修建石头城,把治所迁到秣陵,将秣陵改称建业。
    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后,全部承用原有的宫室王府,不再增设改建,留下太子孙登及尚书九卿在武昌,让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并掌管荆州及豫章三郡事务,监督全国的军政大事。
    孙权依仗长江天险,建立了东吴王朝,并持续了50多年,要是留在武昌那就很难说了。如果说楚威王对南京的贡献,就是首置金陵邑的话,那么孙权的贡献就是,在南京建立了中国江南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王朝,对南京后来王朝的建立,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孙权放弃了经过秦汉400年经营已经富庶繁荣的秣陵旧城,选定依凭长江天险、利于军防的今南京市区的建业城址,营建新都。一般认为,建业都城是为南京真正成为城市之开端。当年的建业都城,因为“江东草创”,所以形制并不规整,宫苑亦显零乱,而且比较简陋。
    当年东吴的城池宫殿大概是什么样的呢?建安十六年(211年),吴王孙权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毅然决定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山(又称石头成、鬼脸城)。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周长“七里一百步”,相当于现在的六里左右。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开二门,东开一门,南门之西为西门,城依山傍水,夹淮带江,形势险固。城内设置有石头库、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在城墙的高处筑有报警的烽火台,军情紧急时发出预报信号。
    古代长江绕清凉山麓东去,巨浪时时拍击山壁,将山崖冲刷成峭壁。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可见,此时的石头城已经十分萧条了。
    孙权于229年9月,新辟建业都城于“虎踞龙蟠”之地。起初,孙权将今进香河西岸一带的原“讨逆将军”孙策的府第取名为“太初宫”,在周围筑起宫墙,加强防卫。247年,孙权在群臣的建议下改建太初宫,将旧的将军府全部拆掉。孙权本人也搬出旧宫,临时住到今珠江路南估衣廊一带的“南宫”,这座南宫本来是由太子专用的。改建太初宫所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利用拆除武昌宫殿的旧材,由长江顺流而下,运抵建业。改建工程持续了一年多,于248年的农历3月完工。改建后的太初宫周围有300丈。太初宫的南面开有5个宫门,其中正门叫公车门,东、西、北三面各开一门,分别叫做苍龙门、白虎门和玄武门,正殿称“神龙殿”。此时,建业城中建有宫城和衙署、民居、寺院,城外有石头城、丹阳郡城,还有人口集中和商业繁荣的市场。其时,每有魏、蜀两国遣使至建业,无不叹太初宫之富丽明秀,赞不绝口。孙权创建的建业成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为日后南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孙皓继位,穷奢极侈,犹嫌不足,又于甘露二年在太初宫东修建昭明宫,征集民工无数,令品秩两千石以下官员入山督促伐木,又令大开园囿,兴建七山楼观,耗资亿万。是以此宫比太初宫大了一倍有余。昭明宫包括大小殿堂几十个,正殿叫做“赤乌殿”。每座殿堂皆饰金玉,雕梁画栋,壁面上绘有以神仙和云气为内容的大幅壁画。在殿堂之站垒土作山,在山上盖起高耸的楼阁。这些楼阁均用珠玉作装饰,四周点缀着许多奇山异石。为了使殿堂之站终年都有碧波绿水,孙皓特命开凿“城北渠”引后湖碧波,巡堂绕殿。昭明宫的位置,大约在今成贤街四牌楼一带。孙皓自此移居新宫,于绿水红花间流连忘返,居金殿玉楼上醉生梦死。此是后话。
    苑城,为东吴皇家苑区及宫廷禁卫营地,又称后苑,亦名建平园。在太初宫东、北。后主孙皓在太初宫建昭明宫,所占即为苑城之地。苑城不仅是皇室闲暇休息游玩之处。也是贵族子弟骑马射猎、习武练兵之地,可以容纳3000多名贵族子弟同时骑马操练,可见其地之广。北部有苑仓,也称仓城,是皇家最重要的仓库。存贮粮食等一应所需用品,有运渎直通苑仓,输送物资。苑城旧址即东晋、南朝建康宫所在地。
    太初宫、昭明宫和苑城组成了东吴的“宫城”,它位于建业都城的中间偏北部分,几乎占据都城1/4的面积。当时都城的城周为20里19步,每边长约5里左右,都是土墙“篱门”(用竹篱做成的门)。都城的正门叫“宣阳门”。从宣阳门到秦淮河岸的“朱雀门”(又名“大航门”),正好是5里路。那里有一座浮桥,叫做“朱雀航”(又名“大航”),位置约在今中华门内镇淮桥稍东。从宣阳门到朱雀门的5里长街被称为“苑路”,也就是东吴的“御街”。
    苑路的中央部分是皇帝专用的驰道,两旁是一般人员通行的大道,靠近驰道的一侧都筑有高墙,以免皇帝的行止被人窥知。
    从苑路的南端开始,就进入了秦淮河两岸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并且沿着秦淮河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延伸,其中最著名的是“横塘”和“长干”两个区域。“横塘”大概是指今“内秦淮”的中华门到水西门段的秦淮河两岸,这里是建业最繁华的商业区,当时最大的商业区。“长干”指今雨花台到长干桥一带,它既是商业区,又是高级官僚的住宅区。
    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左思曾经在他的名著《三都赋》(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中,对吴都建业宫城有这样的描述:“崇临海之崔巍(高大雄伟),饰赤乌之韡晔(光明美盛貌)。”临海、赤乌,都是太初宫殿名。对“苑路”的描述是:“朱阙双立,驰道如砥。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眈眈,清流亹亹。”驰道如砥,天子之道,十分平直,路边树阴重重,流水潺潺。对商业区的描述是:“横塘查下(查浦,在横塘西),邑屋隆夸(房舍极度奢侈)。长干延属(东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飞甍舛互(言栋宇相交互)。”
    当时秦淮河两岸船来船往的繁华情形,有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曲》为证。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其二:“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金陵)人,自小不相识。”这虽是两首写男女情感的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秦淮河上船来船往频繁的商贾活动。
    西晋灭吴以后,建业城并未遭到很大的破坏,只是在行政区划和名称上作一些小的变更。
    孙权在位期间,在周瑜等人的辅佐下,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的东吴政权已经拥有今长江中下游,南到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广大地区。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亲自受田”,将驾车用的8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节气,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由于吴国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肥沃,便于耕垦。其中常州、镇江、无锡一带,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期发挥了重要灌溉和通航作用。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冶金铸造业,秉承东汉继续发展;青瓷业也原先的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吴国的造船业、水上运输业也有长足发展。据《太平御览》说,吴国在长江上航行的大船上下5层,可容纳3千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海诸国。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孙权听说夷州(今台湾)有数万家,掳来可以补充民力,扩大兵员(搞笑)。于是,在黄龙二年(230年)春,派将军卫温与诸葛直将甲士万人前去夷州。究竟掳了多少人来补充民力,没有考证。由于海上交通发达,吴国的使臣曾多次泛海四出,如朱应、康泰远至林邑(越南中部)、扶南(柬埔寨境内)诸国,有的使者到高句丽(今韩国、朝鲜),并带外国使臣、商人到吴国。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据有关记载:吴国当时约有53万余户,230余万人,兵23万人,吏3.2万人(蜀汉,28万余户,94万余人;曹魏,66万余户,443余万人)。所辖地盘包括会嵇(今浙江绍兴市,东汉时辖14县)郡、吴(今江苏吴县市,东汉时辖13县)郡、丹阳(今湖北宜昌市,东汉时辖17县)郡、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东汉时辖17县)郡、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东汉时辖8县)郡、庐江(今安徽庐江县,东汉时辖8县)郡,共6郡81县。
    赤乌五年(242年)正月,立孙和为太子。赤乌十三(250年)8月,废太子孙和;11月,立子孙亮为太子。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封孙和为南阳王,遣之长沙。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当时支谦、康僧会等先后来建康弘传佛法,影响颇大,佛教在南方民间广泛流传。孙权还曾问支谦以经中深义,并拜为博士,令和韦昭等一同辅导东宫。孙权还建造了金陵第一寺——建初寺。
    赤乌十年(247年),康僧会来到建康,孙权接见了他,并提出要他炼“仙丹”。康僧会说;“我不会炼仙丹,但是我有舍利,这舍利可是神异之物,可以送你一枚。”孙权听了大悦。专门为这枚“舍利”建造了“建初寺”,是为江南佛寺创立之始。建初寺,据说就位于今南京中华门(聚宝门)外,是江南最早建立的寺院。由此开始,康僧会在东吴开始了长达9年的宗教活动。
    康僧会,何许人也?据说,康僧会是康居(今伊朗一带)人,单名叫会。他10余岁时出家,人称“康僧会”,明解三藏。康僧会由交趾(今越南)入华至建业(今南京),设茅屋,置佛像,弘法。画家曹不兴从康僧会学画佛像,被誉为中国的“画佛之祖”。据传,东吴孙权时期,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江南弘传佛法,广结善缘,曾东游于上海,苏州一带。一天,他路过龙华荡,只见这里水天一色,莽草遍野。因此地原是广泽龙王的故宫,康僧会和尚遂于此地(上海松江)欲建龙华寺。后来孙权又施资2万缗建龙华塔,以供奉五色舍利。后龙华寺屡经战火,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元年重建。
    太元元年(251年)5月,立皇后潘氏,大赦。11月,孙权祭南郊返回后,开始生病。孙权下诏省徭役,减征赋,除民间疾苦。
    同三国时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样,孙权也十分会用人,并且在纳谏方面做得也很好,还善于听取反面意见。《三国志》记载大臣对孙权的评价:“提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三国志》记载孙权曾经说过: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对孙权作了一个全面、精辟的概括。
    孙权能够得到这样的赞誉,因该是名副其实和当仁不让的。有人作了四点分析:
    第一,孙权有个好祖宗孙武,好老爸孙坚,好兄长孙策,家财万贯,属于名门望族之后。比(刘玄德)刘备年少时以织席贩履维持生计,曾被讥为“织席贩履之徒”,不知要好多少倍。刘备虽有军功,但无钱贿赂上司,只做了个县令。曹操虽然出生在官宦世家,但他毕竟是养子身份。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后来成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氏。
    所以,孙权靠他老子孙坚的名望,打通关节,官至长沙太守。孙权还有一个人称“小霸王”的哥哥孙策,为他打下了东吴六郡,更收编了许多谋士良臣和骁勇善战之辈。这更增添了孙权傲人的资本。
    第二,有个很酷的长相,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鬓,型貌奇伟,骨格非凡,相貌堂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字“帅”,不但长的帅而且“酷”。要是放在今天,这样的才貌,身后不跟一个加强排的“女粉丝”才怪,也不知有多少美女靓妹崇拜得死去活来。所以,孙权能够拥有10个老婆,就不奇怪了。
    在陈寿《三国志》男性的美人榜上:吴国的孙权、孙策、太史慈、孙桓、诸葛瑾、周瑜、鲁肃等赫然在目。魏国只有魏明帝曹睿、刘表、公孙瓒、荀彧等;蜀国只有诸葛亮、赵云、许靖、糜竺等,根本找不到曹操和刘备的名字。曹操的相貌:“身长七尺(按照一尺合今24.2cm计算约为1.69米),细眼长髯(眼睛小、胡子长)。”
    据有关记载刘备的相貌15字:“身长七尺五寸(约为1.82米),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耳够大)。”曹操稍矮了一些,刘备身高是够了,但手臂太长、耳朵太大了一些,上不了美人榜也属正常。孙权身高不详,但他父亲孙坚身长八尺,合今天约1.93米。其子孙权应该不会太矮。
    第三,器重人才,善于纳谏,知人善任。掌权之初,“以兄事瑜”,对周瑜信任重用。周瑜死后,对鲁肃、吕蒙、陆逊等将领都信任重用。这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豁达大度的做法,令今天的许多领导也为之汗颜。曹操素来生性多疑,刘备虽善用人,但过于暧昧,喜欢做秀(茅庐也要三顾之)。
    第四,孝顺求全,孙权老母(小姨、乳母、养母)冲他发了一个脾气,他一咬牙嫁了妹妹孙尚香,心甘情愿地做了刘备的大舅子,刘备大孙权22岁。结果虽然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是,孙权的目的基本上还是达到了。其一,听话,由于听“母亲”的话而成全了一个“孝”字。其二,就这桩买卖本身而言,周瑜虽然出了丑、丢了面子,但孙权还是赚了,原先刘备刘皇叔至少是他叔叔辈的人物,一转眼间就成了他的妹夫,这不是赚大发了么。
    然而,晚年的孙权“多嫌忌,果于杀戮”,日益骄奢,宠信吕壹,丞相顾雍无故被杀,大将军陆逊忧愤而卒。且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孙权也犯了很大的错误(接班人没选好)。太子孙登夭折后,其他儿子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使本已凸显的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化,其身后的吴国最终沦落为党争剧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
    太元元年(251年)“秋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深八尺,吴高陵松柏斯拔,郡城南门飞落。”(《三国志•吴主传》)
    吴孙权太元元年(251年)8月,大风,江海涌溢(疑为海啸),平地水深8尺,拔高陵(孙坚陵,在江苏丹阳县西)树2000株,石碑蹉动,吴城两门飞落。……明年,权薨。”(《晋书•志•第十九》)这两段史料记载的意思为,凡帝王之死都是有预兆的。
    太元二年(252年),也就是“疑为海啸”的第二年,孙权病情危重,召诸葛恪、孙弘、滕胤以及将军吕据、侍中孙峻等人入卧室内,嘱托后事。4月,孙权——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病死于建业宫中,享年71岁,在位24年。葬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之南的小山上,这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孙权因避祖父孙钟名讳,而将钟山改名蒋山,孙权陵因葬在蒋山而称作蒋陵。是山遂名孙陵岗,又称吴王坟。庙号太祖。谥曰大皇帝。太子孙亮即位。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建兴。
    之后孙权的夫人步氏、后妻潘氏及太子孙登也移葬这里,即今之梅花山。孙权墓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古代帝王陵墓,但并不豪华,陵前无神道,墓上无建筑。以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太子朱标也葬于孙陵岗附近的山上,后人在山上种植了大量的梅花,俗称梅花山。目前植梅面积410亩,品种230个,总株数达13000余株,规模堪居全国之首。
    为纪念孙权,199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在梅花山东麓新建了一座孙权故事园。园中心是一尊高大的孙权石像,高5.1米,石像西南侧,有一座扇形孙权故事画廊,嵌有12幅孙权故事浮雕石刻,生动再现了东吴大帝纵横驰骋的一生。
    近年来,有关部门利用现代精密磁测技术,对整个梅花山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结果发现,在“博爱阁”南侧附近有巨大地下构筑物,呈“甲”字形状分布,且墓道之门可能向西。专家们初步推测,这一构筑物极有可能与孙权陵墓有关。
    相比楚威王熊商在金陵置邑来说,孙权开创了在南京建都的先河,还修建了如此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东吴宫城,对后来其他王朝在南京建都立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265年曹魏被司马氏所灭,建立西晋;280年孙吴被西晋所灭。晋泰始五年(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5年(279年)冬,司马炎出兵自江陵至建业攻吴,于太康元年(280年)3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西晋一统天下。孙吴帝国是三国中最晚称帝、最晚灭亡的一个。
    《妃嫔传》选录:
    ①吴主权谢夫人,会稽山阴人也。孙权元配,没有生子,抚育了孙权妾生的儿子孙登。父亲谢煚是汉朝尚书郎、徐县县令。权母吴夫为孙权聘谢氏为妻,谢夫人很得孙权宠爱。后孙权娶姑母孙女徐氏,要谢夫人屈居徐氏之下,谢夫人不肯,渐失孙权欢心,抑郁而死,孙登也很早就病死了。
    谢夫人去世10年后,其弟谢承被任为五官署郎中,后升为长沙郡东部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武陵郡太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撰写《后汉书》一百多卷。后来因孙权有了更美丽的二奶,就被冷落,抑郁而死,孙登也很早就病死了,这是东吴的不幸,因为这位曾经的太子品德才能都是很得吴国百姓好感的。
    ②吴主权徐夫人,孙权的表侄女儿,虽然是位二婚,但是仍然使谢夫人失宠。当初,徐夫人本已嫁了同郡的陆尚,岂料陆尚早死,孙权就把她娶过来,她抚育孙登,使之当上太子,群臣看到这种情况,就建议孙权立她为后,由于徐夫人爱吃醋,所以孙权未同意,后来又将她废了。
    ③吴主权步夫人,淮阴美女,与丞相骘同族。孙权夫人之中最漂亮的一个,她最大的优点是不爱吃醋,不但不与其他夫人争宠,反而经常给老公介绍靓妞,孙权也因此最宠爱她。步夫人生有鲁班和鲁育两位公主。长曰鲁班,字大虎;少曰鲁育,字小虎。
    孙权追封其为皇后。策命曰:“惟赤乌元年闰月戊子,皇帝曰:呜呼皇后,惟后佐命,共承天地。虔恭夙夜,与朕均劳。内教脩整,礼义不愆。宽容慈惠,有淑懿之德。民臣县望,远近归心。朕以世难未夷,大统未一,缘后雅志,每怀谦损。是以于时未授名号,亦必谓后降年有永,永与朕躬对扬天休。不寤奄忽,大命近止。朕恨本意不早昭显,伤后殂逝,不终天禄。愍悼之至,痛于厥心。今使使持节丞相(醴陵亭侯雍)〔醴陵侯雍〕,奉策授号,配食先后。魂而有灵,嘉其宠荣。呜呼哀哉!”葬于蒋陵(今南京紫金山麓)。
    ④吴主权王夫人,琅邪人也。黄武年间选入官中,生下孙和,得宠程度仅次于步氏。步氏去世后,孙和被立为太子,孙权欲立王夫人为后,步氏长女孙鲁班素来憎恨王夫人,就不断在孙权面前诋毁她。孙权卧病,孙鲁班又说王夫人面露悦色,孙权大怒,对王夫人痛加斥责,王夫人无从辩白,在忧惧中去世。孙和子孙皓被立为帝,追尊王夫人为大懿皇后。封三弟皆列侯。
    ⑤吴主权王夫人,南阳人也,以选入宫,嘉禾中得幸,生孙休。及和为太子,和母贵重,诸姬有宠者,皆出居外。孙休即位,遣使追尊曰敬怀皇后,改葬敬陵。
    ⑥吴主权潘夫人,会稽勾章人。父亲是一名官吏,因犯了法被处死。潘氏和妹妹被一起送进了官府的织布作坊。一次,孙权看到了潘氏,喜欢上了她,便将她召入后宫。潘夫人受到孙权的宠幸后,有了身孕。一天,潘夫人梦见有人将一龙头交给了自己,她把龙头接了过来,不久便生下了孙亮。
    潘皇后虽然妩媚动人,性格中却充满野心。想方设法要把袁夫人置于死地。当孙权病重时,竟向孙宏询问西汉吕后行使皇帝权力之事。。孙权的病势越来越重,潘皇后竟然喜形于色,恨不得孙权能马上死掉。
    一天,潘皇后在寝宫昏睡,她平日虐待宫女,宫女们生怕她当了女皇之后会更加残酷地对待她们,于是趁机用布帛将她缢杀,又宣称她是暴病而死。之后,孙权杀了所有侍候潘夫人的侍妾。不久,孙权病逝,潘皇后与他一同葬于蒋陵。
    ⑦袁夫人,袁术的女儿。这位夫人可以说是最自知之明的一位,没有子嗣。步夫人得病去世,孙权打算立袁氏为皇后。袁氏以自己没有儿子的理由推辞了。
    ⑧仲姬夫人,生孙奋为齐王,出居武昌。
    ⑨此外,孙权还有一位赵夫人,她善于绘画,笔触构思巧妙无双。据说她能够绘制表现全国“江湖九州山岳之势”的地图,还能在手指间用彩丝织成云龙虬凤图案的锦,大的超过一尺,小的只有一寸,宫中称她为“机绝”。后来有贪宠求媚的人诬陷赵夫人总爱在国君面前炫耀自己。赵夫人因而被废黜,失去了以前的宠幸。但是她超绝的技艺仍被载录在史书上。后来吴国灭亡的时候,不知她流落到了什么地方。
    (5)后人评价。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山阳公载记》)。孙权的长像是上身长,下身腿短。据相书记载,这样的人是难以做别人的手下的,也就是一定要自己雄霸一方,所以刘备认为要赶快离开他。于是星夜跑掉了。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诸葛亮: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周瑜: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鲁肃:①将军神武命世。②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帝论》)。
    ——胡三省:当方面者,当如吕岱;委人以方面者,当如孙权(《资治通鉴注》)。
    ——罗贯中: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三国演义》)。
    ——辛弃疾(宋朝词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毛泽东:说到孙权,他是个能干的人。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毛泽东读古书实录》)。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道出了,东吴政权最终亡国的根本原因。

TOP

(6)孙权家族。
    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一生共娶了约10个老婆,生有7个儿子,3个女儿。7个儿子,均非一母所生。其中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当了皇帝。
    长子孙登(宣明太子),字子高。黄龙元年,孙权立为皇太子,年33卒。《三国志》陈寿评价:孙登居心所存,足为茂美之德。
    次子孙虑。字子智。黄武7年,封建昌侯。《三国志》陈寿评价:“①少敏惠有才艺,权器爱之。②虑以皇子之尊,富于春秋,远近嫌其不能留意。及至临事,遵奉法度,敬纳师友,过于众望。③虑有好善之姿,规自砥砺,短命早终,哀哉!年20,嘉禾元年卒。”
    三子孙和。字子孝。吴国最后的皇帝孙皓之父。赤乌五年(242年),立为太子,时年19。太元二年正月,封孙和为南阳王,遣之长沙。由于姐姐全公主的谗言,遭宫中疏远。最后被孙峻逼迫自杀。谥号,文皇帝。《三国志》陈寿评价:和有好善之姿,规自砥砺,或短命早终,或不得其死,哀哉!
    四子孙霸。字子威。封鲁王,后与孙和不睦被孙权赐死。《三国志》陈寿评价:霸以庶干适。
    五子孙奋。字子扬。太元二年,立为齐王,居武昌。《三国志》陈寿评价:奋不遵轨度,固取危亡之道也。然奋之诛夷,横遇飞祸矣。
    六子孙休。七子孙亮。
    孙权还有3个女儿除中间1个早卒外,同淮阴美女步夫人(步骘亲族中的侄女)生两个女儿,长女鲁班,字大虎,先配周瑜子循(称周公主),后配全琮(全公主)。小女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朱公主),后配刘纂(刘公主)。
    家族列表:
    先祖:孙武、孙膑(据传)
    父:孙坚
    母:吴氏(吴太夫人)继母:吴氏(吴国太)
    叔父:孙静
    嫡兄弟:孙策、(孙权)、孙翊、孙匡
    庶兄弟:孙韶、孙朗
    堂兄弟:孙瑜、孙皎、孙奂、孙蒿、孙谦
    妹:孙仁(孙尚香)
    子: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亮、孙休
    孙:孙皓、孙德
    侄辈:孙绰、孙赵、孙恭
    侄孙:孙琳、孙峻
    (7)孙权年表。
    (东汉灵帝)光和五年(182年)孙权出生。
    (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行奉义校尉。
    建安四年(199年)孙权跟随孙策征讨刘勋、黄祖等人。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孙权继承兄位。张昭、周瑜等重臣全心辅佐孙权。曹操上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居吴。孙权招贤纳士,开始统治江东。
    建安七年(202年)孙权母亲吴氏逝世。
    建安八年(203年)孙权西伐黄祖,水战大捷,但未攻占城池。
    建安十二年(207年)孙权西征黄祖,大胜而回。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再次征讨黄祖,黄祖败逃,被冯则追杀枭首。孙权令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领军两万,联合刘备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军。
    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上表孙权为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移治于秣陵。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今南京市),作濡须坞。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孙权与之相拒月余。曹操远望孙权军,赞叹孙权军容齐肃,于是退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5月,孙权攻克皖城。曹操入汉中,刘备孙权议和,再度结盟,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孙权被魏将张辽打败,乘骏马跳过津桥逃走。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再次攻打濡须。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孙权派都尉徐详诣曹操请降,双方暂时和解。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10月,孙权亲自骑马射虎,老虎咬伤马匹,危急之际孙权用双戟击伤老虎,最终和手下将之捕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军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逃出麦城,众人失散,只剩下十余骑,孙权派朱然、潘璋军埋伏于关羽等人前行道路。12月,潘璋部将马忠抓获关羽及关平、赵累等于章乡,孙权斩杀关羽,平定了荆州。曹操上表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魏黄初二年(221年)4月,孙权都鄂,改名武昌。8月,孙权向曹丕称臣,释放于禁等人,后被曹丕拜为吴王。
    东吴黄武元年(222年)9月,魏将曹休、张辽、臧霸兵出洞口,曹仁兵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军围南郡,攻打东吴。
    东吴黄武五年(226年)7月,孙权听闻曹丕去世,征讨江夏,围困石阳,结果无功而返。苍梧传言凤凰现世。孙权派全琮平讨山越。
    东吴黄龙元年(229年)春,百官劝进。4月,夏口、武昌传言黄龙、凤凰现世。丙申日,孙权即皇帝位。改年号黄龙,追尊父亲破虏将军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吴氏为武烈武皇后,兄长讨逆将军孙策为长沙桓王。孙立登为皇太子。9月,孙权迁都建业。
    东吴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领兵卒万人,过海访夷洲及亶洲,得夷洲数千人而回。
    东吴黄龙三年(231年)2月,孙权派潘浚率军五万,讨伐武陵蛮夷。
    嘉禾元年(232年)吴魏争夺辽东。10月,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向孙权称臣。
    嘉禾二年(233年)公孙渊反复无常和东吴翻脸,孙权欲被征,被部下劝阻,于是讨伐曹魏合肥等地,均无功而返。
    嘉禾三年(234年)5月,孙权派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孙权率大军围攻合肥新城,最终再次无功而返。8月,孙权派诸葛恪讨伐山越。11月,潘浚扫平武陵蛮夷,孙权复曲阿为云阳,丹徒为武进。
    嘉禾六年(237年)2月,陆逊讨伐彭旦成功。10月,孙权派全综攻打六安,战事不顺。
    赤乌元年(238年)夏,吕岱讨伐卢陵贼。8月,武昌传言麒麟现世。孙权改年号为赤乌。
    赤乌二年(239年)孙权几动干戈,成功讨伐廖式等叛将。
    赤乌三年(240年)该年灾荒不断,冬11月,孙权开库济民。
    赤乌四年(241年)正月,大雪平地深3尺。4月,孙权派全琮攻打淮南、诸葛恪攻打六安、朱然围樊城,诸葛瑾取柤中。5月,太子孙登夭亡。司马懿亲解樊城之围。
    赤乌五年(242年)正月,立孙和为太子,改禾兴为嘉兴。8月,立子孙霸为鲁王。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11月,孙权立孙亮为太子。
    太元元年(251年)5月,孙权立皇后潘氏,改年太元。
    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孙权立孙和为南阳王,居长沙。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瑚邪王,居虎林。2月,孙权大赦,改元为神凤。4月,孙权病逝于建业,时年71岁,谥大皇帝。7月,葬于蒋陵。
    (二)废帝孙亮
    吴废帝会稽王孙亮(243—260年),字子明,吴国第二位皇帝。他是孙权最小的儿子,所以最初他不是太子。然而,他的长兄孙登早年已经去世,而另一位兄长孙和在赤乌十三年(250年),因受陷害而被废去太子之位,于是孙权便立孙亮为太子(孙亮运气太好了!)。孙权去世后,孙亮于太元二年(252年)继位,时年10岁。废帝孙亮有三个年号:建兴、五凤、太平。
    建兴二年(253年)正月,孙亮立全氏为皇后,大赦。
    五凤元年(254年)6月,交阯(今越南)稗草化为稻。昔三苗将亡,五谷变种。此草妖也(是否属于迷信范畴?)。其后孙亮被废。此是后话。
    太平元年(256年)正月,孙亮为孙权立庙,称太祖庙。太平三年春正月,诸葛诞杀文钦。3月,司马文王克寿春,诸葛诞及左右战死,将吏已下皆降。7月,封故齐王孙奋为章安侯。
    孙权为吴王时,曾立长子孙登为王太子。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都建业(今南京),立孙登为皇太子。孙登生母身分低贱,连其姓氏都末见于史册。孙权宠爱的王夫人生子孙和、孙霸,孙登常有让位于孙和之意。
    赤乌四年(241年)孙登死。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不久,封孙霸为鲁王。孙权爱孙霸,超过爱孙和,对孙霸的待遇,同太子孙和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孙和、孙霸不和睦。分成两派,一部分人维护太子;一部分人向着孙霸。向着孙霸的人想依靠鲁王捞取政治上的好处,所以拥戴孙霸而“诋毁大子”。有一次,孙权生病,派遣太子到长沙恒王孙策庙祈祷,太子妃叔父家离庙很近,就把太子请到家中。公主鲁班(孙权宠姬步夫人所生,孙和之姐)闻知,向孙权告状,说太子孙和不去庙里祷告,却往妃家计议,于是孙和越来越不受宠,两派的争斗也更加厉害。孙权认为“子弟不睦,臣下分部……一人立者,安得不乱”。乃废太子孙和,赐鲁王孙霸死。另立所爱潘夫人幼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于去世后,由孙亮继位。他是一个聪明的皇帝,他观察和分析事物都非常深入细致,常常能使疑难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一般人所不及。
    太平二年,孙亮8岁时,有一次要吃梅子,就吩咐黄门官去库房把浸着蜂蜜的梅子取来。这个黄门官心术不正又心胸狭窄,是个喜欢记仇的小人。他和掌管库房的库吏素有矛盾,平时两人见面经常斗嘴。他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这次,可让他逮到机会了。他从库吏那里取了蜜汁梅后,悄悄找了几颗老鼠屎放了进去,然后才拿去给孙亮。
    孙亮没吃几口就发现蜂蜜里面有老鼠屎,勃然大怒。心怀鬼胎的黄门官忙跪下指责库吏,说库吏一向不忠于职责,常常游手好闲,四处逛荡,一定是库吏的渎职才使老鼠屎掉进了蜂蜜里,既败坏主公的雅兴又有损主公的健康,实在是罪不容恕。
    孙亮听罢,马上将库吏召来对质,库吏早就吓得脸色惨白,他磕头如捣蒜,结结巴巴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但拒不承认在蜜汁梅里放了老鼠屎。
    孙亮略一沉思,叫人当着大家的面把鼠屎切开,让大家仔细观看,只见鼠屎外面沾着一层蜂蜜,是湿润的,里面却是干燥的。孙亮认为,如果老鼠屎早就掉在蜜中,浸的时间长了,一定早湿透了。现在它却是内干外湿,很明显是刚刚放进去的,而放鼠屎的就是黄门官,足见孙亮看问题的透彻和细致。
    孙亮即位时,由诸葛恪、滕胤、吕岱等人辅政。一年后也就是到了253年,吴国宗室孙峻发动政变,杀死诸葛恪。孙峻出任丞相。
    太平二年(257年),孙亮亲政,但施政时常被当时的权臣孙綝掣肘。孙亮认为权臣孙綝专恣,对他和朝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于是与太常全尚、将军刘丞,积极采取措施准备除掉孙綝,不料被孙綝发现。
    太平三年(258年)9月,孙綝召大臣会宫门,废黜孙亮为会稽(今绍兴)王,时年16岁。改立孙亮之兄孙休为帝。又过了几年(260年),在孙亮的封地会稽传出谣言,说孙亮试图返回建业复辟;而孙亮的侍从亦声称孙亮在祭祀时口出恶言。于是孙亮被贬为侯同时流放,死在流放途中。据《三国志》记载,孙亮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被孙休派人毒死。孙亮死时只有17岁,在位(252—258年)7年。葬于定陵(今安徽当涂县)。
    《三国志》陈寿评价:孙亮童孺而无贤辅,其替位不终,必然之势也。从孙亮的人生轨迹来看:从小他就聪明过人,早年他的3位兄长,孙登早亡;孙和、孙霸两个“鹬蚌相争”使他渔翁得利登上帝位,可以说当时他的运气极好。否则,孙亮在7个兄弟中排行最末,怎么样也轮不到他。但是他即位后有两个不利的因素,一是年龄太轻,10岁登基,加上没有贤良的大臣辅佐,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二是继位后自家宗室内部发生政变,等到自己亲政时又常遭权臣掣肘,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最终不但失去了皇位,还早早地丧失了性命。
    《妃嫔传》选录:
    孙亮全夫人,全尚女也。孙亮继位后,全夫人立为皇后。
    全尚东吴皇丈(天子的岳父),妻子为孙綝之姊。得知儿子全纪受孙亮之命将要诛杀孙綝后,把此事告知妻子,不料妻子密告孙綝,因而连坐遭处死。
    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后又黜为候官侯,全夫人随之国,居候官,全尚将家属徙零陵(今湖南省),追见杀。
    (三)景帝孙休
    吴景帝孙休(234—264年),字子烈。又称景帝,吴国第三位皇帝(258—264年),在位6年。孙权的第六子(吴国第二位皇帝孙亮的哥哥)。
    孙休13岁时,从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处求学,太元二年(252年)18岁时,受封为琅琊王,居于虎林(今安徽贵池)。同年4月孙权病逝,孙休的弟弟孙亮继位,诸葛恪掌权。诸葛恪从政治因素考虑,不让孙休驻于江边重兵之地,而将孙休迁至丹阳郡(丹阳郡的郡治,就在首都建业,今南京),就近监视。这期间,丹阳太守李衡屡次找孙休麻烦,孙休不堪其扰,又迁徙而定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太平三年(258年)9月26日,权臣孙琳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孙休3次辞让而受,改元年号为永安,时年24岁。
    孙休登基后,首先封权臣孙琳为丞相、荆州牧,其弟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又封自己的旧部张布为辅义将军,孙和之子孙皓为乌程侯。
    这时,孙琳权倾朝野,孙休害怕孙琳再次政变,表面上对他封官赏爵,笼络有加,甚至将密告他将谋反的人交给他处理,同时,又对孙琳的奏请从不批驳。但其实,孙休已经私下与张布等人密商图谋,铲除孙琳势力。12月8日,百官朝贺、公卿升殿时,张布、丁奉召武士在殿上抓住孙琳,当日处斩,其兄弟株连处死,而余党全部赦免。之前被孙峻、孙琳兄弟陷害至死的诸葛恪一族、滕胤、吕据等全部得到平反改葬。孙休耻于和孙竣、孙琳兄弟同族,索性把他们的姓给夺了(真绝),改称他们故峻、故琳。
    孙休好读典籍,欲博览百家之言,只有春夏之间,白昼出猎射雉时放下书卷。据《世说新语》上提到孙休喜欢射雉,常常早出晚归。群臣莫不上谏,说:“雉这点小东西,哪足以皇上沉迷呢?”孙休说:“虽是小东西,雉这种动物气节过人,所以我喜欢他(有这种嗜好,似乎比较另类)。”
    孙休在位期间,十分重视教育和农桑。他深知,只有民众富裕了,才能知礼节、知荣辱。永安元年(258年)孙休下诏曰:“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永安二年(259年)3月,又诏曰:“今欲偃武修文,以崇大化。推此之道,当由士民之赡,必须农桑。管子有言:‘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前段话的意思是,建国者必须以教育为先;后段话的意思是,只有物质文明了,精神才能文明。这些名言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作用。
    永安五年(262年)8月,孙休立硃氏为皇后,孙(雨+单,即上雨下单,音“湾”,据说是孙休造的字,下简称“湾”)为太子(是否为后来武则天造“曌zhào”字的榜样)。永安七年(264年)7月,孙休病重,不能说话,但还能写字,手书召来丞相濮阳兴,令太子孙湾拜见,托孤给濮阳兴。这时,孙湾年仅15岁,正值国内外局势动荡,于是在左典军万彧推荐下,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说服了硃太后,迎接23岁的乌程侯孙皓(孙休侄子)继位。孙休病死于建业宫中,时年30岁,谥号景帝。葬于宣陵(今南京旧城东25里处)。一说葬定陵(今安徽当涂)。
    《三国志》陈寿评价: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进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乱乎?又使既废之亮不得其死,友于之义薄矣。其实就8个字“用人不当,薄情寡义。”
    关于孙休的陵墓有几种说法:第一,据当涂县志曾记载:“围屏乡天子坟疑为孙休墓。无考”。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考古学家朱希祖在《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中说:“余至当涂调查”景帝定陵以“无遗物可凭”,“未知所在”。第二,据《中国帝王列传》一书说:“葬于宣陵(今南京旧城东25里处)”。第三,有关报刊曾经说,安徽省马鞍山出土的宋山大墓,已被初步断定为孙吴景帝孙休之墓。据《金陵晚报》(2006-04-26)报道中考古人员在研究江宁上坊六朝古墓时分析称,马鞍山的“宋山大墓可能是吴景帝孙休的定陵”。导游倾向于“宣陵之说”,但他同时明确表示,他没有也不想去考证“定陵”、“宣陵”哪一种说法正确,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认为这些应该留给考古专家去做。他只是“闲聊”,主要是:聊出话题,聊出兴致,未必一定要聊出所以然来。
    《妃嫔传》选录:
    孙休硃夫人,硃据女,孙休姊公主所生也。赤乌末,孙权为孙休纳以为妃。孙休为琅邪王,硃据女随居丹阳。永安五年,立夫人为皇后。孙休死后,群臣尊硃夫人为皇太后。孙皓即位月余,贬为景皇后,称安定宫。甘露元年(265年)7月,见逼薨,合葬定陵。搜神记曰:孙峻杀硃主,埋于石子冈(今南京南门外)。归命侯孙皓即位,将欲改葬之。冢墓相亚,不可识别,而宫人颇识主亡时所著衣服,乃使两巫各住一处以伺其灵,使察鉴之,不得相近。久时,2人俱白:见一女人年可30余,上著青锦束头,紫白袷裳,丹綈丝履,从石子冈上半冈,而以手抑膝长太息,小住须臾,进一冢上便住,徘徊良久,奄然不见。2人之言,不谋而同,于是开冢,衣服如之。
    (四)末帝孙皓
    乌程侯孙皓(242—284年),字元宗,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一名彭祖,字皓宗(元宗也好,皓宗也罢,这个“宗”字与“终”字音相通,是否在冥冥之中就意味着,东吴王朝到他这一代要结束呢),又称末帝。是吴国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永安七年(264年)即位,265年4月,改年号为甘露。在位17年。天纪四年(280年),吴国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孙皓死于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五年(284年),时年42岁。
    孙休在位时曾封孙皓为乌程侯。孙休病重时,丞相濮阳兴见魏国已经攻灭蜀汉,下一步必欲攻灭东吴,担心太子孙湾年幼,难以担当保卫国家的大任,于是改立23岁的孙皓为帝。
    永安七年(264年)12月,孙休葬定陵。有记载说,朱彝尊曰:“《吴志》不言定陵所在。顺治中,海宁邵湾山居民穴地的隧道,行数百步,道穷有碑,乃孙休陵也。冶铜为门,门有兽缳,两狻猊夹门左右,坚不可入,未发而为怨家所首,亟以土掩之,此地志所不载也。”封滕皇后父滕牧为高密侯,吴历曰:牧本名密,避丁密,改名牧,丁密避牧,改名为固(因相互避讳而改名)。
    甘露元年(265年)7月,孙皓逼杀景后硃据女(孙休硃皇后),亡不在正殿,在苑中小屋治丧,众知其非疾病,莫不痛切。又送孙休四子到吴小城,寻复追杀两个大一点的儿子。
    孙皓即位后,封太子孙湾为豫章王,追谥其父孙和为文皇帝,尊母何氏为太后,加丁奉为右大司马,次年改为甘露元年。孙皓在位期间专横残暴,大修宫舍,奢侈荒淫,后期更宠信佞臣岑昏,整天饮酒作乐,朝政昏暗,大失民心。
    甘露元年(265年)9月,西陵督步阐(步骘的儿子)上表,请求孙皓迁都武昌,派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建业。第二年改年号宝鼎。
    宝鼎元年(266年)12月,孙皓又将国都迁回建业,派皇后的父亲、卫将军、录尚书事滕牧留镇武昌。至此,孙皓迁都武昌历时仅约16个月。其真实目的,大概是要摆脱建业豪族的控制。建业已经成为豪族的大本营,而且离吴郡豪族的根据地太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王气”说。汉晋春秋曰:“初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破扬州而建业宫不利,故皓徙武昌”(《吴书三》)。这次迁都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一方面,武昌山多土薄物产不多,朝廷的一切生活享用,要由扬州的老百姓负担。交纳大量的税收,供应皇家吃穿,已经逼得老百姓难过日子了;另一方面,还要把这些东西从长江下游往上游运送,更是劳民伤财,引起了朝廷内外强烈的不满。一致认为,以武昌做都城很不适宜,有人甚至激动地说自己和武昌不共戴天:“宁喝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可建业死,不愿武昌活。”很快,建业发生了一次动乱。孙皓意识到情况不妙,便听从了陆凯的劝说,将首都搬回了离开一年多的建业(看来南京是不能轻易丢弃的)。由卫将军滕牧(国丈、孙皓的岳父)留镇武昌。
    宝鼎二年(267年)6月,孙皓建造昭明宫。俸禄2千石以下的官吏,都亲自进山督促伐木。大规模地开辟苑囿,兴建土山、楼台,极尽才艺工巧,工程、劳役的花费以亿万计算。孙权时,建有太初宫,方3百丈。孙皓建的昭明宫方5百丈,避晋(司马昭)讳,又称显明宫。12月,孙皓移居之。孙皓的奢侈可见一斑。
    建衡元年(269年)正月,孙皓立儿子孙瑾为太子。建衡三年(271年)10月,破交阯(今越南),分交阯为新昌郡。11月,凤皇集西苑,大赦,改明年为凤皇元年。
    凤皇二年(273年)“(秋9月)皓爱妾或使人至市劫夺百姓财物。”
    天册元年(275年)吴郡言掘地得银,长1尺,广3分,刻上有年月字,于是大赦,改年。
    天玺元年(276年),吴都言临平湖自汉末草岁壅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又于湖边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4寸,广2寸余,刻上作皇帝字。于是改年,大赦。
    咸宁五年(279年)4月,西晋名将、益州刺史王濬(通浚)上书请求速伐东吴,王濬对晋武帝司马炎说:“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实际上,此时王濬的年龄已有73岁,他仍然坚决要求率军伐吴,可见其人老志不老。11月,晋朝举兵伐吴,派遣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从涂中(今安徽滁州)出兵,安将军王浑从江西出兵,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今湖北省武昌),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和巴东监军鲁国人唐彬从巴、蜀进军,东西合计共有20余万人。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也即孙皓天纪四年,孙权开创的东吴王朝,进入了最后阶段。从277年到280年3月,东吴末帝孙皓在位期间,一共使用了8个年号,天纪是第八个年号,共用了4年。
    太康元年(280年)2月,王濬、唐彬打败了丹阳监盛纪。吴军曾将江边浅滩上的要害区域,用铁锁拦住,还打造了一丈多长的大铁锥,暗中放进江里,用以阻挡战船。王濬造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一个木筏,长、宽都有100余步。王濬让人扎了许多草人,草人披铠甲,拿兵器,放在大木筏上,让水性好的人与木筏走在前面,遇到铁锥,铁锥就扎到木筏上,被木筏带走了。王濬又造了许多大火把,火把长十几丈,有几十围粗,用麻油浇在火把上,把火把放在船的前面,遇到铁锁就点燃火把,一会儿功夫,铁锁就被火把烧得融化而断开,于是战船就无所阻挡。18日,晋武帝下诏书说:“王濬、唐彬已经平定了巴丘,再与胡奋、王戎一同平定夏口、武昌,顺长江长驱直入,直到秣陵。王濬从武昌顺着长江直接向建业进逼。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领舟师1万人抵抗。张象的部下望见王濬的旌旗就投降了。
    这时候,孙皓君臣闻王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晋书•王濬传》)。江中满满的全都是身披铠甲的王濬的士兵,旌旗映照着天空,威猛的气势极其盛大,十分恐惧。
    孙皓为了活命,采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谋,分别派遣使者向王浑、王濬、司马伷奉上书信请求投降。
    王濬军乘势东下,过三山矶(今南京西南),3月15日这一天,王濬的8万士兵,乘着相连百里的战船,擂鼓呐喊进入石头城(今南京)。
    孙皓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率领太子孙瑾等21人来到王濬营门。王濬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并派人将孙皓送到晋都。
    据《晋阳秋》记载:“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残存的文武百官,也出城投降。至此,东吴政权灭亡。三国时代也就此结束。
    这里的《晋阳秋》实际上是应该是《晋春秋》,因当年作者孙盛(著名的东晋史学家),为避讳东晋元帝司马睿妃郑阿春,所改。
    太康元年(280年)4月28日,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赐予孙皓爵位归命侯。29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康。晋武帝派使者犒赏王濬的部队,聚餐饮酒5天。

TOP

王濬(206—286年),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西晋著名军事家。出身于世代为2千石的官吏之家。由于王濬最先进入建业(今南京)西的石头城,接受吴主孙皓投降,实现西晋统一大业。因灭吴功勋卓著,晋武帝司马炎拜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太康七年(286年)卒,年80岁。
    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曰:“王濬楼船下益州(成都),金陵(南京)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南京)。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当时吴国有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晋书•羊祜传》)。羊祜(西晋著名的战略家)听后,说:“此必水军有功,但当思应其名者耳”(《晋书•羊祜传》)。正逢益州刺史王濬被征召任大司农。羊祜发现王濬的才能可当重任,而王濬的小字又是“阿童”,正应了童谣之言。于是上表请留王濬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
    当初,王濬承受诏命,修造战船。王濬所建造的大型战船,长120步,可装载2000余人,上构木城,筑起楼橹,四面开门,船上可骑马驰骋。王濬还命人在船头画上鹢鸟怪兽,来震慑江神。后命其加快造船进度。如原来王濬在巴蜀只奉令以5、6百屯田兵造船,后来又增加各郡士兵1万人,一年就完成了造船任务,使王濬水军“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晋书•王濬传》),为实现“水陆并进”(《资治通鉴》•卷七十八)灭吴,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力量。
    话说孙皓仿效刘禅出城投降,那么,当年刘禅是怎么投降的呢?刘禅,小名阿斗,刘备之子,被人认为是懦弱无能之辈,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后人们称懦弱无能、不思振作的人为“阿斗”。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后主刘禅无奈竟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抬着棺材出城投降邓艾。
    蜀亡后,刘禅被押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在宴会上,司马昭令奏魏乐,蜀官皆低头不语,刘禅却显得很喜欢的样子。然后,司马昭又令奏蜀乐,刘禅的随从听了皆落泪,刘禅却仍然喜笑颜开,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想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说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此为“乐不思蜀”的出处。其实刘禅十分聪明,正是他这种大智若愚的表现,最终免遭杀身之祸。
    扯远了,再说孙皓投降后,琅邪王司马伷派使者送孙皓及他的宗族去洛阳。5月初一,孙皓到了洛阳。他和太子孙瑾等人用泥涂在头上,反绑了双手,来到洛阳的东阳门。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昭长子,西晋王朝创建者)下诏,派谒者解开他们的绳索,赐以衣服、车子、30顷田地,每年都供应他们非常充足的钱币、粮食和布匹。晋授予孙瑾中郎的官职,孙皓其他的儿子,凡是原先为王的,都被任命为郎中。吴从前的有名望的人士,都根据他们的才能提拔进用。孙皓的将领、官吏渡过长江的,免除10年的赋税、劳役;老百姓免除20年的赋税、劳役。
    太康元年(280年)5月初四,晋武帝司马炎来到堂前的长廊,会见文武官员中有爵位的、以及四方来晋的使者,国子学生也都参加会见。晋武帝派人将归命侯孙皓以及投降的吴人带来相见。孙皓登上大殿向晋武帝叩头。晋武帝对孙皓说:“朕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孙皓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此时孙皓好像顿时成了一位好汉,面对“皇帝”毫不相让)。”
    贾充(尚书仆射、鲁郡公)问孙皓说:“听说你在南方,凿人的眼珠,剥人的脸皮,这是哪一等级的刑法?”孙皓说:“为人臣子的,杀了他的君王以及邪恶不忠的就处以这种刑法。”(有点狂妄)说得贾充哑口无言,非常羞愧,而孙皓却面无愧色。但是从上面孙皓与晋武帝司马炎和贾充的对话来看,孙皓虽然残暴昏庸,但是被俘以后依然刚直不阿,敢于实话实说,并且不卑不亢,就这一点还是令人佩服的。
    据《世说新语》,一日,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五言四句,每句有汝),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晋武帝悔之。因为君臣之间是不能你我相称的。晋武帝这一问,竟被孙皓连呼几个“你”字,反倒自讨没趣。司马炎命令他闲居于洛阳(司马炎还是够意思的,对阶下囚孙皓不但给地、给钱、给物,还封了个归命候,在京城闲居)。
    太康四年(283年)12月,归命侯孙皓被俘几年后在洛阳被司马炎鸩杀(毒药杀死),时年42岁。葬河南县界。
    《妃嫔传》选录:
    孙皓滕夫人,故太常滕胤之族女也。滕胤夷灭,夫人父滕牧,以敕远徙边郡。孙休即位,大赦,得还,以滕牧为五官中郎。皓既封乌程侯,聘滕牧女为妃。孙皓即位,立滕夫人为皇后,封滕牧高密侯,拜卫将军,录尚书事。
    至此,第一座古城堡里的历史简要讲解完毕。无论怎么说,孙权是伟大的,他所建立的江南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毕竟延续了半个世纪,在南京的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东吴的最终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从来就没有千年的王朝,更没有万年的江山,这是历史的规律。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以上导游的解说词以及故事,只能作为了解南京历史的一种参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一一甄别。
    关于东吴时期的几则故事选辑:
    【孙权劝学】吕蒙(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当涂掌事,不能不学!”吕蒙推辞说军中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研究经典,去做博士吗?我只是要你去浏览书籍,了解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你说事多,难道会比我多吗?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得到很多好处。”于是吕蒙开始读书。等到鲁肃经过寻阳时,与吕蒙谈话,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干谋略,再不是吴郡那里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该刮目相看,兄长为什么对这个道理明白得这么晚呢!”
    【配画娶亲】孙权“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之称。一天,他带了几名贴身护卫,去野外打猎。忙了一整天,直到日落西山,才尽兴而归。在回营的路上,感到口干舌燥,发现不远处有口井,便跳下马来,想喝井水解渴。这时,从屋里走出来一位俊俏的姑娘,他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王郎中之女小凤。见孙权一身戎装,就上前道了个万福,说道:“将军,6月井水喝不得,我这儿有防暑的药茶可以解渴。”说着忙进屋去端了一碗药茶出来,说:“这是祖传避暑良方,将军请尝。”孙权接过一饮而尽,顿时只觉目清神爽,暑意全消。为了感谢这这位姑娘,他解下身上的佩玉作为酬谢。但是那位女子并不领情,坚持不肯收。孙权暗自思忖道:真是位通晓人情的好姑娘啊!
    孙权回营后,便派人到王郎中家提亲。王郎中这才知道,那天在井边喝水的那位将军就是孙权,不由得又惊又喜。于是忙唤小凤出来问道:这门亲事你看如何?小凤也不作答,回到屋里画了一幅画,让来人带回去。
    孙权看过画卷,只见左边是一只彩凤,右边却是一片空白。他看了半天,才明白小凤的意思。他赶忙来到小凤家,对小凤说:“你画得很好,可惜尚未画完。”说完,提笔在彩凤旁边画了一只白头翁。孙权问小凤:意下如何?小凤腼腆地点了点头。孙权接着,又题写了5个字:“凤凰共白头。”
    【水泼群臣】吴王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和臣下在武昌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他令人将水洒在大臣身上,并说:“今日畅饮,不醉倒在钓台上,不准停杯!”张昭板着面孔,一言不发地出去,坐在车子里。孙权派人将张昭叫回来,对他说:“大家不过是共享欢乐,你为什么要发火?”张昭回答说:“以前商纣王作糟丘和酒池,通宵饮酒,当时也以为很快乐,不认为有什么不好。”孙权深感惭愧,一言不发,停止了酒宴。
    一次,孙权和大臣饮酒,亲自起身行酒劝饮,虞翻装醉倒地,孙权过去后,他又坐了起来。孙权大怒,手握宝剑要刺虞翻,在座的臣僚无不大惊失色。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孙权,劝谏说:“大王在酒过三杯之后,要亲手杀死贤能之士,即使虞翻有罪,天下又有谁知道?况且大王因为能够招贤容众,才使四海之内的人仰慕;如今却一朝之间毁掉自己的声誉,值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了孔融(孔文举),我杀个虞翻又算得了什么!”刘基说:“曹操轻率地杀害士人,因而受到天下人的谴责。大王推行德行礼义,要和尧、舜比高下,怎么能够把自己和曹操相提论呢?”虞翻这才免去了一场灾祸。孙权也因此向手下人命令:“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
    可见,孙权也是非常憎恨无酒德之人。不过,他能虚心听人家的劝说。对比我们今天,“为了领导喝死拉倒”的酒德来讲,虞翻的酒德无疑是一种叛逆行为,也是高尚的。他不唯上,不惜冒着杀头的危险,坚持“久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的酒风,其勇气和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从上可见,孙权是一个尚能听劝的皇帝。古今中外,比他痞、比他赖、比他恶劣的皇帝多的是。谁当了皇帝都一样,当皇帝前是人,当皇帝以后就是鬼。放在现在也一样,当官前是人,当了官就不一定都是人。
    【以茶代酒】据《吴志•韦曜传》:“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chuǎn)以代酒”。意思是:孙皓每次大宴群臣,常常是要搞一整天的,赴宴的不管能不能喝,座客至少得饮酒七升,虽然不完全喝进嘴里,也都要斟上并亮盏说干。大臣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允许他少喝点,或者偷偷给他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时值今日“以茶代酒”仍是酒桌上比较流行的托词,这是孙皓、韦曜所不能料及的。
    【周瑜之死】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周瑜是被孔明三气而死。赤壁大战后,孙、刘双方都要夺取荆州,周瑜与曹仁对阵,结果被箭射中,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气得跌下马来,此为一气。周瑜本想借将孙权妹妹嫁给刘备,将刘备扣下,逼诸葛亮拿荆州来换,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当他眼睁睁看着刘备走了,气得金疮迸裂,倒在船上不省人事,此为二气。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以收西川为名,乘刘备不备夺取荆州。结果被诸葛亮识破,一气之下,金疮复裂,跌于马下,此为三气。不久便一命呼乎。临死前,他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有一段传闻说,周瑜是被其妻小乔害死的,是否正确不得而知,不妨说出来供大家一乐。
    话说周瑜被孔明气病以后,这小乔一边漫不经心地照看丈夫,一边与家丁勾搭成奸,寻欢作乐。后来家丁给小乔出了个点子(要谋杀亲夫),小乔听了就照办了。一天,小乔对周瑜说:“郎君啊,你的病根就在那个该死的诸葛亮身上,他不死你的病就不会好。妾虽然不能为你承受痛苦,可妾有一计,郎君不如谎称病重身亡,在军中设一灵堂,再派人给诸葛亮送信,诓他前来吊丧。咱们在灵堂周围埋伏好刀斧手,等诸葛亮来到,只要一声令下,诸葛亮必死无疑,岂不除却了你的心病?”周瑜想了想说,事到如今那就试试吧,说完钻进棺材里诈死。
    再说,诸葛亮得知周瑜的死讯后,开始并不相信。可一观天象,果然见东方那颗常见的将星突然不见了,这才相信。于是,他连夜备办祭品,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赵云过江来吊孝。
    诸葛亮进了灵堂,在周瑜的灵牌前供上祭品,跪下磕了3个响头后,便伏在周瑜的棺材上放声大哭。这个时候,小乔还在家丁的床上。丫环偷偷来报,说诸葛亮已进了灵堂时,小乔急得脸上的粉、唇上的红都顾不得擦,身上的大红内衣也来不及换,披了件白睡袍就冲了出去。
    小乔进了灵堂,见诸葛亮在大哭,便也几步奔到棺材边,趴在上面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干号起来,顺便将留一条缝给周瑜出气的棺材板合严了。诸葛亮哭了一会,想走过去安慰小乔,让她节哀顺便。可他一抬头,只见小乔穿的孝服是件白色的睡衣,而且衣领大敞,红色内衣隐约可见,心里感到不对劲。
    本来周瑜躺在棺材里,就指望棺材盖板的一道缝出气,不料被小乔合严了,这一下憋得难受,就开始挣扎。诸葛亮正伏在棺材上,周瑜在里面一动,他就感觉到了。此时,诸葛亮一切都明白了:原来,周瑜并没有死,而是小乔刚下的毒手!
    诸葛亮心想:这小乔也太歹毒了,自己谋杀亲夫,却要嫁祸于我,不行我得赶快脱身(虽见死不救,但情有可原)。
    小乔见棺材里动了几下就没有动静了,知道周瑜命已归阴,便想下令让令刀斧手来杀诸葛亮。这时就听诸葛亮压低声音对她说:“你穿着睡衣来守孝,你当我看不出来,你盖严了棺材板,害死了周瑜,罪不容恕。”说完在赵子龙的护卫下扬长而去。
    有关周瑜和小乔的诗词主要有这样两首: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周瑜在南京江宁区还有一处遗迹,即“周郎桥”。据明朝《万历上元县志》载:“周郎桥,在丹阳乡。吴周瑜渡秣陵,破笮融,下湖熟,曾经此,故名。”。如今,南京市江宁区有一座简陋平桥(俗称土桥,即当年的“周郎桥”),后称土桥市,宋改为土桥。元、明、清各代沿袭此名。后来的土桥乡(土桥镇)也是因为该桥而得名的。《江宁县地名录》(1984年版)说:“周郎桥”是三国时周瑜协助孙策平定江东的一个遗迹。至今,周郎桥、周郎村地名尚存。
    【丹徒二乔】相传东汉末年,丹徒(今江苏镇江)出了个隐士焦光,这就是乔国老。他最自豪的就是拥有一双令世人羡慕的女儿,大乔和小乔。二乔出落得花容月貌,皆国色也。大乔配孙策,小乔嫁周瑜,一个是东吴之主,一个是执掌帅印的大都督。后来,孙策在丹徒汝山遭人伏击,重伤后不治身亡,时年26岁,大乔约20岁。从此史料上就很少有大乔的记载,大乔在长山下抚育了孙策的三女一子。她言传身教,三个子女均有建树。大乔去世后,一说他的遗体与孙策合葬在横山,民间流传文革的时候横山还有墓碑上书:“东吴小霸王之墓”。可惜现在已无从查考。还有一说是大乔与父母同葬在十里长山。小乔一直与周瑜南征北战,恩爱生活11年。赤壁之战后,周瑜病死在湖南岳阳,小乔就在那儿终老。吴黄武二年(223年)小乔病逝,终年47岁。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人们对苏轼的千古名句十分熟知,但知道周瑜大都督府在南京府西街一中所在地的不多。该府本为“讨逆将军府”。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当时孙吴政治中心尚在苏州,孙权之兄孙策为征战之需,“在秣陵(今南京)淮水北(指秦淮河北)建讨逆将军府”。周瑜因商讨军事之策,常往返于苏州和荆湖(指荆江和洞庭湖)之间,途经南京即下榻于该府,并携妻子小乔曾居住于此。因周瑜任“前部大都督”之职,故该府又称大都督府。
    孙权于公元211年,将政治中心迁到秣陵,改秣陵为建业。可惜的是,周瑜已于上一年去世。小乔随之来到建业,住进周瑜曾下榻过的“大都督府”。50年代初,在一中校园东侧有一座小山,约有3层楼高,山上植有梧桐树,“小乔墓”即指此山,可惜现在已被推平。
    小乔墓究竟在哪里,如今尚存在争议。有的说,在安徽庐江;有的说在湖南岳阳,这两地目前各有一座“小乔墓”。尽管没有更多的史料佐证“小乔墓”就在南京,但即便是传说,也会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思。
    【政治婚姻】当年,在曹操欲扫平江南的时候,孙权出于无奈与刘备合作。刘备(162—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汉室宗亲,三国蜀汉开国君王,蜀汉昭烈帝,乱世的枭雄。
    那时人称刘备为刘皇叔,但他没有立足的地方,向东吴借荆州(今天湖北荆州)暂时栖身,约定以后归还。赤壁之战后孙权想讨回荆州,刘备以各种理由再三推托。后来周瑜为孙权设计,趁刘备丧妻之机,以其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作继室为诱饵,将刘备引到东吴来举办婚礼。名为东吴与刘备连亲,实则趁刘备过江之机加以拘禁,好逼诸葛亮拿荆州换回刘备。
    建安十四年(209年)12月,史书上这样写道:“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孙权的妹妹才思敏捷,性情刚猛,有她兄长们的风度。她的侍婢一百余人,都手执利刀在旁站着侍候。刘备每次进入内宅,心都很恐惧。”
    刘备虽然年过半百,但身体魁梧,相貌堂堂,有龙凤之姿与天日之表;而这个孙夫人只有20来岁,正值青春妙龄,神采奕奕,长得也很端正,即使这段婚姻掺杂了浓厚的政治成分,但是在温馨的洞房花烛之夜,一切政治因素都被男女激情冲击得一干二净。有诗为证:“刀光如雪洞房秋,信有人间作婿愁;烛影摇红郎半醉,合欢床上梦荆州。”就这样,刘备成了孙权的妹夫。
    后来,刘备携孙夫人逃出东府(在今南京市区),驾船直奔自己的根据地荆州而去。周瑜带兵下船急急追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曰:“可再登岸决一死战!”黄盖、韩当力阻。瑜自思曰:“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众将急救,却早不省人事。后来,有句歇后语叫,东吴招亲——弄假成真,指的就是这件事。
    【射虎英雄】孙权喜欢打猎,常冒险射虎。按照今天的法律是绝对不允许的。据《吴志•吴主传》:“(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於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后来孙权发明了一种射虎车,既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又能满足射虎的刺激。
    后来,张昭曾劝谏道:“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於原野,校勇於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吴志•张昭传》)对此孙权还恼怒过张昭,但作为一个开明的君主,孙权气归气,同时也对张昭的指责感到羞愧,最后接受了他的劝谏。
    孙权射虎这件事,被苏轼(东坡居士)写进了脍炙人口的《江城子》一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孙权受骗】青龙元年(233年)正月,公孙渊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携带表章赴吴称臣,孙权非常高兴,为此大赦天下。3月,孙权不顾满朝大臣的反对,派太常(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长官)张弥、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许晏、将军贺达率领军1万人,携带金银财宝、奇珍异贷及九锡齐备,乘船渡海去辽东赏赐公孙渊,封公孙渊为燕王。
    公孙渊自知吴国相距遥远难以信用靠,于是斩张弥、许晏等人首级,送到京城洛阳,呈献给魏明帝曹睿。收编了吴国的士兵,吞并了全部金银财宝。12月,魏明帝曹睿颁诏任命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为乐浪公。
    孙权听到消息勃然大怒说:“朕年已六十,人世间的艰难困苦,还有什么没经历过,近来却被鼠辈所戏弄,令人气涌如山。如不亲手斩掉鼠辈的脑袋扔进大海,就再也无颜君临万国,即令为此亡国颠沛,也决不怨恨!”
    孙权不仅丢了两位大员、万余兵士被公孙渊收编了去,还赔了无数金银财宝,甚至丢尽了脸面。孙权当时就想点齐兵马,乘船去辽东与公孙渊拚个你死我活。在陆逊等人的极力劝说下,孙权才没有出兵讨伐公孙渊。
    公孙渊自以为欺骗了远在江东的孙权,白白占了个便宜,他哪里知道,如此的背信弃义行为,被魏国君臣看得一清二楚,公孙渊既然能够这样待吴国,如何能相信他会忠于魏国?
    孙权忍得住公孙渊的气,魏国君臣却看不下去了。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睿派司马懿带了大兵讨伐公孙渊。公孙渊兵败后与儿子公孙修带了几百人出逃,被司马懿部下捉住杀掉。
    至此,第一座古城堡里的历史基本浏览完毕。无论怎么说,孙权是伟大的,他所建立的江南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毕竟延续了半个世纪,为南京的历史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东吴的最终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千年的王朝,更没有万年的江山,这是历史的规律。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以上导游的解说词以及故事,只能作为了解南京历史的一种参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一一甄别。
    东吴过后,下一个在南京建都的是东晋王朝,那又是一个什么状况呢?请看下一篇:十代故都之东晋王朝。

TOP

三国归晋,也就是说曹魏(曹操)、蜀汉(刘备)、东吴(孙权),建立的三国,最后被西晋的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先是,蜀建兴元年(223年)4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城东)。其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为蜀国皇帝。蜀炎兴元年(263年),后主刘禅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魏国名将邓艾。刘禅投降后,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蜀汉灭亡。
    魏黄初七年(226年)5月17日,魏文帝曹丕(曹操次子)去世。其子曹睿即位,是为魏明帝。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曹睿逝世于洛阳嘉福殿。由8岁的太子曹芳(魏明帝曹睿的养子,宫中密事,莫知由来)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曹操侄孙)、太尉司马懿辅佐朝政。
    魏嘉平元年(249年),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从。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郭氏(关中西平人,魏明帝曹睿病逝前一个月被册立),请废曹爽兄弟,并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从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魏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
    魏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司马懿长子)被任命为大将军,继续把持魏国朝政。魏正元元年(254年),魏少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密谋除掉司马师,不料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逼迫永宁太后废掉魏少帝曹芳,从永宁太后命以高贵乡公曹髦(曹丕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为帝。
    魏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亲率兵平定毋丘俭、文钦之乱,途中病死。司马昭(司马懿次子)继任为大将军,朝政继续由司马氏把持。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杀魏帝曹髦,6月2日另立曹奂(本名曹璜,曹操的孙子,燕王曹宇的儿子)为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薨。8月长子司马炎继位任晋王。
    泰始元年(266年)1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年号泰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史称西晋。当年,曹丕也是逼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的。所以,有句歇后语: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此时,三国中的曹魏(曹操)、蜀汉(刘备)集团已经灭亡。那么,晋武帝司马炎又是怎么登上历史舞台的呢?他与东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东晋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历史上从东吴灭亡(280年)到东晋建立(317年)大约相隔37年,这37年由西晋王朝统治。西晋(265—316年)共52年。其中西晋与东吴并存约15年,即265年至280年。
    吴天纪四年、太康元年(280年)3月,晋武帝司马炎称帝15年后,终于平定东吴统一了天下。东吴末帝孙皓被西晋名将王濬俘获,晋武帝司马炎封孙皓为归命候,东吴灭亡。
    西晋统一天下后,晋武帝司马炎分封诸王,但是他本非雄略之才,不能很好地解决政风奢持和贪污、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等问题,埋下了日后发生“八王之乱”的隐患。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于洛阳含章殿,时年55岁。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外戚杨骏辅政,改元永熙。
    元康元年(291年)暴发了“八王之乱”,从291年至306年历时16年。八王即: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司马衷自立。后来,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司马伦,迎惠帝司马衷复位,杀死赵王司马伦。到了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司马衷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被其所杀,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八王之乱”期间,北方的外族势力陆续壮大并独立称帝。“八王之乱”后,也就是光熙元年(306年)11月17日,夜间,惠帝吃麦饼中毒,18日,在显阳殿驾崩在显阳殿驾崩。21日,司马炽即皇帝位。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惠帝司马衷弟。是为晋怀帝。次年改元永嘉。以司马越为太傅辅政。
    永嘉五年(311年)诏令讨伐司马越。6月,匈奴刘曜、王弥率兵攻入京师洛阳,活捉了晋怀帝,后被被解送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刘聪封他为平阿公,次年进封为会稽郡公。永嘉七年(313年),汉昭武帝刘聪(十六国时汉国,后被改称为前赵)命他青衣行酒(即身穿奴仆样式的青色衣服,提着一把银酒壶,为客人斟酒。指晋怀帝被俘受辱事),晋旧臣见状号声大哭,晋怀帝旋为刘聪所杀。史称“永嘉之祸”。
    晋怀帝司马炽被俘后,大臣贾疋遂拥立司马邺(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之子)为皇太子,次年怀帝被杀,司马邺即位于长安,是为晋愍帝。年号建兴。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8月,刘曜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晋愍帝司马邺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统治北方52年,统治全国只有37年,也就是孙吴帝国灭亡后37年,西晋王朝为前赵所灭。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而后,匈奴、氐、羯、鲜卑及羌等族,陆陆续续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西晋王朝在长安已经灭亡,续写北中国历史的权力,就留给了北方的匈奴、羯、氐、鲜卑和羌5个少数民族。但是西晋王朝的另一段历史从长安移到了千里之外的建康(南京),由西晋王室后裔司马睿继续进行。
    东晋王朝(317—420年),实际上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司马睿,在建康建立起来的偏安小朝廷,史称东晋。也是历史上第二个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它的统治范围主要是长江以南的半壁河山。但是,南京从此成为正统中华文化的中心。
    早在西晋灭亡前三年,即建兴元年(31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永嘉(307—313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石勒等趁机率领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100余处。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30余处。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10余万人。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使洛阳化为灰烬。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中原的汉人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也称“衣冠南渡”,这里的“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整个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机构、官员、甚至士族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
    据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南迁了。这次以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共有90多万人。有人估计在200万人左右,约占西晋灭亡时汉族人口1500万的七分之一强。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云:“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共34句取前6句)
    据《话说南京》一书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南京就已经是个“移民城市”。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南北人口大融合,就发生在南京。当时有百万北方人南渡来南京,这与1692年前的“永嘉南渡”是十分吻合的。作为南京人的你、我、他,先祖可能就是一千多年前从北方南迁的移民。
    当时,琅琊王司马睿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驻建邺。建兴元年(313年)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字玄明,一名刘载,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国君)所杀,晋愍帝司马邺(晋武帝司马炎孙)于长安继立。为避司马邺(晋愍帝司马邺313—316年为西晋末代皇帝)之讳,又将“建邺”改为“建康”(今南京)。
    由于大量北方移民涌入南京,不可避免地将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饮食结构带入南京,加上南京自东吴到后来的陈后主被俘,有几百年的都城史,自然要接纳和包容大量的外来文化和语言以及生活习俗。在日久天长的潜移默化中,南京逐步改变了原先单纯的吴语和吴文化结构,吸收了大量的北方元素和其他外来元素,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人文理念。
    那时,东晋政府为了安置这些“流动人口”,建立了一些“侨州”、“侨郡”“侨县”,就是在长江南岸的郡县里划出一块地区,专门让这些“外来人口”居住,而且用北方原来的地名命名,并进行统一管理。如,南兖州,晋南渡后侨置兖州,治广陵,在今江苏江都县东北,南朝宋改曰南兖,后移镇盱眙,今安徽盱眙县治。后并入南徐州,旋复置,还治广陵,又移治淮阴,在今江苏淮阴县南,寻复故。南徐州,东晋时侨置徐州于京口,后曰南徐,即今江苏镇江市。东晋时,先后在南京设立的侨郡和侨县有20多个。
    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后,将南京城内和江南地区的土著家族外迁,大量江淮士族涌入。南京江南文化特色再次受到江淮文化的削弱。而徽皖文化的特色加强了,语言也逐步形成“江淮特色”。
    虽然在朱棣年间明朝迁都北京,但南京作为“留都”,依然是“都城”,继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晋武帝司马炎,在灭了南京的孙吴王朝统一中国之后,由于司马王朝信奉门阀政治,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恶化,动摇了晋王室的基础。晋惠帝司马衷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其他的外患,导致西晋王朝中原沦陷,司马王室被迫南迁。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这个时期,史称“五胡十六国”(304—589年)。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都在16国之外,加起来共有20国。
    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同在南京建都立国的东晋王朝长期对峙,长达130多年。
    这里先来说说“司马”这个姓氏。据中国姓氏:司马一姓出自上古周代的一种官职名称。司马管理国家军队,也参与国政,地位非常显赫。周宣王时,一个叫程伯林文的诸侯在朝中当了司马。他的远祖是颛顼帝之后祝融氏重黎。程伯林文与分布于今淮河中下游的徐戎(又称徐夷、徐方)进行战斗,立下了大功。周宣王为示奖励,让他的族人“以官为氏”,改姓司马,并世代相传。
    东晋,是司马睿于318年在建康建立的王朝,是继东吴以后第二个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到420年被刘宋王朝取代,历4代11帝,共103年。其中病死7帝;亡国后闷死一帝;被绞杀一帝;因酒后戏言被妃子捂死一帝;因忧愤而病死一帝。但是,总的来说东晋王朝,还是一个社会基本安定,经济、文化得以发展,民众基本安居的朝代。
    (一)东晋元帝
    中宗元帝司马睿(276—322年),字景文,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东晋开国皇帝,也称“司马始皇”。建兴四年(316年)汉刘曜攻占长安,俘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与西晋末代皇帝司马邺是叔侄关系,前者是宣帝(司马懿)的曾孙(司马懿—司马伷—司马觐—司马睿);后者是司马懿的曾曾孙(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吴王司马晏—司马邺)。建武元年(317年)3月,司马睿即晋王位,始建国,改元建武。立宗庙社稷于建康。立世子司马绍为晋王太子。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改元太兴,立王太子司马绍为皇太子。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等地区。
    (1)牛继马后。
    司马睿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生于洛阳,其父是琅邪王司马觐。史书上说,司马睿出生时“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gǎo)如始刈。及长,白豪(白毛)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年15岁,嗣位琅邪王。幼有令闻。及惠皇之际,王室多故,帝每恭俭退让,以免于祸。沈敏有度量,不显灼然之迹,故时人未之识焉。”(《晋书•帝纪第六》)
    当时嵇绍(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就认为,司马睿非寻常之人,他对人说:“琅邪王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也。”
    但是,司马睿一生下来,就被人们说成是牛继马后,是小吏牛金的儿子,其种不纯。《晋书帝•卷六•帝纪第六》:“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他明明是琅邪王司马觐之子,怎么会是牛金的儿子呢?
    关于司马睿的身世,在《晋书•元帝纪》中也记载了这样的故事。魏晋之际,封建地主阶段的上层人物大都迷信,谶言神学十分盛行。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事实上秦朝也亡于秦二世胡亥。“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谶纬”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也含有一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当时有本书叫《玄石图》,上面有句谶言:“牛继马后”。当年司马睿的祖爷爷司马懿就是用权术杀死了魏国大臣曹爽,从而掌握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担心别人故伎重演,因此对这句谶言特别害怕,他下决心要除掉“继马”之后的“牛”,不让谶言应验。因为当时有资格和他争权而姓牛的人,只有后军将军牛金。这里要介绍一下牛金。牛金本来是曹仁(曹操的堂弟)手下的一员勇猛战将,曹仁死后,牛金便成了司马懿手下的一员大将。跟随司马懿南北征战,骁勇异常,战功卓著,而且军中有威望,有号召力,是威胁司马懿政权的危险人物,于是司马懿用“鸳鸯壶”装以毒酒,鸠杀了大将牛金。
    “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的司马懿,杀了牛金之后,自以为“牛继马后”的谶言再也不会应验了,可历史却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先后把持着曹魏政权,到265年,他的孙子司马炎干脆篡魏自立,建立了西晋王朝,成了晋武帝,他封自己的兄弟司马觐为琅琊恭王。司马觐娶了个妃子叫夏侯光姬。小名铜环。沛国谯人(今安徽省亳县)。其父夏侯庄,官至淮南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一职)。光姬自幼生长在官宦人家,后被许配琅琊王司马觐。司马觐的府上雇佣了一名小吏,巧的是此人恰恰就叫牛金,与被司马懿毒杀的大将同名同姓,据说长相十分秀美。夏侯光姬在府中寂寞难耐,竟与这个姓牛的小吏勾搭成奸,生下了司马睿。后来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司马睿竟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了东晋的开国皇帝。所以有人说,东晋的4代11帝,实际都是牛姓子孙。“牛继马后”孰是孰非,自有公论。
    在官方所修的正史中,也有东晋皇帝不姓司马而姓牛的有关记载。司马睿登基称帝之后,也不像司马氏家族那种阴谋诡计多端、胆大狂妄的为人处世风格,也许这与他的血统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司马睿从小就牢记其母恭王妃夏侯氏的教导,便处处不事张扬,生怕惹来母子俩的杀身之祸。
    据《列传》:“元夏侯太妃,名光姬,沛国谯人也。祖夏侯威,兖州刺史。父夏侯庄,字仲容,淮南太守、清明亭侯。妃生自华宗,幼而明HUI。琅邪武王为世子司马觐纳焉,生元帝司马睿。及恭王薨,元帝嗣立,称王太妃。永嘉元年,薨于江左,葬琅邪国。初有谶云‘铜马入海建邺期,’太妃小字铜环,而元帝中兴于江左焉。”后来司马睿果然在建邺建都立国,应验了这则谶言。
    所谓“江左”,江的左岸也。历史上称江东为江左。为何叫江左?这与古人的地理概念有关。古人在地理上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的。例如山东省在太行山之东,故旧时别称山左;山西省在太行山之西,故旧时别称山右。
    其实皇帝的出生,历来都是一个谜,特别是开国皇帝的身世,更是扑朔迷离,神奇之极。在这里,没有必要去研究皇帝的母亲或者父亲究竟是谁,嫡出也好,庶出也罢,杂出也无所谓,反正他当上了皇帝。如果血统纯正,说明他天生就是皇帝的坯子;血统杂了,说明他具有当皇帝的福气。历史上秦始皇嬴政、汉文帝刘恒、明成祖朱棣等,都有一段说不清的身世之谜,但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果说他们都是庶出或杂出,恰恰证明这样血统的人更具创造力。
    (2)五马渡江。
    晋太熙元年(290年),15岁的司马睿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乱”时曾经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战役,但是由于作战失利,司马睿便离开洛阳,回到封国。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晋时有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据《至大金陵新志》:“五马渡在上元县西北二十三里幕府山之前晋元帝与彭城等五王渡江处按晋书大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及永嘉中元帝登大位乃其符云五马之名取此”。
    幕府山在南京中央门外,高205米,北临长江。在历史上一直是南京城北的重要门户。一般认为,幕府山因东晋丞相王导在此设“幕府”而得名。但是据近年来的考证,东吴时期就有“幕府山”之称。现在幕府山夹罗峰下还有达摩洞和五马渡等遗迹。相传,五马渡是1600多年前,“五马渡江,一马成龙”的地方,化为龙的这一“马”,就是晋元帝司马睿。另外“四马”是:其堂伯父(弋阳王)司马羕(音:样);(南顿王)司马宗;堂兄(嗣汝南王)司马佑;侄儿(彭城王)司马纮(音:红)。其时,中原大乱,西晋倾覆,大批士族,衣冠南渡,司马睿便来到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形成江南偏安之势。幕府山如同一个巨大的盾牌,挡住了北方的长矛的进攻。
    晋怀帝司马炽即位后,于永嘉元年(307年)7月11日,朝廷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持符节,镇守建业。9月初一,琅邪王司马睿到达建业。司马睿让安东司马王导作为主要谋士,对他推心置腹,非常信任,每件事都找王导咨询。司马睿名望声誉一直很轻,吴地人们都不附从,在建业居住了很久,士大夫没有来拜访的,王导感到忧虑。正赶上司马睿出去观看禊祭(xìjì,古人在春秋二季所举行的临水祓除不祥的祭事),王导让司马睿乘上抬轿,安排了威严的仪仗。王导和名士们都骑马侍从,纪瞻、顾荣等人见了后感到惊异,一个跟着一个地在道路左边行拜礼。王导就劝说司马睿道:“顾荣、贺循,都是这个地区最具名望的人了,应当结交他们来收服人心,他们两人来了,就没有不来的人。”司马睿就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个人都接受邀请而来到司马睿处,司马睿让贺循担任吴国内史,顾荣担任军司马,加授散骑常侍。军政事务,都与他们商议。又让纪瞻担任军咨祭酒,卞粹的儿子卞壹担任从事中郎,周任仓曹属,琅邪人刘超任舍人,张昭的曾孙张闓和鲁国的孔衍任参军。王导对司马睿说:“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士人,通过节俭的办法保证用度的充足,以清静无为的原则处理政务,安抚以前的故旧部下与新结交的士人。”所以得到了江东地区人们的信任。
    司马睿刚来时,常常因为喝酒耽误事情,王导对此进行劝说,司马睿就命令人斟上酒,他接过酒杯后把酒倒入“覆杯池”,从此便戒了酒。
    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顾荣和贺循两个人。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东汉尚书令、十四世顾综之曾孙,三国吴丞相顾雍之孙,宜都太守顾裕之子,弱冠也就是20岁时仕吴,为黄门侍郎、太子輔义都尉。西晋灭吳后,与陆机、陆云兄弟俩同入洛(洛阳),时号称“三俊”,历任尚书郎、太子中书舍人、廷尉正。在“八王之乱”中,常醉酒不肯问事以避祸。晋惠帝西迁长安,征为散骑常侍,顾荣坚辞不就,后还吴。永兴二年(305年),广陵相陈敏起兵割据,任顾荣为右将军,领丹阳内史。不久,顾荣与甘卓等密谋起兵,推翻陈敏。永嘉元年(307年)瑯琊王司马睿南渡镇建康,顾荣在王导引荐下出任军司、加散骑常侍,为江南士族领袖,协助瑯琊王司马睿创建东晋政权。永嘉六年(312年)卒于官。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元。有《顾荣集》已佚。《晋书》有传。
    贺循(260—319年),字彦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贺景,灭贼校尉;父贺邵,中书令,为孙皓所杀,徙家属边郡,晋灭吴方还本郡。举秀才,除武康令,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著作郎陆机上疏荐循曰:“武康令贺循德量邃茂,才鉴清远,服膺道素,风操凝峻,历试二城,刑政肃穆”。召补太子舍人。晋惠帝时(290—306年)任会稽内史,司马睿出镇建康时,任军咨祭酒、太常、左光禄大夫等职。曾露发袒身拒陈敏反叛之诈诏,亦曾参与镇压石冰领导的流民起义。
    北方大乱以后,北方的士族纷纷逃到江南避难。王导又劝说司马睿要及时救济他们,并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了他的建议,前前后后吸收了大量的北方士族,深得他们的欢心。就这样,司马睿靠着王导的辅佐,既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他的地位才逐渐巩固起来。他非常感激王导,感慨地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啊!”
    司马睿正是有了王导、王敦以及由王导推荐的顾荣、贺循等人的鼎力相助,才在建康站稳了脚跟,成就了一番帝业。
    (3)王马天下。
    建兴元年(313年)4月18日,朝廷以琅邪王司马睿担任左丞相、大都督,都督陕东诸军事。晋愍帝三年(315年)2月12日,朝廷任琅邪王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都督中外诸军事。建兴四年(316年)11月,前赵大将刘曜陷长安外城,司马邺使侍中宋敞送笺于刘曜,自己乘羊车,肉袒衔壁,舆榇出降。
    建兴五年(317年)正月,降帝司马邺遣平东将军宋哲至建康,诏镇东大将军在建康修复宗庙,以雪大耻。2月28日,宋哲到达建康,称说奉晋愍帝诏书,令丞相、琅邪王司马睿总摄国家所有事宜。
    3月,琅邪王司马睿换上素色服装,避居于别室,举哀三天。此时,西阳王司马羕和官员、部属等共同进上皇帝尊号,琅邪王不肯即位。司马羕等于是请求琅邪王依照魏、晋旧有成例,称晋王。琅邪王同意了。初九,琅邪王即晋王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武,开始设置百官,建立宗庙和社稷。
    建兴五年(317年)12月20日,愍帝司马邺在平阳遇害。太兴元年(318年)3月初七,愍帝死讯传至建康,晋王服斩衰丧服,别居倚庐。百官奏请司马睿使用皇帝尊号,司马睿不同意。经过大臣再三劝说,3月初十,晋王司马睿即帝位。文武百官陪列于两侧,晋元帝司马睿令王导登御床同坐,王导坚决拒绝,说:“如果太阳与天下万物等同,怎么能俯照苍生!”司马睿这才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上。即便如此,当时“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还是广为流传。
    司马睿登基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兴,文武官员都晋升二级爵位。晋元帝打算对所有曾经投贴建议自己接受皇位的人格外优宠,凡官吏都增加爵位一等,平民都提升为官吏,总计有20多万人。散骑常待熊远说:“陛下顺应天命,继承皇位,普天之下莫不拥戴,岂止左近之人情深,偏远之人情浅!不如依照汉朝的做法,普遍赐封臣民官爵,这样皇恩浩荡,而且可以省去考察核实的烦劳,堵塞弄虚作假的渠道。”元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3月24日,立王太子司马绍为皇太子。
    晋人认为,晋元帝司马睿才是真正的天子,因为秦始皇(约前208年)时,曾有望气者说:“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所以,秦始皇东游到此,改其地曰秣陵,又挖掘北山以绝其势。到了孙权称帝(229年)时,他自己认为已到500年了。孙盛(约302—374年,字安国,晋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著名的东晋史学家)则认为从秦始皇到孙权才437年,尚未到时辰;而晋元帝司马睿自渡江(318年)以来,已经526年,所以真人应该是晋元帝,他应了那个望气者的预言。也就是说,晋元帝才是真正的天子,而孙权则不能算。当然,晋人为自己的皇帝说话、唱赞歌,甚至歌功颂德都是无可非议的。孙权不是也被后人谥为“大皇帝”吗?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司马睿开始统治江东的时候,王敦和堂弟王导同心同德,共同拥戴和辅佐,元帝也推心置腹,重用他们。王敦总领征讨军事,王导把持机要政务,门生子弟各自占据显要的职位,当时人因此有这样的说法:“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其中以桓温的3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

TOP

(4)四大家族。
    东晋时期,王、谢、桓、庾4个家族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导,拥立元帝,建立东晋;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魏晋名士的典范;桓温,东晋大将,被封为南郡公,是当时的实际统治者;庾亮,美姿容,善谈论,开创了“贵族和皇室共享权力”的政治格局。
    王导(276—339年)字茂弘,晋朝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卒于晋成帝咸康五年。王姓家族,从太保王祥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王祥族孙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所以有“琅邪王氏”之称。王导是王衍的族弟。王导的祖父王览,官光禄大夫;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王导在少年时代就很有名气,陈留高士张公曾对他的从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不凡,是将相的才器。及长为司空刘蹇所知,被任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后为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王导位至宰辅,并且接连做了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3位皇帝的丞相,掌握着中央的行政大权。从兄王敦则手握重兵,镇守荆州,直接在地方上指挥军队,负责征讨叛贼逆匪。整个王氏家族,都担任要职。当时,人们习惯把司马氏家族称为“马氏”,把王氏家族称为“王氏”,王家和司马氏几乎达到了“平起平坐”的地步。在长江流域建立汉族政权后,一方面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一方面经济和社会事业逐步得到发展。
    谢安(320—385年),东晋著名政治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孝武帝时谢安位至宰相。也是少有重名,徵辟皆不就,隐居东山,年40余,始出为桓州司马。
    谢安号称风流宰相,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器隽秀,但却不愿做官,以其脱俗的言行、独特的性格魅力和超逸的气质为士人所仰慕,成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谢安的隐居与出仕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心态。魏晋风度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影响深远。
    谢安应召出山后,已年过不惑。即“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20余年的奋力拼搏。383年,前秦军南下,苻坚携兵百万,大有一举踏平江东之概。谢安临危不惧,命谢石、谢玄力拒,结果淝水一战,大获全胜,给中国战争史写下了以少胜多的辉煌一页。
    王导、谢安,是东晋历史上两位最有名的宰相。东晋能够维持这么多年,他们俩功不可没。另外,这两位宰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都住在青溪与秦淮间的乌衣巷。其次,他们都是道家的推崇者,执政时都采用清静不扰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所以两人当政时,都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安定。第三,他们都风度潇洒,堪称一代风流领袖,同时也都是各自家族里最辉煌的代表人物。
    如今,王导、谢安纪念馆座落于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南岸,走过文德桥进入乌衣巷,可见陈列馆古典民居风格建筑,是当年吴国首都建业的军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士兵都穿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至今还遗有“乌衣井”一口。东晋时期秦淮河两岸人烟稠密,宰相王导、谢安等家族成员多居于此,使乌衣巷闻名京师。中唐诗人刘禹锡曾到此寻访,见王谢古居人去室空,往日繁华无处可寻,深感世事沧桑,遂写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千古名篇。
    桓温(312—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集)人,东晋权臣、名将。娶晋明帝之女南康公主为妻,其父桓彝,曾3次北伐。桓温也北伐西征,为东晋争得大片土地。
    桓温是东晋宣城太守桓彝之子。桓温出生未满周岁时,桓彝好友温峤(后为中书令)见到桓温,说:“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称赞说:“真英物也”(《晋书桓温传》)。温峤在晋朝“素有知人之称”,因为得到温峤的赏识,桓彝便给他取名为桓温。
    桓温,少有大志。咸康7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温任荆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权。次年,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长江直上,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拜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五年(349年)4月,后赵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果。永和6年(350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结果殷浩大败而回,桓温遂掌大权。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咸安元年(371年),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斩袁瑾(晋降将豫州刺史袁真之子)。同年,桓温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次年,文帝死,桓温有代晋之谋(但无代晋之命),不久病死,由其弟桓冲代位。
    庾亮(289—340年,东晋外戚、大臣,政治家、文学家,字元规,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庾亮为北方南迁士族子弟,好老庄、善谈论。司马睿(即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时任西曹掾,颇受器重。后来,庾亮妹做了皇太子(晋明帝司马绍)妃,庾亮侍讲(为太子讲学)东宫,与太子交好。明帝即位,庾亮成为国舅,任中书监,但是遭到王敦的妒忌,托病辞官。太宁三年(325年)明帝卒,庾亮为中书令,与王导共辅6岁太子司马衍(晋成帝)继位,庾太后临朝,政事由庾亮决断。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起事,庾亮出奔浔阳,与温峤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击败苏峻、祖约。咸和九年,庾亮都督江、荆等6州诸军事,领江、荆、豫3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镇武昌。他谋求收复中原,咸康六年(340年)正月病卒。
    庾亮能诗,但其诗均不存。今只存几篇散文,《文选》收录其《让中书令表》。庾亮感到自己身为外戚“臣领中书,则示天下以私矣。何者?臣于陛下,后之兄也。”因而“冒亲以求一寸之用,未若防嫌以明公道。今以臣之才,兼如此之嫌,而使内处心膂(亲信之人),外总兵权,以此求治,未之闻也;以此招祸,可立待也。” 庾亮用心是显而易见的,他虽有感于前朝及本朝外戚专擅朝政而招致杀身灭族之祸的“前车之鉴”,但以国事为重的诚意,在表中仍灼然可见。
    说到这里,导游忽然回过头来很有感慨地说:古有孔融让梨、庾亮让官,现代人让梨的恐怕已经不多,而自愿让官的几乎没有。
    (5)东晋皇宫。
    东晋的皇宫叫做“建康宫”。1500年前东晋的建康宫是什么模样呢?据《景定建康志》引旧志云:“太极殿,建康宫中正殿也。晋初造,以十二间象12月,至梁武帝改制十三间,象闰焉。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广十丈,内外并以锦石为砌。次东有太极东堂七间。次西有太极西堂七间,亦以锦石为砌。东、西二堂,便是皇帝接受朝见、举行宴会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建康宫南面正中的大门叫“大司马门”,又称“章门”,凡是给皇帝上奏章的人,要跪拜在那里听候回音。大司马门前有一条宽广的东西向横街,位置大约在今珠江路的南侧。横街东面通向都城的建春门,门外就是著名的青溪;西南通向都城的西明门。从大司马门南出,经1公里长的御道到都城的南面正门—“宣阳门”。御道的两侧开有御沟,沟旁都栽种着槐树和柳树。从宣阳门再向南,又是一条2.5公里长的御道,就是东吴时的苑路,可以直达秦淮河畔的“朱雀门”。朱雀门有3个城门,城门上建有高大的城楼,最高的一层叫朱雀观,用两个铜雀作为标志,门楣上左边刻龙,右边刻虎,作为装饰。它的整个布局既沿袭了东吴的旧制,又参考了西晋洛阳都城的式样。具体位置一般认为:南起进珠江路的浮桥、莲花桥一线;东到今珍珠河;西临今进香河;北迄今鸡笼山下,周长约2.5公里。
    建康宫的外围宫墙周长约为4公里。建康都城的大小和范围,同东吴建业城一样,城周是20里19步。东晋中期时曾经重修,共开有6个门,除正南面的宣阳门外,还有南偏东的开阳门,南偏西的陵阳门,东面的清明门和建春门,以及西面的西明门等。
    台城西边有一座高不足百米的小山,春秋战国时被称为鸡笼山。东晋皇宫曾建于山南,当时山上的皇家苑囿景色优美,内供北极真武大帝像,所以又称为北极阁,被喻为南京城的一顶皇冠。鸡笼山东连九华山,西接鼓楼岗,北近玄武湖,是钟山向西延伸的一支余脉。春秋战国时期,以其山势浑圆,形似鸡笼而得名。鸡笼山高62米,古时是城中重要制高点。之后,南朝的齐武帝萧赜(440—493年)到钟山射雉至此闻鸡鸣,故鸡笼山又改称鸡鸣山。当然,在东晋一朝时,恐怕齐武帝的祖爷爷都还没有出生呢!
    早在刘宋年间(420—479年),鸡笼山上就建立了我国第一座既能观天象又能测风向季候的日观台。明代在这里设立了观象台,属钦天监,此当时此山又称伏天山。观象台设有铜铸的浑天仪、简仪、圭表等天文仪器,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仪器,现保存在紫金山天文台。
    建康宫的外围宫墙周长约为4公里。建康都城的大小和范围,同东吴建业城一样,城周是20里19步。东晋中期时曾经重修,共开有6个门,除正南面的宣阳门外,还有南偏东的开阳门,南偏西的陵阳门,东面的清明门和建春门,以及西面的西明门等。以后历经南朝的宋、齐增缮,到梁代发展为当时中国最壮丽的宫殿。
    东晋时由于建康人口激增,工商业区和住宅区都较东吴时有所扩大。原来的长干里和大市等繁华地区已经不敷应用,开始向东面的秦淮河两岸和青溪方向发展。
    东晋咸和五年(330年)9月,晋成帝令尚书右仆射王彬为大匠,“作新宫,缮苑城,修六门”(《景定建康志》)。次年11月,新宫成,署名“建康宫”,又名“显阳宫”,宫城名“台城”。台城就是在孙吴后苑城的基础上修缮而成的,城周8里,城壕宽5丈,深7尺。据《建康实录》记载,建康咸和新宫共开五门:南面二门,东、西、北各一门。后来又陆续增辟,故《宫苑记》载有八门。东汉以后,中央政务由三公改归台阁(尚书),习惯上遂称中央政府为“台”或“台省”,所以将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宫城取名为台城。《舆地纪胜》云:“晋宋时谓朝廷禁省为台,故谓宫城为台城。”后来,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均以建康宫为宫城,台城也就成为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
    另据史料说:东晋、南朝建康宫城的平面布局和洛阳宫城相似,但更整齐,宫墙有内外三重。外重宫墙之内布置宫中一般机构和驻军。东晋与南朝时,把中央机构的宿舍也建在这里。第二重宫墙内布置中央官署。朝堂和尚书省仍在东侧,向南有门通出宫外,与洛阳宫殿相同。在西侧有中书省、门下省、秘阁(皇家图书馆)和皇子所住的永福省等。第三重墙内才是真正的宫内,前为朝区,建主殿太极殿和与它并列的东堂、西堂;后为寝区,前为帝寝式乾殿,又称中斋,后为后寝显阳殿,各为一组宫院,二组前后相重,都在两侧建翼殿,形成和太极殿相似的三殿并列布局。太极、式乾、显阳三殿和太极殿南的殿门,宫正门共同形成全宫的中轴线,寝区之北是内苑华林园。
    据说,西晋武帝司马炎,字安世,是个贪色纵欲的典型。司马炎是司马昭(211—265年)的大儿子,创立晋王朝。他于泰始九年(273年)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少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和普通士族家少女5千人入宫,灭吴以后,又将孙皓后宫几千人纳为己有,他的后宫有近万宫女。因为后宫美女太多,连司马炎自己都不知道应该驾幸何处,只好由羊车任意而行,停在哪里,就“幸”在哪里(当年也不知道累死了多少只羊)。
    到了东晋司马睿当皇帝时,与他叔叔辈的司马炎截然不同,司马睿只娶过3位妻子,甚至还娶了一位寡妇,后来成了皇后。
    永嘉六年(312年),36岁的司马睿元配王妃虞孟母病逝,他决定另取王妃。经过一番比较,司马睿选定了濮阳士族吴家的女儿吴小姐,也就是郑阿春舅父的女儿。吴家对于女儿能嫁给一位王爷兼丞相的英俊青年,非常高兴。就在这时,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位吴小姐有一个守寡的表姐,叫郑阿春。一天,表姐妹俩相偕游园,正巧被司马睿的亲信看见,亲信对司马睿说:“您准备迎娶的那位吴小姐,虽然年轻漂亮,但是为的人气质和举止,远不如她的表姐郑氏,郑氏虽然是个寡妇,但是她才是你值得迎娶的女人。司马睿听了这话,立即改变了主意。将原先准备送到吴小姐家的聘礼,就改送给了吴家外甥女郑氏。郑氏舅舅一家自然是莫名奇妙,郑氏自己也万万没有想到,丞相居然会放着少女不娶,而娶一个带着儿子的寡妇。然而司马睿主意已定,郑氏就此成了司马睿的继弦妻子,并随着丈夫来到了建康城(南京)。
    后来郑阿春又对司马睿说,她虽然很得宠,但是她有三个妹妹,大妹妹已经嫁给了长沙王褒,二妹、三妹至今仍未婚嫁,都因为我这个姐姐为人之妾,士族名声受到影响,所以没有人来求婚了。司马睿听了以后,二话没说立即命令散骑常侍刘隗,为他的几位小姨子挑选郎君。刘隗奉了这道圣旨,心中暗喜,于是便让自己的侄儿刘佣娶了郑三妹,让汉中旧族李氏娶了郑小妹。后来,郑阿春为司马睿生下了2男1女:琅琊悼王司马焕、简文帝司马昱和寻阳公主。
    导游说,这郑阿春也太有福气了,不声不响就捡了个大皮夹子,一个寡妇居然嫁了个后来成为皇帝的人。司马大爷也真行,堂堂一个皇帝竟然娶了一位寡妇为妻,真不愧为开国皇帝,继承和发扬了皇帝娶寡妇的大无畏精神。这个话题,后面还将聊到。不仅如此,还亲自做媒,把自己的两个小姨子嫁了出去。那可是发生在1600多年前的事,即便是现代男人,估计也没有几个能够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睿堪称天下男人的楷模。
    后来,郑阿春的儿子(简文帝司马昱)、孙子(孝武帝司马曜)也当了皇帝,郑阿春被追封为“简文太后”。这样一来,就要避讳“春”字,当时东晋人管“春”就不能叫“春”了,只能叫“阳”。《春秋》只能叫作《阳秋》;战国时代的曲名“白雪阳春”,只能叫作“白雪阳阳”;立春,叫作“立阳”;《晋春秋》叫《晋阳秋》。
    幸亏这个郑阿春没有活到南唐去,否则李煜的词就没法写了,他的词作中“春”字用得比较多。如:“春花秋月何时了”、“一江春水向东流”、“林花谢了春红”、“春意阑珊”、“流水落花春去也”等等,如果“春”字都用“阳”字替代,那笑话可就大了。
    有记载说,司马睿是一个比较温和宽厚且颇有幽默感的人。他当皇帝以后,皇后生了一个儿子,群臣前来祝贺。按照惯例,他要回赏大臣。有一个大臣恭维地说:“太子诞育,我无功受赏,实在惭愧。”司马睿则说:“皇后生孩子,你怎么会有功劳?”看来这位大臣老兄不会说话,在皇帝面前闹出了笑话。其实这类笑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司马睿在稳定了皇位后,开始不满“王马共天下”的局面,开始起用刘隗、刁协为心腹,借以削弱王导的势力,同时暗中进行军事部署,试图全面排除王导势力。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导的从兄王敦先发制人。王敦以诛晋元帝的丞相刘隗为名在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江南大族沈充也起兵响应,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东晋大臣,字若思,秣陵侯)、周顗(yǐ)(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武城侯)、刁协(尚书令),刘隗投奔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王敦自立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后来在王导的劝说下,王敦才退兵武昌,而东晋政权仍然由王导控制。
    司马睿名为天子,但并无实权,号令却不出宫门,大权掌握在王导与王敦等人手中。司马睿见无法改变现状,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组对自己比较忠顺,就任命他为太尉兼领太子太保,打算让他参与朝政,钳制王导。不料司徒荀组受任不久就病死了,司马睿更加忧伤,病势加重。同时,司马睿对世家大族多方面的照顾,让他们封山占泽,兼并土地。导致大族间矛盾加深,以至发生内讧。
    永昌元年(322年)11月初十,司马睿忧愤病逝于建康宫内殿,也就是前面说到的“因忧愤而病死的一帝”,终年47岁,在位6年(司马睿这个皇帝当的也太窝囊了,居然被手下气死)。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司空王导接受晋元帝遗诏辅佐朝政。晋元帝恭俭有余而明断不足,所以未能恢复大业却在内部发生祸乱。11日,太子司马绍继承帝位,大赦天下,尊奉生母荀氏为建安君。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2月初二,晋元帝司马睿与元敬虞皇后共葬建平陵(今南京鸡笼山,又名北极阁)。3月初一,改年号为太宁。
    《列传》选录:
    ①元敬虞皇后,虞孟母,济阳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父虞豫,见《外戚传》。司马睿为琅邪王,纳虞孟母为妃,无子。永嘉六年(312年)病逝,时年35岁。当时司马睿还没有称帝。到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年),做了皇帝的司马睿特地派使者,捧着皇后的玺绶告祭太庙。追谥虞孟母为“元敬皇后”。晋元帝在位期间不再立后。
    ②豫章君荀氏,元帝宫人。初有宠,生明帝及琅邪王裒,由是为虞后所忌。自以位卑,每怀怨望,为帝所谴,渐见疏薄。及明帝即位,封建安君,别立第宅。太宁元年,元帝迎还台内,供奉隆厚。及成帝立,尊重同于太后。咸康元年薨。
    (6)后人评价。
    ——史书评价:“恭俭之德虽充,雄武之量不足”。“宾礼名贤,存问风俗,江东归心焉”(《晋书•帝纪第六》)
    ——有人从东西汉、东西晋和南北宋的过渡的结果来看,评价最高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优秀的皇帝之一;评价一般的是晋元帝司马睿,他虽然偏安一隅,但毕竟在东南保住了中华衣冠,拥有尊严和国体;最差的则是宋高宗赵构,他建立了南宋,但他开了华夏民族的先例,首次对野蛮民族称臣。
    ——史臣曰:司马睿之窜江表,窃魁帅之名,无君长之实,局天脊地,畏首畏尾,对之李雄,各一方小盗,其孙皓之不若矣。
    (7)大事年表。
    咸宁二年(276年)司马睿生于洛阳。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觐死,15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
    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即位后,封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永嘉五年(311年)洛阳被刘聪攻占,晋憋帝徙部长安,晋朝的政权实际上已转移到建康(晋憋帝时将建业改为建康),司马睿便被任命为丞相、大都督中外请军事。
    建安四年(316年)刘聪攻占长安,晋憨帝被俘,司马睿称晋王,晋朝政权完全移到江南。
    建武元年(317年)4月6日(东晋建武元年3月初九日),司马睿称晋王,改元建武。
    太兴元年(318年),3月初七,愍帝死讯传至建康,3月初十,晋王司马睿即帝位。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反叛,攻入建康,并且杀害重臣戴渊、周顗等人。11月初十,司马睿忧愤病逝于建康宫。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