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理工科大学生应提高人文素质

先发一篇自己的文章,状状胆!

理工科大学生应提高人文素质
谭思超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作为一名理工科大学生,我想就提高人文素质谈一点个人看法。本文所指的人文素质为广义的人文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等方面。
就我所能了解的范围来讲,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来讲比较低,许多同学缺乏最基本的历史常识,艺术鉴赏力和文学欣赏水平低下对于各种哲学思想更是从未涉猎。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二:客观上,是因为现有教育模式的缺陷,过分强调成绩,为了过高考独木桥,大学前几乎没有机会培养人文素质,升入大学后,又因为单一的专业学习及固化的应试教育,不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观上,则始重理轻文的旧观念,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就造成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低下,这对于人才的培养时非常不利的。

众所周知,人文素质作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在素质教育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文素质有助于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助于信仰的形成。
现在,校园中许多同学感到迷茫,搞不清楚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学习。他们从高中甚至初中开始就被灌输考大学的思想,仿佛学习的目的、人生的目标就是大学。考上了大学,就没有了目标,反倒不知道该干什么了,自主性多了,却不知如何运用从何学起。许多原来高中挺不错的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整天沉湎于网吧、游戏。我觉得这些,很大程度上与没有信仰,没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有关。李岚清同志曾经说道:“没有一定哲学和人文知识的多方面的积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内容就很难真正理解。”要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必须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较为深刻的人生体验,要想形成科学的信仰,必须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一定的理论修养。而这些对于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讲,只有通过培养人文素质才能达到。
尽管许多同学也进行过这方面的学习,但拥有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人文知识,而不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不是靠机械记忆得到的,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其形成需要理解领悟,经过探究思索后达到一种境界,不是一种简单的可用语言传递的知识。
由于人文素质低下,许多同学不清楚生命的意义,还有一些人精神空虚迷茫,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虚无飘渺的上帝之类的神上,甚至有极少数人陷入“法轮功”的泥潭。现在,大学校园里的各种宗教信徒不在少数(民族习惯的除外),有的人明知上帝不存在却也照信不误。为什么?精神要有寄托,找个神来填补精神的空白,自己欺骗自己。一个人的人生观决定了其一生的基调,如果连基调都搞不好,又如何能谱写出美妙动听的人生乐章。所以,提高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提高人文素质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的确,科学只是一个工具,起作用的是使用它的人。但是人文文化确实有国界的,人文素质体现了民族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在其发胀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文文化,离开了人文文化,各民族的差异就只限于生理上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爱国主义史,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我们树立了爱国主义的典范,一首首传世佳作让后人读来心潮澎湃热血激昂,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构筑了爱国主义的文化底蕴。
再者,人文素质也有助于提高民族自豪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财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我曾给一个抱怨现有教育模式推崇西方教育模式的同学一本论语和大学,他读完后,感慨道原来西方是在学我们祖先留下的思想,我们自己没好好利用,反倒向别人学习,真是不应该。的确,如果我们多掌握一些传统的人文财富,又何必向别人学习呢。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学习外来文明。只是觉得,我们应当好好整理一下自家的东西。不要一提起传统,就觉得过时了,其中许多思想在现代仍是适用的。离开了这些,我们就失去了我们民族性。
再次,人文素质有助于精神生活的健康。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求,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当代大学生就其文化程度而言,精神需求是较高的,然而,现有的教育模式往往不能满足其需求,使其无法获得必要的精神食粮以形成高尚的人格。其结果是许多大学生品位低下,沉湎于充斥着性和暴力的影片小说,出入于舞场迪厅,寻求感官刺激。而提高精神生活质量,还得靠人文文化。人文学科对人的精神有陶冶和激励的作用。古今中外先哲的名言警句,诗词书画,名曲名作,都能令人激动、振奋,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而且,人文素质对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也很重要。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各种心理疾病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探求其原因,我认为,还是人文素质较低的原因,文化底蕴不足,必然导致心理素质的脆弱。任何心理问题都不可能是纯心理的问题,必然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外界刺激本身并不会使人心理出现问题,使我们对于刺激的反应才决定我们的心理。这种对外界的反应程度,取决于我们的人文素质。
第四,人文素质能够促进理工科发展。科学以人对外部世界中物的支配为鹄的,这种支配诚然也体现了人的实体作用。但是,一旦人仅仅按照对物的支配这个目的来建立自身的生命活动,他实际上就使自己服从于物,反而受物的支配了。所以,科学精神的统治的最严重后果就是使人丧失精神性,把自己降为纯粹的生产者。我们并非要抹煞科学本身的价值,问题在于,要恰如其分地看待科学的价值,它只有工具价值,如果把科学当作目的本身,漫无止境地追求对物的支配,结果只能丧失人生本质的意义,使人成为物的奴隶。简而言之,科学是为人服务的,而并非人为科学服务。解决这一问题,只能依靠人文文化。
科学给人以知识,人文给人以想象力,人文与科学相辅相成,互补互进。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会使一个人的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从而产生创造力。如果只是在学科范围内搞研究,时间长了,会导致思维的僵化,思想的狭隘,失去创新能力。只有人文素质提高了,做学问才会居高临下,全面透彻,融会贯通各个学科。一个单纯有丰富理工知识的学生只能成为“匠”,而不能成为“师”。要想成为“师”甚至是“大师”,必须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理工科的研究生,整天在实验室里忙碌,与机器和数据打交道,脑子里面全是为什么,如果缺乏人文素质,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如果没有信仰,那工作起来岂不是很迷茫,做的不顺利,容易烦躁,引发心理疾病。若是思维局限,则视野狭隘,难以发挥创造力,做不出什么成果。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可见,人文素质的确对理工科大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如果说数学是理工的基础,那么人文则是从事理工的人的基础。

  人文素质如此重要,那我们又该如何采取措施,提高广大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呢。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
  首先是学校的氛围,一个缺乏人文氛围的学校,是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都注重人文氛围的创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华中理工大学的提出的“泡菜”理论,就是针对于此的。理工科高校营造人文氛围,主要还是依靠学术讲座,毕竟理工科高校中社科类老师相对少一些,所以应当通过从校外请学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来学校讲座,定期举行,这对于在学校内部营造学术氛围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学校通过每周两次的阳光论坛进行学术讲座,深受同学欢迎,再加上音乐茶座等其他形式,对学校人文氛围的营造起了很大的作用。有时,大师们的一次讲座,就足以解答同学很多的疑惑,对同学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其次要处理好人文与专业课的关系。不少专业课老师都认为人文课占的课时太多了,影响专业课的学习。的确,二者存在一些矛盾。但我们的专业老师应当清楚,许多同学毕业后往往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改行的很多,大学里不是要他们掌握多少知识,而是具备多少素质。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不器。”再者,人文基础打的不好,专业课学习也会受影响。大学同学普遍认为专业课学的最好的时候是毕业设计,因为实践了。所以我倒觉得,专业课可以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区别对待,专业基础课通过课堂讲授,专业课则多通过实践,给同学一些问题,在实践中学习,老师在略加指导,这样不仅知识有了,能力也提高了。
    第三个问题是人文课如何讲授。不少同学说,高中就学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大学还学,考研还考,比较枯燥。的确,如何把理论课讲的生动起来是人文素质提高的重要一环。许多同学喜欢哲学,却不喜欢哲学课,觉得太枯燥,考试还得背诵。我觉得人文课应当以启发激励同学思考为手段,许多人文素质不是靠记忆就可以得到的,需要经过思考推敲,最后融于心中的应是超越于文字的东西。不一定非要让同学记住多少东西,而是让学生真正领悟多少东西。教师的素质要提高,切忌照本宣科。可以让学生去查资料,毕竟图书馆里的书不只一本,学生不像在课堂上只有一种选择,即使是抄了一些东西,也总是多看了一些。最终,是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人文文化的习惯。对于一本书,不同时期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课堂只能讲一次,学生自己却可以学习一辈子。

    《大学》的开篇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我们应当清楚,大学培养的是中国未来的中流砥柱,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就是提高未来中国的竞争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功,要靠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希望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培养造就一大批共和国的英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书写光辉灿烂的篇章。  

呵呵
好像在工学周报看到过

TOP

同意楼主的见解,那就从我们自身做起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