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北洋时期的另类将领张勋小传

北洋时期的另类将领张勋小传
2004年11月19日10:58  来源:搜狐文化论坛


  民国“怪物”张勋

  在甲午战争中,不但李鸿章组建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连其领导的淮军也一败涂地溃不成军,于是乎当时朝野上下一致强烈要求改革朝廷军队,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通过走后门托人帮忙及行贿等手段得以受命在天津小站训练陆军新军。

  张勋原是淮军宋庆部下,因为不大得志就转投当时小站练兵的袁世凯。因其行伍出身有带兵打战的经念,故成为袁当时练兵倚重的身边“红人”之一,先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相当于营长),后又任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

  十九世纪末,山东原来为反清的秘密组织义和拳演变成反洋教的群众团体,原山东巡抚是顽固派,既仇外又无力镇压义和拳,便改剿为抚,把义和拳改为团练,这就是义和团这一名称的来由呵呵。于是在官府的默许下,加上是年华北大荒,饥民手受使惑惑纷纷符和,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在山东便席卷全境,驻北京的西方公使便向清廷施压(要求派袁去镇压),于是1899年清廷就改派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清廷为了能迅速稳定局势,特批新建陆军也随袁来山东,身为袁身边一员大将的张勋当然也在其列。

  虽然当时清廷并无取缔义和团之意,相反还有借义和团与洋人开战之思,未想袁却私自与洋人和好,并在对清廷极力敷衍之时大力开始清剿义和团,一时间杀得义和团在山东无法立足只好涌向只隶,期间张勋与其他将领如后来成为民国总统的曹昆等可是出了大力的。其中一次张勋曾亲自率队包围了信阳书院,院内义和团一百多人,全部被其杀戮,埋了三个大坑,其残暴可见一般。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远在山东的张勋也曾想率己部入京勤王,可是袁以种种原因压住(叫其好好清剿义和团),因为当时的袁已与时任南洋大臣的刘坤一(管辖江苏安微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及广东的李鸿章结成东南互保(其中刘张才是骨干呵呵),事后又当心张勋或是其他知情人不满捅到慈禧太后那边引发祸端,故当慈禧太后出逃西安途中袁赶紧派人送去金银财宝做盘缠,后来慈禧要回京时(此时八国联军已撤兵),还特派张勋等率新建陆军去一路护驾,结果张勋为此受到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特殊赏识,以后便凭此在官场平步青云,难怪其后来认为荣华富贵皆来自清廷呵呵。

  不过,列位看官,张勋虽说也是袁身边的得力干将,但后来却非是袁的认可的北洋嫡系,原因是其人为清廷的忠实奴才(并非袁想要的那种“只知有袁大人”的部属),袁重用他是看中其人“忠勇朴勤,谙练营务”,必要时可巧用其一夫之勇。这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便显露无疑呵呵。

  袁因曾有在百日维新中告密导致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以致后来其担心光绪帝重新上台,故先发制人地贿赂心腹太监进红丸把光绪帝毒了(另一种说法是慈禧太后在临死前怕帝党“死灰复燃”秋后算帐而下手,究竟孰对孰错,那只好留待专家考证了。)。没想到慈禧太后死后,却留下遗嘱任光绪帝的亲弟弟载沣为摄政,而此人便有杀袁之心,只是担心由此激起北洋军兵变才作罢,暂免其职遣回原籍。

  直到武昌起义,才重新起用袁。但以载沣为首的满州顽固派权贵对袁还是不放心,担心此举乃“引虎自卫”,若搞不好“反被虎噬”,故有待时机除掉袁的计划。那就是利用袁的北洋军与革命军对决,两败俱伤之际便是良机。而袁也是应该深知自身险境,故才有一方面让冯国章统帅北洋第一军先力克汉阳汉口(北洋军也有不少损失),给革命党人一个下马威并由此有南北和谈之意向(让袁做总统),然后把不明底细坚决要打垮革命党人的冯调回京任禁卫军(多是满族人和蒙古人组成)统领(冯当时与满清权贵关系较好)。

  并非袁的嫡系将领的张勋可没这种好命了呵呵。由于张勋觉得自个的荣华富贵是清廷而非袁所给的,故袁的南北议和迫使清帝退位这种主张是其万万不能赞成的,故当南京被革命军所围之时,时任江防大臣的张勋向袁求救时,袁却故意暗令清江,徐州两军按兵不动,结果革命党攻克南京,张勋与铁良(一个嫉恨袁权势的满族贵族)仅以身免,而张勋的小老婆却被革命党抓了当人质,还要以每张门票四角的价格陈列,邀人观光嘻嘻……

  于是当袁在朝廷上被一群满清权贵围着指责说“龟山大捷,汉口收复,乘胜渡江,武昌指日可下,为何既打胜仗,犹需停战言和?”时袁不急不忙地回答说:“汉口虽已收复,南京又告陷落。南京要冲,倍于武汉。党人势大,国人受其使惑,人心浮动,军心更不稳。……。”

  袁深知此时虽说大清气数已尽,但京中的保皇党依然很有势力,不仅禁卫军,陆军一镇中拥有很大的满族势力,且淮军旧将(张勋就是其中代表),京旗各营中也大都极端地仇视革命拥戴清室,若过早地暴露共和想法,这些势力于己会形成肘腋一患。如何利用革命党人来迫使满州贵族在清帝退位问题上形成妥协袁以为是个关键,故按兵不动让革命党光复南京及上海,一方面可打击拥戴清室的实力派人物张勋,另一方面还可造成革命势力高涨,这样拥戴袁世凯,南北联手,和平建国的呼声也会水涨船高,到时袁就可有了向清廷施压清帝退位的筹码,故张勋这位“不识时务者”只好品尝点耻辱了。

  不久,袁又暗令远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段琪瑞出头领衔前线的北洋诸将发出通电,力陈时局如何危急,要求清帝退位。

  但当时张勋南京兵败后,退至徐州及山东的充州一带,还准备招兵买马积极图谋反攻南京,反对南北议和。袁身边人觉得张勋此人刁蛮不驯,恐日后难以驾控,建议袁不妨诱杀张勋,以免后患。此时张勋的结拜兄弟阮忠区(木字旁)急忙去见袁说:“张勋为人,说实话,不骗人,虽卤莽草率,但是个血性汉子(?),就和三国时的张飞一样(?)。宫保(指袁)不欲成大事则已,欲成大事,不能少其人,而且还得重用。”袁听后“深已为然”。然后阮又去见张,劝其收敛些。

  至于张勋是否可称得上犹如三国时的张飞,本刀可提供如下资料供各位参考呵呵。当时进攻南京的革命党人中有一只淮上劲LU,其头领就是投机革命的出身盐枭和青帮的徐宝山(此人不但武艺高强而且能使一手快而准的双枪),说起他能知者不是很多,不过他的一个手下统领张镜湖后来连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都要拜其为师,能耐可见一斑。徐宝山手下个个可谓身怀绝技武艺高强,但其在随革命党人进攻南京时却差点被打散了架,只好中途退出休整补充兵员呵呵。从此看出张勋的确够“狠”,故当时革命党人也戏称之为“亡命之徒”呵呵。

  后来众所周知内外交困的清廷终于宣布清帝退位了,袁也随心如意地在北京就职民国第一任总统,但有件事估计知道的网友不多,那就是在隆裕太后在革命党人和袁及其北洋军的双重压力下下诏宣布清帝退位十多天后,不知底细的张勋以为京城危及还带辫子兵北上勤王,只是到达天津后遇阻于洋兵(应该是袁暗中要求阻拦)才郁郁不乐折回德州驻地。

  时间移至1913年,此时清朝已结束快三年了,全国上下大都剪了辫子,换上民国装,可此时任江北镇抚使的张勋及其部下还是每人拖着一根长辫,而且还身穿着清军的服饰,队伍去哪里,都被人视为怪物般呵呵。虽然张勋自知大清气数已尽,暂时投在袁总统门下,但复辟之心可见始终不死。

  而徐宝山也借投机革命之投靠了袁,并因此坐大成拥兵二万的军阀级人物,自认雄踞江淮,连原先的盟友革命党人也不放在眼里。恰好宋教仁被刺,国民党人翻然醒悟,纷纷起来要求讨袁,革命形势再度激情燃起,孙中山决定发动“二次革命”,南方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党人厉并兵待发。袁自认实力雄厚也正想“武力一统”,故局势一触具发。革命党人觉得徐宝山实力不小,加上原先也是盟友,故积极争取其反袁,没想到徐对来人“笑而遣之,若无其事”,同时他又接受了袁25万元的贿赂,表示愿与宿敌张勋和解,必要时“可与张勋联成一气”,于是革命党人只好仿拉登手法送个邮包炸弹将其炸死,徐一死,军心晃动,众人便推举其弟宝珍接任,不过袁却下林下令把该军(时称扬州第二军)分为江苏第三,四师,由马玉仁和徐宝珍为师长,调给张勋指挥,随之参加镇压“二次革命”的战争。

  1913年四月初,袁一方面向五国银行团大举借款作军费,另一方面积极开始调兵谴将,其中命冯国章及张勋率北洋陆军第四第五师及武卫军(也即张勋的辫子军)为主力(还有徐宝珍的部队)联合作战会攻南京,这时袁觉得巧使张勋的机会又来呵呵。事先袁当着张勋之面宣称:先入南京者为都督(江苏省),私下里他却向冯国章面授机宜:我知道你讨厌张勋,老实说我也不喜欢他,不过你可以巧用他的一夫之勇,让他打头阵。你放心,不管他是否首先攻入南京,江苏都督都是你的。金陵素有虎踞龙盘之誉,当属长江要冲,南北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有交给你,我才放心……

  有了袁总统的打包票,冯国章在张勋于南京城下与城内的讨袁军血战之际,却一直按兵不动保存实力,即使袁后来南京见久攻不下,焦急地电催冯国章时,倒是张勋担心冯部抢了头功,反而比冯更加拼命攻城。这其中黄兴等革命党人还曾想分化冯和张的关系,利用张拥戴清室的守旧思想力陈袁当年篡位时的阴毒,没想到张勋并不领情,不知是因为他深知袁目前势力庞大惹不得,还是深记当年败逃出南京之恨,估计是两者皆有吧呵呵。

  久攻不下让张勋打红了双眼,何况还有个江苏都督的美差,于是张勋吸足了大烟,把辫子一甩盘在头上,脱个大光膀,再从旁边一名军士手中抓起一只手提机枪,亲自带领几十名手枪督战队,口里干嚎着:弟兄们,冲啊!杀进城去,三天不封刀,“自由”三天哪,发财玩女人哪……,驱感赶大批辫子军一路猛攻,终于率突先入城,冯部随后。结果张勋的残暴又显现出来了,其部下烧杀淫掠,无所不为。结果乐极生悲,错杀了几个同情革命的日本浪人,日后便引出一段外交纠纷嘻嘻……

  攻入南京三天后。冯国章便以这一路军的统帅之身份出来约束张部的残暴,结果张勋不服,冯只好下令逮捕张部军士数百人,以至野蛮不驯的张部竟与冯部荷枪实弹对峙南京街头,袁深知张勋的性情,担心两军大打出手,引发北洋军内讧,急令当时在南京助战的海军司令刘冠雄出面调停,然后再让冯出面向袁打报告承认是张勋部先攻入南京并为之请功,之后袁马上授予张勋江苏都督,此冲突才宣告暂时平息。不过冯国章开始对张勋心有余悸,以至后来他被任职为江苏都督时也是等张勋部大摇大摆地走后才来交接(而不是正常的当面交接呵呵。

  张勋后来未能在江苏都督的位置上坐稳,除了袁的偏心外,外交纠纷则是借口。当时此事发生后,日本驻华使馆认为张勋有排日倾向,逐联合英美等国公使向袁政府施压,要求撤换张勋。其实袁本来就不想让张勋居苏督,这时外国人出面干涉正中其下怀,于是便派人找张勋说明情况,最终以袁同意让张勋转任长江巡阅使(督管长江中下游几个省)及安微都督及其他好处才得以送走这尊“粗神”呵呵。

  不过让袁没想到的是,与冯同时到江南就职的还有冯原来的部下江西督军李纯和湖北督军王占元,于是三督为了替袁对付南方国民党势力及西南地方割据势力,反而结成以冯为首的长江三督地方潜在势力,到后来袁称帝时此长江三督不但先是态度暖昧难懂,到后来就联合其他反袁势力(包复辟派呵呵)进行倒袁,结果袁反而只能通过增加张勋的军费和军队编制等好处来笼络其及其他顽固派来对抗北洋内部反袁之流,这是后话呵呵。

  袁称帝后,冯知道张勋并不赞称袁称帝,曾试图与张勋结盟,出面组织南京会议,迫袁退位。为了表示诚意,还于曾亲自上徐州会晤张勋,并与其结为金兰兄弟,没想到张勋后来却被袁的开出的优惠条件心动,毕竟在张勋看来只有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实现其复辟计划,而这是冯所不能给的,再说或许张勋觉得在北洋军中他也只能臣服与袁,其他北洋将领(包北洋“三杰”)也只能与他平起平坐,若答应与冯结盟颇有委屈他人之下之感,不过这只是本刀根据其人的后来表现做的“推心置腹”,权当一家之言吧呵呵。

  那张勋到底从支持袁称帝中捞到多少好处呢?由于缺乏有力的史料,难以得出准确的数字。不过有本书《冯国章》里面曾提到(大意):冯与张勋会攻南京时,张勋带来的辫子军才四五千人;而到袁死后,冯曾嫉恨袁笼络张勋来牵制他,并让张勋地广兵多,“至今霸占了徐州以东到连云港的大片领土”,给他肉里钉钉子,士兵也多达两三万人(都是辫子军),冯在袁死后也只能照样敢怒不感言。

  袁死后,黎段上台执政,但实权则在段手中,当然有地方实力的直系首领冯国章也不可小窥,后被选上民国副总统。由于段想独断横行,但国民党及西南割据势力却要求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段极力敷衍抵抗,这时段的军师徐树铮深知张勋事事爱出头的个性及袁言传身教下来的“巧使”技巧,鼓动地方“皖系”军阀去捧张勋召开的所谓“徐州会议”的场,并满足其虚荣心让其当上所谓“督军团”的大盟主和代言人,然后让其领衔向国会发难。张勋果然不付众望,公然要求铲除国会中参加过“二次革命”的“暴乱分子”,段内阁开始运做后,又公然攻击被选入内阁的国民党员,如以“学识凡庸,才智猥下”,“要结外援,阴图不轨”的莫须有罪状提出驱逐时任外交总长的唐诏仪,由于以张勋“为首”的督军团并非是只会耍笔杆的酸秀才,故在多次威胁出兵的情况下终于把唐吓跑。

  当时的总统黎元洪对督军团的“武人干政”非常不满,因为督军团所放对的皆是其拉来的日后所能凭借的人或派系,为此还多次派人去劝说张勋,可是张勋每次都是不置一顾,因为黎不知道张勋正做着日后准备与段争夺北洋领袖的美梦呢。黎只好催促段祺瑞出面,其实黎也不知督军团炮轰唐的电镐便是由段的一个亲信在北京拟好后亲自带到徐州给张勋的,段本人也曾去信大大吹捧张勋,称:弟以病躯,谬肩承重任。……”等肉麻之语,不过这正和张勋的胃口呵呵。

  1917年的一战参战风波使黎段之争白热化,期间黎或段四处找协调人帮忙,先是找“龙盘”于南京的直系首领冯国章,没想到冯老奸巨滑吱吱唔唔态度含糊不清,后又去找“虎踞”在徐州的(当时已发展到十三省)督军团“大盟主”的张勋,张勋也出人意料的不急不燥,而且一直留在徐州待价而估,而不是急于上京协调,并为日后复辟作好充分准备。最后仗着英美的撑腰黎将段免职,督军团知道暴跳如雷,张怀芝等人还公然提出要分兵三路进京用武力逼黎下台,“大盟主”张勋觉得此时“上山摘桃子”的时机已到,发电称督军们的叫嚣“义正词严”并且“愿做后盾”云云,然后一甩头又对督军们劝说一番:你们的主张我无法办到,毕竟师出无名,真的要想合法的维护北洋利益让黎下台,可能只有还政与今上。张怀芝等人早就与段串通了,要借张勋北上复辟之机轰掉国会和黎总统,故马上表示“誓从公后”。张勋还是不放心,于是取出一段黄绫让各督军在上面签名。然后张勋让各督军各自宣布脱离中央独立,好让其有借口上京做协调人并借机复辟。

  其后的事大家都清楚了,不过有三件事可能还不知道:一事张勋带十营辩子军上京后,并没有马上复辟,而是先解散国会讨好督军团(还没有马上逼黎下台),后又想扶李鸿章的侄子上台组阁做一下过渡(取代先前的段内阁),没想到后一手因得不到督军团的支持而困难重重,走投无路的张勋只好孤注一掷提前宣布复辟。张勋在复辟的第一天所准备好让“清帝”下达的“上谕”中,全国仅授三位总督,即直隶总督张勋,两江总督冯国章,还有两广总督陆荣廷,没有段合肥的份。不奇怪,张勋本来就视段合肥为竞争对手,在替其代表皖系出头之时也作好寻机真正替而代之的机会,故在黎段之争中也不急于上京调停,而是先等到借黎之手合法地放倒段后才上京,不过张勋还是觉得下台后的段合肥的势力还是不可小窥,故特把全国仅有的三督中的一个给直系首领冯国章,暗有“联冯制段”之意。另曹锟任直隶“巡抚”一职。

  二是原先被认为是复辟派二号地方实力人物的北洋直系首领冯国章为了捞上代理总统一职也出兵讨张,因为黎在下台前已写好手谕叫得力助手偷偷送给在天津的段,内容是让段复职同时让冯代理总统,前提是讨伐张勋。段收到后觉得没有直系的配合比较麻烦,故也同意给冯送去黎的手谕,其实冯的复辟想法只是一种对付对手的权宜之计,想当总统的野心却才是真切的,这就是其为啥反对袁称帝的来由,故亦同意倒张,一度想对张在徐州的主力用兵,后来其投降才作罢,但其却只是驻军直隶的曹锟配合出兵北京呵呵。当时段虽为皖系首领,但各省皖系督军听说要动真格,也没几个乐于出兵讨伐张勋,显然没事时瞎跟着起哄还行,最终还得通过当时为直系将领之一的曹锟出兵协助才凑齐大约二万人马组成讨逆军,其中就有后来两个叱吒风云大军阀:吴佩莩(去草字头)和冯玉祥(当时都只是一个小LU长呵呵)

  三是结果张留守徐州的辫子军主力三十营(一说是六十四营)见势不妙在张的手下大将张文生的带领下非但不北上援张反而通电投降。

  张勋兵败后下野,蛰伏于天津德租界6号路的张勋公馆,这是一座黄色楼房,内有花园,园内有亭子,养有狼,狐狸等动物,鹦鹉,孔雀等珍禽。

  后来曹锟为首的直系联合奉系打败以段为首的皖系后,张作霖曾想提名儿女亲家爹张勋出来人苏赣皖巡阅史,可惜直系不同意(而是提出要其原来的手下大将张文生),张勋的最有可能的复出失败呵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