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大明孝陵】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俗称明孝陵。陵园占地广大,陵垣周长达22.5公里,从下马坊到独龙阜宝城,纵深2.5公里,是明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
    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在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明孝陵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明孝陵,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动工,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陵墓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神道上有一段石象路,有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6种24只,神道石柱2,文臣武将各4。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长达2400米,曲折幽深,其中部转弯处为孙权陵墓所在的梅花山,神道绕过山麓,呈s形,与历代帝王陵墓前开阔直达的神道形制迥异。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
    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特别告示”碑,高1.05米,用日、德、意、英、法、俄6国文字刊刻保护明孝陵的告示,这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联名签署公文)竖立的。进入陵门后,便到了碑殿,内竖一龟驮石碑,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没有被盗迹象。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
    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圆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据说数百年前下葬朱元璋时,南京13个城门同时出棺材"的民间传说和有关裨史杂记的渲染下,给明太祖是否葬于明孝陵,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元末顺帝】元顺帝(1320—1370年)元代末代皇帝。元明宗和世瓎长子,名妥欢贴睦尔。至顺四年(1333年)6月,妥欢贴睦尔即位于上都(今北京市正北滦河上游)。
    元惠宗妥欢贴睦尔(史书称元顺帝),蒙古号为兀哈笃汗,在位36年,是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然而也是经历坎坷、颠沛流离、命运悲惨最可怜的一位末代皇帝。少年时,其父亲元明宗和世束应叔父元文宗图帖睦尔之邀南下即帝位,在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突然暴死,母亲八不沙被杀,他被贬黜到高丽、广西等地,直到15岁才被迎回来,在上都即帝位。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7月,明兵逼近大都(今北京)。28日夜,元顺帝惠宗率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带着金银玉帛,车驾出建德门,经居庸关、鸡鸣山、中都等地逃往上都城。
    不到一年,明军逼近上都,惠宗又率残部退往应昌府(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1370年(至正三十年,明洪武三年)4月,因痢疾病死于应昌府,终年51岁。庙号惠宗,朱元璋加号顺帝。“大明皇帝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元史》卷47《顺帝纪》十)。
    【首开刀禁】相传,朱元璋首开“菜刀禁”,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民普遍享有持菜刀权的国家。元朝的民族压迫,十分残酷。据《元典章》记载:“诸蒙古与汉人争斗,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蒙古人打死汉人,一般就罚数下杖刑或出兵役抵罪。反之,如果汉人打死蒙古人,根本不问原因,一律处死抵罪,并没收家产交予蒙古人处理。自1279年开始,在平毁所有汉地城郭后,元廷又下令汉人士兵平时在军中也进行武器管制。过了5年,元朝下令汉人禁持弓箭,连各地庙宇神像手中的真刀真枪也被追缴入库。不久,元朝又在昔日女真和南宋辖地收缴所有武器。元成宗时代,在元朝两都宿卫军中充值的汉人也不得持弓箭“上岗”,最后甚至规定汉人20家(一甲)才能使用一把菜刀。明太祖洪武皇帝建立明朝以后,改变了这种状况,开放了“菜刀禁”,从此以后,每家每户都能拥有一把菜刀——而且不用登记手续即可自由购买和使用。大臣们面对这种全民皆刀的状况忧心忡忡,他们担心,解除”菜刀禁“,会不会造成社会治安状况的恶化呢?面对大臣们忧虑的目光,洪武皇帝微微一笑,曰道:“不禁菜刀,是为了让我国民众拥有反对暴政的自由,如果将来有一天,我大明王朝成为暴政之后,他们就可以用菜刀来推翻我们……”。这话的真实与否我们不必去研究,如果当时朱元璋确实有这样的想法,那绝对可称一代明君。
    不过,如果朱元璋不解除“菜刀禁”,那么后来的“小刀会”、“太平天国”、贺龙元帅的两把菜刀闹革命,就不可能发生。由此看来,洪武皇帝当年的决策是何等的英明。
    【月饼起义】相传,中秋节吃月饼始于朱元璋,元代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8月15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8月15夜起义。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大将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直到今天,月饼上面还常见贴有一张小四方白纸,只是没了起义的字样,因为元朝已经被推翻了。
    【第一贤后】马秀英(1332—1382年),皖北宿州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人称马娘娘。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大脚马娘娘。
    马秀英12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21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度过15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洪武十五年(1382年)8月,马皇后在南京病故,终年51岁。死后被谥为孝慈高皇后,葬于钟山之阳,即朱元璋死后合葬的明孝陵。
    马皇后是一位极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她生于乱世,有胆有识,全力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5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做了皇后,始终不忘民间劳苦,不改勤俭本色,不变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她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故有第一贤后的美誉。
    在南京下关的绣球公园里,至今还流传一个关于大脚马娘娘的美丽传说。当年朱元璋南征北战打江山,马娘娘,因为盼夫出征归来,每天站在绣球山上观望,后来才发现她站立的石头上,竟然留下一个深深的大脚印。据说这个脚印里的水,无论旱涝都不会枯竭。
    如今,有关部门在脚印的边上,修建了一座马娘娘的雕像,更增添这个景点的意趣。
    【江南巨富】沈万山字仲荣,原籍吴县,后定居在金陵。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有江南巨富之称。沈万山究竟富到什么地步呢?据说有三个事例可见一斑:第一,筑南京都城三分之一,并将聚宝盆埋在中华门城堡下,所以中华门又称“聚宝门”;第二,用欧罗巴(法国)的红葡萄酒、日本的马骨骆(金枪鱼)、特番里国的甜瓜宴请朱皇帝,还请来波斯国的舞女为皇上助兴;第三,向朝廷献白金2千锭,黄金2百斤,建南京廊庑1654楹,酒楼4座等。沈万山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有足迹和财产。但后来,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百猫石坊】据说,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又叫“石猫坊”。位于南京秦淮区彩霞街南端西侧,西接渡船口。后改称玉带巷,1995年并入玉带园居民区。明朝水师名将虢国公俞通海曾居于此。因为自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十分迷信“风水”,派人到全国各地查看,凡地名跟皇帝“犯冲”的,都要改掉;凡地势像龙的,都要凿断。一天,有个看风水的术士,进宫向朱元璋禀告:“俞家出现王气,鱼(俞)入海(通海)成龙”。朱元璋非常吃惊,于是找军师刘伯温商量了一条妙计,借俞通海生辰时赠其一座汉白玉雕刻百猫图案的石牌坊,取猫克鱼之意。牌坊高3.6米,宽10米,从基石到顶部分6截叠加而成,下部有4根粗壮的柱子向上逐层加高,整体看上去像一座整石雕刻。牌坊雕刻了100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猫,特别是柱子下部前后各有一个高1米左右的类似狮子的猫,形象生动逼真。
    【留着看门】古代皇帝登基之后,便开始选址修建陵墓。朱元璋也不例外。他选陵址的办法也颇有新意。他登基后,曾向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征询陵址的意见,并约定时间召集这四人磋商,连朱元璋共五人,各自先用纸条将陵址写好,届时拿出来一对,结果竟不约而同都写下了“独龙阜”,于是就定了下来。这里面是不是有猫腻,目前尚未考证,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独龙阜”作为帝王陵址,绝对是一块风水宝地。在建墓拆迁时有人禀报太祖说,陵址上还有东吴大帝孙权之墓,是否要拆,请太祖定夺。太祖道: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着给我看门吧。
    【明城之固】1368年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巩固明王朝。1366年,也就是称帝前两年,就开始修筑城墙,营建皇宫。一直到1386年,朱元璋用21年时间,修建了南京城。他不惜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城郭,把朝廷围护得固若金汤。明代的南京城,可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大砖石城“高坚甲天下”,其外郭城周长60公里,18个城门。内城周长33.7公里(巴黎城长29.5公里),城墙平均高14—21米,基宽14米。开13座城门。以聚宝门(今中华门)最大。明城墙虽经600多年风雨侵蚀,又几经战火,多处遭到毁损。2004年经部分修复和原保存的明城墙总长度约23.743公里。相传明太祖造好了京城,登上紫金山观察京城形势。当时只有15岁的朱棣指着山下皇宫(南京明故宫)说:“紫金山架大炮,炮炮打中紫禁城。”朱元璋听了十分恼怒,随即赐朱棣一盘桔子,马皇后闻之大惊,对朱棣说:父皇要对你剥皮抽筋,你赶快连夜逃走吧。此时城门已全部关闭,朱棣从清凉山后山的一条小河的水门逃出京城,逃到他燕王的封地北平。后来,朱元璋又下令再造一道外郭城。1390年动工修建外郭,有的地方依山为郭,也有平地用土堆筑,俗称“土城头”,险要处砌以砖石,约有40里;城周号称180里,实际是120里,略呈圆形。但是任凭外城内墙多么坚固,依然没有挡住燕王朱棣攻城篡位的行径。
    【明臣墓葬】南京近郊的明初功臣墓,主要分布在太平门外的钟山北麓,以及中华门外雨花台到牛首山一带。位于钟山北麓的明初功臣墓,其级别都较高,据说是为了让这些功臣在死后仍能继续护卫朱元璋的明孝陵。按照南京地方志的记载,钟山北麓应有功臣墓12座,其中东瓯王汤和墓,近年来已在安徽蚌埠市(原属凤阳县)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曾有学者调查过钟山北麓的明初功臣墓,当时尚可看到9座墓前有神道石刻的遗迹。其中能确定墓主的有5座,就是中山王徐达墓、开平王常遇春墓、歧阳王李文忠墓、江国公吴良墓和海国公吴祯墓。解放后因建设工程需要,发掘了吴良墓,又新发现了吴祯之子靖海侯吴忠墓,两墓均系用城砖砌成的前后室券顶墓,皆出有墓志。吴良墓随葬有象牙笏板、玉带饰、铜器等,吴忠墓随葬有玉带、金饰、陶器和铜、锡质的明器等。这两座墓和吴祯墓(吴祯为吴良之弟)同葬一地,距离大平门约1公里左右。其中吴良和吴祯墓前均有神道石刻一组,包括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另有石龟趺二,但神道碑已无存。
    【徐达之墓】位于南京市钟山风景区板仓附近,是明朝诸功臣墓中保存较好的。徐达墓坐北朝南,面对钟山,墓前石马、石羊、石虎、武士、文臣各1对。其中最为称奇的,是洪武十九年(1386年)立的“御制中山神道碑”。碑通高8.95米,宽2.2米,厚0.7米,下承龟趺,皇皇巨制,蔚为壮观,比明孝陵四方城的“神功圣德碑”还高出0.11米,它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块神道碑。碑文为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共约2100余字,记载了徐达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功绩。而碑文标有句读,实属罕见,可算是古碑中的一奇闻。究其来历,一般认为是其碑文由臣下代笔,怕粗通文墨的朱元璋读来不便,加上圆圈断句,交付工匠镌刻时,因是皇帝“御制”,只得依样画葫芦,故留下了标有句读的碑文。墓冢前有其后人所立石碑,上刻“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夫人谢氏之墓”。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洲(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元勋。早年随朱元璋起义,屡建战功。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吴王,封徐达为左丞相,并为大将军率兵征战。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以应天府为都城,徐达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太傅、中书右丞相,并封为魏国公。相传朱元璋曾赏给徐达一幅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徐达病逝后,被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徐达墓的东西两侧原为徐达家族墓葬。1965年至1983年,为配合当时南京天文仪器厂基本建设,南京市博物馆先后对徐达家族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共清理墓葬11座。其中徐达第三子、长孙、五世孙墓出土有墓志,同时出土了大量珍贵随葬品,为研究明朝的文化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
    【常遇春墓】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之阴白马村。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现墓茔与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柱一,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二。石兽雕刻工艺精湛,神形兼备。武士双手抚剑,顶盔贯甲,威武雄健。现碑上镌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清同治十年(1871年)2月重修时其裔孙所立。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回族(一说汉族),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宋朝南渡时迁来怀远,到他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明朝开国元勋。他以剽悍勇猛著称,常奋戈直前,攻无不克。时人赠予“常十万”的美名,人们称他为“天下奇男子”。由于战功显赫,朱元璋先后任命他为平章政事、令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率部攻克元大都,追击元顺帝数百里,7月,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40岁。灵柩运回南京,朱元璋亲往龙江(今下关一带)祭奠,恸哭而返。他亲自为常遇春择墓地于钟山草堂之原(今南京东郊),10月9日赐葬于此。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牌列第二,并亲自出奠。为表彰常遇春的功绩,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又封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2千石。
    常遇春曾娶定远人兰氏为妻,生有3男3女: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长女常氏被册封给太子朱标为妃,史称元妃。元妃为朱标生有两男两女,长子为虞怀王朱雄英,是朱元璋的皇长孙,在洪武十五年夭折;次子为吴王朱允熥,后来在明成祖靖难夺位时被废为庶人,一直囚禁在凤阳,死于永乐十五年。建文帝朱允炆系朱标和吕后所生。
    【李文忠墓】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蒋王庙街6号。占地19公顷左右。墓高2米,墓基周长47米。墓前尚存碑、翁仲、石虎、石羊、石马及马夫龟跌、石柱等。一对完好的望柱是其它功臣墓都没有的。一对拉马侍只有一只雕刻很完整,而另一只不知什么原因只雕出了雏形就弃在了一旁(很可能是在开凿石料时雏形凿的不准,便弃在一边了)。这只拉马侍保存完好,雕工精美,与常遇春墓的拉马侍不同,其为文官拉马。石刻雕凿细致,线条流畅,神态逼真。坟茔前有李文忠十八世孙李永钦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所立的石碑,上刻“明岐阳王神道”6字。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文忠(1339—1384年)字思本,小字保儿,江苏盱眙人,朱元璋的外甥,后收为养子,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官至荣禄大夫,浙江省平章事,封曹国公。后因劝朱元璋少诛戮而受责。洪武十六年冬,李文忠得疾。朱元璋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第二年3月病逝,年46岁。朱元璋怀疑是中毒而死,贬了华中的爵位,流放其家属于建昌卫(今四川省西昌市),诸医并妻子皆斩。朱元璋亲自为李文忠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赐葬钟山之阴。
    1983年后,南京市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墓园,砌造围墙,铺设神道,整理墓包,兴建陈列室及山顶小亭,于1989年10月对外开放。

TOP

第三册 太平天“囯” 中华民国 九、十代故都之太平天“囯”⑨
太平天国(1851—1864年)是一场建立了短暂政权的农民运动。从中国的历史看,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共发生较大的农民战争、起义和运动有42次之多。其中被称之为“战争”的有5次,都集中在秦汉时期;被称之为“起义”的35次。比较著名的有:陈胜吴广(秦未)、黄巾军起义(东汉)瓦岗起义(隋朝)、黄巢起义(唐朝)、王小波(北宋)、李自成(明未)。被称之为“暴动”的一次(清朝的天理教暴动)。被称之为“运动”的一次,即太平天国运动。
    导游认为(不一定准确):太平天国是一场狭隘、短暂、口碑差、破坏大的农民运动。所谓“狭隘”,仅仅提出“绝对平均”的口号,根本无法实施;所谓“短暂”,仅仅历时13年即夭折;所谓“口碑差”,民间皆称“长毛”,甚至用来吓唬孩子;所谓“破坏大”,运动本身曾造成5000多万人死亡。它是类似于黄巢(唐)、方腊(宋)、刘福通(元)、李自成(明)的农民军运动,虽然轰轰烈烈,但不能解决任何实质问题,最后一事无成。不过,太平天国不但颁布了一个《天朝田亩制度》,还“吓”死了一个咸丰皇帝。
    洪秀全靠他的“拜上帝会”打打杀杀,建立了太平天国。可惜,由于他“空想平均主义”的不现实性和农民意识的局限性,注定了这场运动不可能彻底推翻满清政府,这与朱元璋的农民起义有着本质的区别。道理很简单,成者为王败者寇,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历史已经作出了回答。
    说到太平天“囯”,它的“囯”名就很有意思。据说,太平天“囯”国号中的“囯”字是当年太平天“囯”的官方标准用字。也不知道洪天王当年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太平天“囯”的“囯”字里面就不敢加一个点儿而写成“囗中王”,是否意味着建立之初这个国家就是不完整的,缺少了一点什么?据查,历史上除了洪秀全造了这么一个“怪”字以外,孙权、武则天等许多皇帝都曾经造过字,但他们造字多半是用在自己或者子孙的名字上,用在国名上的恐怕就这一例。
    说到太平天国,就不能不说到清朝的咸丰和同治二位皇帝。因为太平天国正好发生在这二位皇帝当朝期间。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丙午日,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死于圆明园慎德堂内。在位30年,终年69岁。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26日,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奕詝即位,即咸丰帝,第二年为咸丰元年。
    咸丰元年正月(1851年11月1日),洪秀全率太平军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誓师起事,史称金田起事。是日正值洪秀全38岁生日,他拜上帝会会众于金田村“恭祝万寿”,宣布起事,起事军称“太平军”。太平军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包红巾,表示与清王朝分庭抗礼。民间称太平军为“长毛”或“红头”,有的老百姓甚至用“长毛”来吓唬爱哭闹的孩子。咸丰元年2月,太平军攻克江宁。3月29日,洪秀全入城,定都金陵(南京),改江宁为天京,改两江总督为天朝宫殿。
    据说,长毛军分别在在夺取天京和保卫天京的战斗中,对南京的历史古迹损害极其严重,是南京继隋朝以来,近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明朝3位皇帝在南京经营50多年的著名建筑,几乎毁于一旦。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地面建筑全部被毁;灵谷寺被炮火炸为废墟;栖霞古刹、栖霞山上的乾隆行宫,以及众多名胜古迹皇家林园等也毁之殆尽。甚至还炸毁了明成祖朱棣修建的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大报恩寺。此外,还毁坏了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南京明故宫,以及留有大量曹雪芹家族遗迹的江宁织造府。有记载说,太平天国战争死亡人数一般估计达2000万人。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起事前全国有人口4.36亿。后不断下滑到2.5596亿(同治5年),1898年(光绪24年)时人口回升到3.1972亿。
    根据太平天国前后清廷《户部清册》所载的户口数,从1851年到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损失人口数达1.6亿。另有统计资料认为,太平天国战争仅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5省,就造成约5400万人死亡。比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多死亡400万人。
    研究者说,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等几本书之内。其实洪秀全对基督教一无所知,他的思想,基本上源于当时的中国籍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不过,洪秀全这些非基督教亦非儒家的“三及第”思想,对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群众有着一定的号召力,这可能与当时老百姓希望求变的思想有关。
    在太平天国鼎盛时期,其疆域曾占中国半壁江山,这对清政府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正当咸丰皇帝下令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英法联军于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同年9月2日,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北王韦昌辉率3000精兵赶回天京,当夜在城外与燕王秦日纲会合,陈承瑢开城门接应。众军在凌晨突袭东王府,东王杨秀清被杀,东王府内数千男女,包括杨秀清妻妾54人同时被杀。这引起石达开的不满,遂率太平军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不断扩大战争,由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专使,并任克灵顿和孟斗班为两国侵华军总司令,率英军18000余人,法军7000余人,英舰73艘,法舰32艘,齐集中国海面,8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9月22日,咸丰皇帝仓皇离开圆明园,带着皇后和那拉氏,以及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春娘娘”等宫眷100多人,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13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咸丰十年(1860年)10月18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耻辱、最灾难的一天,3500名联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到处点火焚烧。这座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巨大宫苑整整烧了3天,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余烟月余不息。11月初联军撤出北京。咸丰十一年(1861年)10月,英法联军在《北京条约》规定的中国对英法兵费赔款全部交清后退出广州。
    咸丰十一年(1861年)7月,咸丰帝病危,召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谕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此八大臣赞襄政务。随即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行殿寝宫内。庙号为文宗显皇帝,史称咸丰皇帝。咸丰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他20岁登极,在位11年,享年31岁。
    咸丰死后,其子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继位,时年6岁。尊先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尊自己的生母懿贵妃为慈禧太后。不久,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改明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东、西二太后垂帘听政,意为共同治国。改年号为同治。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十三年(1874年)病死,实际亲政只有一年多。谥号毅皇帝。庙号穆宗。葬惠陵(清东陵)。
    (一)一代天王
    洪秀全(1814—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创者。原名仁坤、火秀,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一个农户家庭。祖先由广东迁居而来。父亲洪镜扬,为人忠厚,被族内推荐管理公产等事物,母亲王氏。洪秀全出生时,已经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大哥洪仁发、二哥洪仁达,姐姐洪辛英。
    (1)屡试不第。
    洪秀全7岁时,曾就学于本村书塾。13岁时就能熟读《四书》、《五经》、《孝经》等古文。被塾师和族人称之为“神童”、“奇才”,父母和塾师都希望他“显父母,光宗族”。
    当时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最初一级是考秀才,中了秀才之后才有资格考举人,中了举人才能考进士,考中进士后才能走上当官的仕途。
    道光八年(1828年),洪秀全16岁时,肩负着父老乡亲的重托,满怀信心到花县参加县试,结果名列前茅;但是到广州参加府试时,竟名落孙山。1830年,族里人和亲友们因洪秀全有学识,聘请他为本村塾师,于是,洪秀全开始了一段时间在乡村的教书生涯。但是他对科举考试的热衷、以期取得功名和光宗耀祖的的强烈愿望,没有丝毫减退,正是在这种愿望的激励下,洪秀全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春天,又赴广州应试未取。不甘心两次失败的洪秀全,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第三次赴广州应试,可结局同前两次仍是一样,这年他已经24岁。
    清代的科举考试,一个是初步考试;一个是正式考试。初步考试有三种:童试、岁试、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通过县试后才有资格参加府试,一般由知府主持。府试考试合格就可以参加“院试”。院试是省级考试,由一省学政主持。院试过关了,就是政府认定的知识分子了,叫做“生员”,可称做“秀才”了。换句话说就是,秀才必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道关。
    接下来才是科举的正式考试,也有三种:乡试、会试(到京城考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殿试(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
    也就是说,洪秀全接连三次名落孙山,都在落在“府试”这个关口,洪秀全读了十年书,结果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按照我们今天的高考制度来说,“秀才”最多也就相当于高中生,只有上了高中才能够有资格考大学。洪秀全连高中都考不上,当然不能考大学。所以,他的大脑受到了强烈刺激,一度精神崩溃,走火入魔,整天无端打鸡撵狗,叫骂“斩妖”不绝(疑似患了歇斯底里症),恶症大约持续了40多天。待头脑稍微清醒一点时,他便开始大骂孔子,对科举功名开始绝望。病好以后,他重新在附近乡村教书。但是,科举成名的思想还在作祟,他的心依旧未死,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已经是而立之年,他又一次到广州参加了秀才考试,结果还是没过。他对科举成名的希望彻底破灭,开始走上了一条“反叛”之路。
    不久,洪秀全受基督教徒梁发编写的《劝世良言》启发,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谋划起事。在1845—1846年间,洪秀全相继写出了《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原道救世歌》,提出天父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应拜上帝,不拜邪神,不行恶事,主张天下男女尽是兄弟姐妹,应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
    (2)金田暴动。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7月,洪秀全在冯云山的帮助下,看到拜上帝会发展迅速,心中暗喜,认为暴动的时机已经成熟,准备“拉杆子”起事。这时拜上帝教的领导核心人物是: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6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11月4日,在洪秀全、杨秀清领导下,金田、花洲、陆川、博白、白沙不约同日起事,打响了向清军进攻的第一枪,又一场农民运动的序幕,正式拉开。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38岁生日。这一天,拜上帝会在金田村“恭祝万寿”。在隆重的仪式中,洪秀全庄严宣布起事。建国号为太平天“囯”,洪秀全自称天王,改正朔,确定1851年即农历辛亥年为太平天“囯”元年。起义军称太平军,建立5军主帅:杨秀清为左辅军师,领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13日,洪秀全率两万之众东出大湟江口(今广西桂平),开始了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元年(1851年)3月,太平军转战到广西武宣县东乡,洪秀全正式宣布“登极”,称“天王”。后来,太平天国把这一天(1851年3月23日,旧历二月二十一日),定为“天王登极节”。
    9月,洪秀全开始进行战略上的大转移,率领大军北上,直指永安(今广西蒙山县)。3日占领永安州,10月1日,在大军的前呼后拥下,洪秀全坐轿子进城,住进了州署,并把州署改为天王府。原州署的正厅,改为天王接受朝见的大厅,叫“天朝”。
    在永安,洪秀全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修改完善了《太平礼制》。洪秀全以“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广泛发动人们特别是妇女参加太平军,并以“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女如淫我母”来激励太平军的斗志。在起事初期,太平军里有全由妇女单独组成的女军,和男军一起上前线奋勇作战。一直打到武汉,还实行男女同职同官。第二,洪秀全以天王的名义,于咸丰元年(1851年)12月17日下诏:封杨秀清为东王,九千岁;肖朝贵为西王,八千岁;冯云山为南王,七千岁;韦昌辉为北王,六千岁;石达开为翼王,五千岁。各王受东王节制。正式封杨、萧、冯、韦为军师,封秦日纲为天官丞相,胡以晃为春官丞相,罗大纲为总制。其余有功将士800多人皆授官职。史称“永安封王”。
    永安是太平军起事后占领的第一个州城,由于清军的围剿,咸丰二年(1852年)4月,太平军成功突围北上,不久来到广西三妹瑶区。三妹瑶区为永安州和昭平、荔浦交界之地,距永安东北80里。洪秀全在三妹村集合誓师,当时,“太平王站在台上,对他的军队讲话。四面围绕着的人都向他呼王。大呼:‘我王万岁!万岁!万万岁!’呼声震天。……”(《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86页。)
    咸丰二年(1852年)12月3日,太平军攻下了湖南益阳城。12月23日,太平军占领岳州。在岳州府城,太平军共获得艨艟1万艘,建立了太平军水师——“水营”,还得到10万多银饷和大量的炮械。军队人数猛增至10万多人。
    咸丰三年(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下武昌城。清朝湖北巡抚衙门,成了天王的行宫。太平军的队伍,迅速发展到了50万人。2月,太平军水陆兼程,沿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等重镇。杨秀清说:“顺江东下,去打南京。”洪秀全听了大加赞赏。
    咸丰三年(1853年)1853年3月8日,太平军将南京团团围住。据时人江士铎《乙丙日记》的描述,“自城外至江东门,一望无际,横广十余里;直望无际,皆红头人也(太平军)”。3月12日,太平军的水陆大军,先后开到了南京城外。
    15日,咸丰皇帝听到南京告急的消息后,急忙调兵遣将。他命令浙江提督叶绍春、温州镇总兵陈进忠,赶快率领水师,增援南京;命令向荣、琦善、陈金绶等快速率兵去江南。
    咸丰三年(1853年)3月19日清晨,由几百名太平军组成的敢死队,在南京仪凤门引爆地雷,炸塌城墙二丈,随后太平军蜂拥而入,南京城陷,不过7日。南京失陷后,两江总督陆建瀛和一些官员全部被杀,凡是在政府中任职的汉人,也被视为“清妖”,加以捕杀。南京城内的满人男女老幼大约有4万多人,统统被杀,一个不剩。据《清史稿》记载:“建瀛易服走,为寇所戕。将军祥厚偕副都统霍隆武等守满城,二日城陷,皆死之。城中男女死者四万馀,阉童子三千馀人,洩守城之忿。”
    (3)定都南京。
    咸丰三年(1853年)3月19日,南京陷落,这不但让北京的清廷震惊,连世界都为之震惊。各国外交人员都纷纷猜测中国将改朝换代,并准备和未来可能的政府打交道,以尽早获得未来的利益。如当时的香港总督文翰(兼任英国在华事务代表),就赶忙提醒英国政府重视太平军的发展。
    据说,太平军占领南京以后,洪秀全搞了一个规格很高的入城仪式,据清人笔记《盾鼻随闻辱》说:(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从一个遍插红旗、点着36盏灯的王船上下来,随后坐着64人抬的大轿入城。洪秀全端端正正地坐在大轿里,他身穿龙袍,脚踏龙鞋,威风凛凛。而东王杨秀清则坐着48人抬的大轿,前后相拥者有数十里之长。天王、东王所到之处,老百姓必须跪着迎接,不得仰视。
    进城以后,洪秀全暂时住在藩司衙门。不久,他命令将清朝两江总督的衙门修饰一新,改作天王府,正式宣布:建都南京,并将南京改称天京。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进行了北伐和西征。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大军出江苏,过安徽,进河南,渡黄河,入山西,直捣直隶,逼近天津,由于孤军远征,终于失败。同时,洪秀全为了控制长江中游,确保天京安全,又派兵西征。1853年5月,赖汉英、胡以晃、曾天养率军溯长江西上,攻占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广大地区。在湖南境内,多次打败曾国籓以地主团练为骨干的湘军。
    1853年冬,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很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方面都是仿明朝的做法,如,鳏寡孤独和病残,都由国库出钱供养;农民除了种田之外,还要种桑、养蚕、缝织衣服。规定每家派一人当兵,平时种田,战时杀敌,兵民合一的制度;乡官如有贫污不法的,人民可以检举揭发,随时革退等。
    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大封诸王。一开始,一切文武之制,都由东王杨秀清手定。当时是天王洪秀全建国极盛时期,其宫室制度:第一,为龙凤殿,即朝堂也,主议政、议战诸大事。每有大事,鸣钟击鼓,会议,洪秀全即升座,张红幔。诸王丞相两旁分坐,依官职顺列。各将则侍立于后。议毕,鸣钟伐鼓退朝。第二,说教台,每日午,洪秀全御此,衣黄龙袍,冠紫金冕,垂三十六旒(liú,旌旗的垂饰)。后有二侍者持长旗,上书“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台式圆,高五丈,阶百步。说教时,官民皆入听。其有意见者,亦可登座陈说。文左上,武右上。士民由前后路直上,立有一定之位。第三,军政议事局,军事调遣、粮饷、器械总登所。秀全自为元帅,当日东王为副元帅,北王、翼王为左、右前军副元帅,六官左、右副丞相为局中管理。各科员中,分军马、军粮、军械、军衣、军帐、军船、军图、军俘、军事诸科。又有粮饷转运局、文书管理局、前锋告急局、接济局,皆属军政议事局。内以六官左、右副丞相领之。其最尊者为军机会商局长,初以东王领之。遇有战事,筹画一切,则东王中坐,诸王、丞相、天将左右坐立,各手地图论形势,然后出师。
    此外又有女官,称女军师、女丞相、女检点、女指挥、女将军、女总制、女监军、女军帅、女卒长、女管长,即两司马也共女官6584人。女军40(每军2500人),女兵10万人,而职同官名目亦同。总计男女官30余万,而临时增设及恩赏各伪职尚不在此数也。
    但是洪秀全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他只建立了一个偏安之都,并不是一个统一之都,他周围的威胁没有完全消除。就在他建都天京不久,清朝钦差大臣向荣就率领1万多精兵,驻扎在南京城外的孝陵卫,建立了一个“江南大营”。接着,琦善又统率几万清兵,集结在扬州城外,建立了一个“江北大营”,窥视着天京的一举一动。
    (4)天京事变。
    咸丰六年(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西征取得辉煌胜利:接连攻破江北、江南大营,解天京3年之围。江南大营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杨秀清见天京外围的威胁已被解除,太平天国形势大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权力欲恶性膨胀,急于废洪自立。以西线紧急为由,调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赴前线督师,天京只剩下天王和东王。
    早在1851年,洪秀全在“永安封王”时,就命其他四王: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归东王杨秀清节制。自从南王冯云山及西王萧朝贵相继战死后,权力更加集中在东王杨秀清一人身上,所以他更加有恃无恐,公然向洪秀全挑衅。
    8月22日,杨秀清以代天父传言的方式,召洪秀全到东王府,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据《天父圣旨》(卷三)(《天父天兄圣旨》,王庆成编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从1854年初迄1855年7月的两年半时间内,杨秀清伪托“天父下凡”共达21次之多。每次下凡,不论白天黑夜,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开始,直至天王洪秀全都在被传召之列,都要到场跪听“天父”圣旨。这些圣旨,充斥著宗教的胡言乱语,有关政务、军务的内容很少,绝大部分是有关天京内部的矛盾。“天父”对这些矛盾的处置十分严酷,动辄“斩首示众”。其中比较重要的事例有:冬官又正丞相陈宗扬等,因夫妻同宿(当时太平天国禁止夫妻同宿,时间长达两年)、吸食洋烟而被斩首示众,有天官又正丞相曾水源等因“怠慢东王”、“欺禾(秀清)不禀”而斩首示众,有燕王秦日纲等因战场失利而押解“东牢”;就连北王韦昌辉,因“天父下凡”时“未出令传齐子女”也遭到杖责40大板。杨秀清的这一做法,致使太平天国领导层发生了严重的内讧。
    据说,当时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东王称:“天父下凡”,召天王洪秀全到东王府。“天父上身”的东王对天王说﹕“你与东王皆为我子,东王有咁大功劳,何止称九千岁?”洪秀全说:“东王打江山,亦当是万岁。”“天父”又问:“东世子岂止千岁?”洪说:“东王既称万岁,世子亦当是万岁,且世代皆万岁。”“天父”大喜说:“我回天矣。”
    洪秀全回宫后,以东王有篡位之心,调动女兵防守王城,又密诏(一说无密诏)北王,翼王回京。9月1日,北王韦昌辉率3000精兵赶回天京,当夜在城外与燕王秦日纲会合,陈承瑢开城门接应。凌晨突袭东王府,杨秀清被杀,东王府内数千男女,包括东王妻妾54人同被杀尽。其后北王以搜捕“东党”为名,大杀异己。众多东王部属在弃械后被杀,平民也不能幸免,一天一夜被杀的官民约有两万余人。
    据《清史稿》:“向荣既死,寇举酒相庆,颂秀清功。秀全益深居不出,军事皆决於秀清,文报先白其府,刑赏黜陟皆由之,出诸伪王上。如韦昌辉、石达开虽同起草泽,比於裨将。大营既溃,南京无围师。秀清自以为功莫与京,阴谋自立,胁秀全过其宅,令其下呼万岁。秀全不能堪,因召韦昌辉密图之。昌辉自江西败归,秀清责其无功,不许入城;再请,始许之。先诣秀全,秀全诡责之,趣赴伪东王府请命,而阴授之计,昌辉戒备以往。既见秀清,语以人呼万岁事,昌辉佯喜拜贺,秀清留宴。酒半,昌辉出不意,拔佩刀刺之,洞胸而死。乃令於众曰:‘东王谋反,吾阴受天王命,诛之。’因出伪诏,糜其尸咽群贼,令闭城搜伪东王党歼焉。东党恟惧,日与北党相斗杀,东党多死亡逃匿。秀全妻赖氏曰:‘除恶不尽,必留后祸。’因说秀全诡罪昌辉酷杀,予杖,慰谢东党,召之来观,可聚歼焉。秀全用其策,而突以甲围杀观者。东党殆尽,前后死者近三万。”
    简单地说:1856年9月2日,北王韦昌辉奉天王诏,杀东王杨秀清,这就是“天京事变”。史学家认为,这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那时有一首民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翼王石达开10余日后到天京,进城会晤北王韦昌辉,责备滥杀之事,两人不欢而散,连夜匆忙缒城逃出城外。北王未能捉拿翼王,尽杀其家属及王府部属。翼王从安庆起兵讨伐北王,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及陈承瑢不久亦被处死,以翼王石达开主政,天京事变告一段落。天王洪秀全开始重用其兄弟以牵制石达开,1857年5月,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带领大军出走,更令太平天国雪上加霜。
    洪秀全只得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度过难关。后来天王撤销了杨秀清的图谋篡位罪名,将杨秀清的忌日定为“东王升天节”。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人心开始涣散,军事形势逆转,清军陆续在各战场得胜,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大为缩小,即使后来太平军攻下江浙一带,形势上一直处于下风。后期的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虽然掌握了实权,然而当时的政府架构已经混乱,已经无法挽回太平天国灭亡的命运。

TOP

(5)天王之死。
    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湘军攻陷安庆后,湘军统帅、两江总督曾国籓坐镇安庆,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实行“欲拔根本,先剪枝叶”的作战方针,调动湘、淮军7万余人,兵分10路,对以天京为中心的太平军占领区实施向心攻击。即先行肃清沿江一带太平军,巩固后方,然后再围攻天京。同治元年(1862年)1月,清廷命曾国籓为协办大学士,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务。曾国籓令湘军继续沿江东进;令浙江巡抚左宗棠率湘、赣、浙军2万余人全力攻浙;部署江苏巡抚李鸿章率淮军6500人会同英、法侵略军阻挡太平军进攻上海,并伺机西攻苏州、常州,置天京于战略包围之中。3月下旬,湘军水陆师2万余人从安庆沿江东进,5月底直抵天京城郊,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率陆师驻扎在天京城南雨花台一带,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师进抵护城河口。
    从6月到11月,虽经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护王陈坤书等率军,在天京外围前赴后继,左突右攻,都不能改变天京被围的局势。
    11月下旬,湘军相继进占天京(今南京)东南的上坊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西南的江东桥,以及东坝、秣陵、湖熟、淳化等要地。天京城只有太平、神策两门尚可与外联系。
    同治二年(1863年)冬,太平军各个战场的军事形势迅速恶化。12月20日,李秀成自丹阳前线返回天京,鉴于天京内无粮草,外绝援兵,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遭到拒绝,从而丧失了另作良图的最后机会。李秀成无奈,只好部署死守天京。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湘军驻扎太平门、神策门外,合围天京。2月28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3月2日,兵锋至太平、神策门外。14日,湘军以云梯登城未果。4月起,在朝阳、神策、金川门外挖掘地道10余处。太平军赶筑月城,准备城墙被轰塌后组织抵抗。5月底,湘军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个据点龙脖子(今太平门外),太平军称之为地保城。湘军筑砲台在城上,日发巨砲轰击,居高临下,全城形势皆在掌中。从而能够居高临下,监视城内动静,压制守军炮火,掩护挖掘地道。
    3月开始,天京城内粮食日缺,洪秀全诏令军民食用“甜露”(一种野草制的代食品)充饥,洪秀全带头吃草团。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同治帝一方面命曾国荃迅速攻下南京;一方面命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捻军于鄂皖边界。
    李鸿章所部淮军在“常胜军”(即洋枪队)支持下,自上海西进,连陷苏州﹑无锡,推进至常州城下。左宗棠部也进围杭州。至1864年5月,苏南各城被攻陷,浙江全省也基本被左宗棠部湘军占领,天京完全被包围。
    据有关记载,洪秀全定都天京以后,他的私生活极其奢靡,究竟有多少个王后娘娘、美女嫔妃?这里有一个不完全的统计:金田起义后不久15人;一年后至永安,据突围时被俘的天德王洪大泉口供:“洪秀全耽于女色,有36个女人”;后来有所减少,到1864年天京沦陷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后的口供中说:“我现年16岁,老天王是我父亲。我有88个母后,我是第二个母后赖氏所生,我9岁时就给我4个妻子。”这里天王的88个后妃已超过了历代封建帝王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后妃的人数了。据《江南春梦笔记》的记载: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名位共208人;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等7个名位共960人,两者共计1169人。以上都属嫔妃,天王府不设太监,所以另外还有许多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辖女司20人计算,合计为1200人。各项人数加起来,总计有2300多名嫔妃和侍女在天王府伺候洪秀全。比起当朝爱好声色犬马的咸丰帝的18嫔妃来,真是小巫见大巫,洪秀全堪称绝对的都督,而且比咸丰帝都督一百倍。
    洪秀全还为他的后妃规定了许多奇怪的清规戒律,都必须严格遵行。如禁止女子抬头看他,“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点罪万千。”“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一个大胆看眼上,怠慢尔王怠慢天。”
    当时天京城内,从侯以下所有军政官员到平民百姓,全部家人离散,分居在男营、女馆,一部分被选征到各王府,主要是到天王府服役,久久分离,又无期限,十分悲惨。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进取苏浙的时候,洪秀全又从李秀成选送到天京的3000美女中挑出180人收入天王府。就在这一年,还不到50岁的天王洪秀全,终于颁发了最后一道‘朕命幼主写诏书’的诏旨,把权力交给他那个年方13岁、却已经学会荒淫的儿子洪天贵福,自己当起了太上皇来。
    洪秀全从40岁进南京到51岁,在美女如云的天王府中度过了11年,从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指挥杀敌,也不过问朝政。11年中仅仅颁发过25篇诏书,而且从咸丰四年(1854年)到咸丰八年(1858年)是空白,5年中竟然未发一诏。
    同治三年(1864年)6月3日(天历4月21日,阴历4月9日),洪秀全自尽,时年51岁。据《清史稿》:“是月洪秀全以金陵危急,服毒死。群酋用上帝教殓法,绣缎裹尸,无棺椁,瘗宫内,秘不发丧。”
    曾国籓刊刻的《李秀成自述》:“天王(洪秀全)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一说,洪秀全4月27日病逝。
    洪秀全死后,天京人心愈加不安。李秀成等旋扶幼天王15岁的洪天贵福继位。一切军政事务统归李秀成执掌。
    洪天贵福(1849—1864年),天王洪秀全长子。初名天贵,后加“福”字。即位后,其刻印称洪福,旁列“真王”二字,清方误为“瑱”,其称洪福瑱。然细观印文,实“真主”二小字,非真王也。洪天贵福从小诵习“拜上帝会”经籍。咸丰十年(1860年)起,以幼主名义发布诏旨。1864年6月6日(太平天“囯”甲子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同治三年五月三日)继位登极称“幼天王”(即幼主),年15岁。
    同治三年(1864年)6月16日,国荃饬诸军发太平门地雷,塌城垣20余丈,前敌总兵李臣典、硃洪章等九人先登,诸将分门合力,攻克江宁省城,获伪玉玺2方、金印1方。是夜,太平军自焚天王府,李秀成携洪秀全幼子(洪天贵福)从城垣倒口遁去,并以己马与之乘以行。
    那座周围10余里,内外分两重,外叫“太阳城”,内叫“金龙殿”,由天王亲自监工建造的“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为“空余荒蒿野鸽飞”的废墟。
    曾国荃令闭门封闭城墙缺口,搜杀3日,毙太平军10余万,仅王以下大小头目约3000余。最后,在城西北隅清凉山藏伏太平军数千人出与湘军死战,全部被歼。天王府妇女多自缢,及溺城河而死。
    曾国荃派马队追至淳化镇(今南京江宁区),生擒列王李万才。其自城破后逸出者,洪秀全之兄巨王、幼西王、幼南王、定王、崇王、璋王全部被马队杀死。22日,萧孚泗在方山附近搜获李秀成及洪仁发、洪仁达于江宁天印山。又搜掘洪秀全尸体于宫中,戮而焚之。曾国籓亲讯李秀成等,8月7日被骈诛于市。
    天京失陷后,幼天王由李秀成等护送从太平门龙脖子豁口逃出天京城,后由洪仁玕等送至安徽广德,继被黄文金等迎入浙江湖州等地。9月,清军抓获洪天贵福,后被押送到南昌,凌迟处死,时年15岁。有供词(即《洪福瑱自述》)。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军余部转战大江南北,一直奋战到1868年彻底灭亡。
    跨过太平天国废墟,大家的思绪还停留在“天京保卫战”的惨烈之中,那被湘军地雷炸断数丈的“龙脖子”城墙(今南京太平门段)上。导游说,虽然已经过去了140多年,但直到今天。每当他经过“龙脖子”路段,似乎还能嗅到当年浓烈的火药味。
    (6)天朝败因。
    洪秀全初倡上帝会,亦名三点会。会中的口号就是“反清复明”。而明朝君主朱元璋年号“洪武”,“洪”字三点水,洪秀全,也有一个“洪”字,因此社团“兄弟”,均以三点水“兄弟”相称。为此,洪秀全从1851年1月11日发动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震惊中外。但是他只做到了“反清”,尚未实现“复明”就失败了。
    有人认为,太平天国在本质上存在缺陷,在进步的表象下面存在理性的倒退。政治上,太平天国由神权与王权结合,朝中不但阶级森严,为王为官者的为所欲为,其“劣度”远远超过了儒家思想约束下的满清朝廷。文化上,太平天国对固有传统文化完全推翻,对传统知识分子十分仇视。最终导致失败。
    民间总结太平天国的失败有六大原因:一是国名不吉利。虽然有点牵强附会,但是确实有悖于当时的迷信风俗。也不知道洪秀全是怎么想的,给自己的国家起了一个太平天国的名字,这个名字既不好听,写起来也很别扭,太平天囯的“囯”字里面居然没有一点,写成“囗中王”,这很象是先天不足,而“口”中的“王”,迟早是要被吃掉的。最后,有一点的大清“国”和曾国籓,“镇”住了缺一点的太平天“囯”。二是一夫多妻制。这一点很多人也不同意,但这又是实事。在太平天国将领中,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同时又对下级军官和百姓实行“男营”、“女馆”制,即男女分开居住,即便是夫妻也如此。致使一些人嫔妃太多累死;更多的旷夫怨妇愁死。你想想洪天王一人就占了2000多个女人,他自己忙不过来,又不让别人帮忙,那么多女人闲着不生孩子,哪里来的后代,后继无人,太平军后期兵源严重短缺。三是定都天京后,领导层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尤其突出。特别是洪秀全,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封建帝王。四是极尽腐败之能事。在《天京游记》中有一段对洪秀全用膳时的描述:忽然间声音杂起,鼓声、钹声、锣声与炮声交作,原来是天王进膳的时间,直至膳毕,这些声音才停止。此时:“圣门半开,好些软弱可怜的女子或进或出,各提盘碗筷子及其它用品,以侍候御膳用。各种物品大都是金制的。”天王有王冠,以纯金制成,重八斤;又有金制项链一串,亦重八斤。他的绣金龙袍亦有金钮。他由内宫升大殿临朝,亦乘金车,名为圣龙车,用美女手牵而走。五是大肆反孔。历史上曾经有过5次大反孔:第一次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第二次是法家反孔;第三次大规模反孔是太平天国;第四次反孔是五四运动;第五次反孔是毛泽东。最过分的应属太平天国,已经2500多岁的孔老夫子,对此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感慨。早年洪秀全砸了本村孔子的牌位,开始出门传教,加入并改造了“上帝会”,并很快成为领袖。从1851年太平军起事开始,所到之处,一切传统寺庙的偶像“扫地荡尽”,特别是遍布全国的孔庙首当其冲。太平军不仅砸孔庙和孔子牌位,毁烧儒教书籍,还编出不少“上帝骂孔子”的戏剧,到处演出。有研究者认为,太平天国否定和摧毁传统文化,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大原因之一。六是滥封王职。1861年前,洪秀全仅封王10人左右,到1862年10月,他封王就达30多人。次年4月,更增加到90多人。1864年天京失守前,封王竟达2700百多人。太平天国从起义到失败,在短短十几年中,3次大规模突击提拔干部近3000人。由于封官许愿太多,提拔干部过滥,“十羊九牧”,导致政治腐败,军心涣散。干部多意味着行政成本必然加大,百姓税赋必然加重,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更严重的是官多是非多,内讧自耗多,贪赃枉法多,更加剧了社会矛盾。所以有人说,当时太平天国领导层的腐败程度,远远超过了满清政府。正是这样,太平天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导游说,如今我们的干部也很多。据有关资料:解放初期,官民比为1:600,现在已达1:28。比西汉时高出了306倍,比清末高出了35倍,即使是同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的1∶67和10年前的1∶40相比,吃皇粮者所占总人口的比重攀升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不过,这个问题与主题无关,不再赘述。
    有人说,但凡农民运动,不管在哪个朝代,只要不成功都是一场灾难,不信你翻开历史细细地看看,这就是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者,历史向前进;败者,历史倒退若干年。道理很简单,败者不具备成功的因素,所以他的破坏性是百分之百的;成者,虽也有破坏性,但是大部分在成功之后的建设,一般都能超越前者,特例除外。导游说对于这些粗俗的一管之见,无需认真。
    (7)后人评价。
    对洪秀全的评价,有两个极端。六、七十年代,凡农民起义就是进步,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基本完全肯定。现在,有的人则将他完全否定。
    ——曾国籓认为太平天国最大的罪过在于“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哲学家冯友兰:时人称许太平天国,贬骂曾国籓,可是从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来说,洪秀全要学习并搬到中国的,是以小农平均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中世纪神权政治。中国当时需要的是西方的现代化,所以他的理想若真实现,中国就要倒退。
    ——孙中山:洪秀全是反清第一人。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毛泽东:洪秀全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是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五列传二百六十二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改元易服,建号定都,立国逾十馀年,用兵至十馀省,南北交争,隐然敌国。当时竭天下之力,始克平之,而元气遂已伤矣。中国危亡,实兆於此。成则王,败则寇,故不必以一时之是非论定焉。唯初起必讬言上帝,设会传教,假“天父”之号,应“红羊”之谶,名不正则言不顺,世多疑之;而攻城略地,杀戮太过,又严种族之见,人心不属。此其所以败欤?”
    (8)洪秀全年表。
    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官禄。
    道光八年(1828年),第一次去广州应考秀才,没有考取。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谋起义。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3月,至广州,从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圣经》,了解基督教仪式。
    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拜上帝会于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囯,改元“太平天囯元年”。3月,洪秀全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12月,在永安封东、南、西、北、翼王,建立太平天囯基本制度,称为“永安建制”。
    咸丰三年(1853年)1月,太平军攻陷武汉,湖北巡抚常大淳死。太平军增至50万。曾国籓办湖南团练,即为湘军。2月,攻陷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自杀。3月,攻陷南京,江宁将军祥厚、两江总督陆建瀛战死。南京易名天京,定为首都。清军建江南、江北大营。
    咸丰六年(1856年)9月,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内讧,诸王互杀,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先后被杀。
    同治二年(1863年)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
    同治三年(1864年)6月,天王洪秀全自杀。其子洪天贵福继位,称幼天王。7月19日,天京被清军攻陷。11月,幼天王洪天贵福在南昌被处死。
    (二)天朝诸王
    洪秀全从拜上帝教义出发,认为只有天父上主皇上帝才是帝,人间之主称王足矣,故金田起义时自称天王(万岁)。其他诸王除有不同的王爵号外,还有九千岁、八千岁、七千岁、六千岁、五千岁以及千岁之别。洪秀全自1851年12月17日,在永安发布封王诏令,到天京陷落(1864年)前,13年共封王达2700多人,平均每年封王200多人。据说,起初封王时,天王还赐给金牌,后来王封得多了,就改赐银牌、铜牌、木牌,再后来刻木牌都嫌麻烦,只得赐书为凭,这就是所谓的“金王”、“银王”、“铜王”、“木王”、“纸王”。封王泛滥时,连几个字也懒得写了,只是口头传一句话了事,这种王被称为“口头王”。太平天囯王爵自天王以下分为五等。东西南北四王、翼王、干王等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英王、忠王、侍王等执掌兵权,是二等王;康王、堵王、听王等善战的,是三等王;恤王等为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据查,目前有名有姓有爵号的约240余人。本篇只介绍10个王。
    1、东王杨秀清(1821—1856年)广西桂平人,原名嗣龙,祖籍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在其曾祖父之前,迁居到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平隘新村(今东王冲),世代以种山、烧炭为业。父母早亡,年少而孤。后来他接受了冯云山传播的革命思想,逐渐成为太平军有谋略、有胆识的最高军事统帅,是太平天国前期主要领导者。
    1851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后任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12月,在永安(今广西蒙山)封东王,称九千岁,掌握军政大权,节制其他各王。初封“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后加封“劝慰师圣神风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所刻东王印称“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圣神上帝之风雷劝慰师圣师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东王杨秀清”。
    咸丰三年(1853年),占领南京后,提出就地建都的主张,使太平天国政权正式建立。其后,策划组织了北伐、西征等重要战役,成为太平天国起义前期的实际指挥者。
    杨秀清自恃功高,专擅跋扈,开始与天王洪秀全争权夺利,并经常以天父的名义,否定洪秀全的主张。1856年春,太平军击溃屯兵天京城下三年之久的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在胜利的形势下,杨秀清忘乎所以,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气愤不过,于是密诏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带兵回京图之。韦昌辉带三千多人从江西入天京,9月2日凌晨攻入东王府,刺杀杨秀清,时年35岁。杨秀清大批亲信、部属也在交战中被杀或被诱杀。这一事件引发巨大内讧,使太平天国大伤元气,开始走向下坡。
    2、西王萧朝贵(1820—1852年)广西桂平人,原籍武宣,壮族。太平天国初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早年生活贫困,在家“种山烧炭”。在平隘山,萧朝贵结识了早在这里落籍的杨秀清。相似的家世,共同的劳动,他俩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据说,杨秀清还把妹妹杨宣娇介绍给萧朝贵,结为夫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拜上帝会的创始人冯云山从广东来到广西紫荆山区,一面开馆教书,一面传教,广结青年,发展会众。经杨秀清介绍,萧朝贵结识了冯云山。冯云山见他俩嫉恶愤世,志向不凡,就吸收他们入会。萧朝贵积极参加冯云山布置的联络乡亲、扩大会众的任务,奔走于黔江两岸,成为武宣、象州一带山乡有点名气的人物。1847年8月,洪秀全从家乡广东花县再度入桂,在紫荆山与至交冯云山相会。
    金田起义后,萧朝贵被封“右弼又正军师西王”。所刻西王印称“传救世主天兄基督太子圣旨圣神上帝之雨电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西王萧朝贵”,称八千岁。
    萧朝贵的妻子以往被认为是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有历史学者认为不确,并无洪宣娇此人,应为杨宣娇。萧朝贵作战勇敢,多次立功,在1852年9月攻长沙时,他亲临指挥,被清军炮火击中,重伤不治,时年32岁。
    3、南王冯云山(1815—1852年)广东花县禾落地村人,距官禄布五里,是洪秀全的表亲和同学,关系极为密切,是太平天国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他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群书,因屡试不第,在村塾中执教。1843年7月,洪秀全劝人拜上帝,除去书塾的孔丘牌位,宣传不拜偶像,不行恶事,冯云山是最早信从者之一。次年4月,与洪秀全等同往广州、顺德、南海、番禺、增城、从化、清远、英德、阳山和连山诸县,开展拜上帝会的宣传活动。又入八排山区,转赴广西贵县赐谷村,边教书、边宣传、吸收邻近各村100多人入会。9月,去桂平,决心进入紫荆山区,密图大业。先到古林社村。1845年,至高坑冲做短工。次年,往大冲任塾师。课余,深入贫苦农民中,宣传拜上帝会宗旨,组织群众。1847年8月,洪秀全前来相会时,会员已达3000人左右。10月,同洪秀全迁至高坑冲,设立总机关,制定十款天条和各种仪式,派人4出发展会员,并往象州捣毁甘王庙,影响很大。是年冬,被石人村土豪王作新伙同地方保正捕去,经会员卢六聚众夺回。次年1月,再次为王作新纠集团练逮捕,以践踏社稷神明、阴图谋叛的罪名,投入桂平县狱。他侃侃申辩,又得会众筹款营救,10月,被当作无业游民押送原籍。途中,说服差役同上紫荆山。始悉洪秀全已回粤设法营救,遂跟踪返家乡,与洪秀全秘密筹划武装起义。1849年7月,与洪秀全重回紫荆山区,建立领导核心,并与杨秀清、萧朝贵等结成异姓兄弟,共尊上帝为天父,耶稣为长兄,洪秀全为次兄,他为上帝第三子。1850年6月团营发布后,与洪秀全转至平南花洲山人村布置起义。12月,被敌围困,得蒙得恩等迎往桂平金田村。继在蔡江村之战中,同洪秀全率中路军猛冲敌阵获胜。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他顾全大局,居后军主将。奉命赴大湟江口联络天地会首领罗大纲所部参加起义。2月,在江东面牛排岭附近,与洪秀全挥军击败敌人。4月,武宣三里圩之战,他参与督战,大败清兵。后进军象州,折回桂平。9月中,突围至官村,配合萧朝贵所部痛击追敌。
    1851年12月,在永安封王时冯云山被封“前导副军师南王”,称七千岁。所创制的天历被批准颁行,取代清朝纪年,并协助洪秀全订立《太平军目》、《太平官制》和《太平礼制》。1852年4月,从永安突围,他和萧朝贵等率主力部队在平冲、旱冲、崩冲一带杀清总兵4员,歼敌4、5千人,乘胜北攻桂林。5月,经兴安进至全州城外,中炮受伤。6月,全军在蓑衣渡附近遭清知州江忠源部袭击,终因伤势恶化不治而亡,时年37岁。
    4、北王韦昌辉(1823—1856年)广西桂平人,原籍广州。原名韦志正或作韦正。一说壮族。太平天国初期极其杰出的军事统帅。地主出身。颇知文义。曾捐国子监生,在门前挂“登仕郎”匾,炫耀乡里,被本乡秀才唆使官府拘捕,以纳银获释,自此积愤。1848年,适冯云山被逮押解回籍,途中走归紫荆山,路过金田,劝他加入拜上帝会。后与洪秀全、冯云山等结为异姓兄弟,称天父第六子,献出家产,制造武器,准备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其村中誓师起义,他任右军主将,旋封后护右副军师。
    1851年12月,在永安封王时被封“后护又副军师北王”,称六千岁。1853年定都天京后,曾参与外交事务。他对洪秀全阿谀奉承,对杨秀清则“阳下之而阴欲夺其权”。曾同石达开密谋杀杨,拟取而代之。1856年6月击破江南大营后,奉命赴江西督师。8月,在瑞州得洪秀全密诏,即带部下3千余人返京。9月1日深夜,入城,迅速包围东王府。次日,杀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多人。洪秀全随即下诏惩其滥杀无辜,他却乘机诱杀杨秀清部属几千人。石达开回京对他滥杀表示不满,他又欲下毒手,石缒城逃出,竟屠其家属。进而带兵围攻天王府,企图加害洪秀全,被击退。洪秀全下诏讨伐,11月上旬,合朝同心将他诛死,时年33岁。他先后残杀将士及其家属2万多人,给太平天国造成严重损害,死后洪秀全削其封号。
    5、翼王石达开(1831—1863)广西贵县人,太平天国初期极其杰出的军事统帅。客家地主出身,因受土著地主排挤,参加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结成异姓兄弟,称天父第七子。1850年8月,率1千多人自贵县奇石圩赴金田团营。次年1月,金田起义,任左军主将。
    1851年12月,在永安封王时被封“左军主将翼王”,称五千岁。后参与攻克武昌,督军取九江、安庆,又占南京。1853年秋,奉命巡视安庆,出示安民,以当地人为乡官,按原有土地征收钱粮,立榷关抽税,开科取士,稳定社会秩序。12月回京。次年秋,因湘军反扑,督师西援,经安徽芜湖、安庆至江西湖口。1855年1月29日,计诱湘军轻捷快船舢板等120余号入鄱阳湖,断其出路,肢解湘军水师,当晚用小船围攻敌人留在长江的快蟹等大船,焚毁船只40多号,迫其退九江。2月11日深夜,自九江再出轻舟火烧敌船百余号,湘军船只溃散,曾国籓逃往南昌。太平军乘胜西指,三克武昌。9月,率部进援安徽庐州,10月,自安庆挥师西上援鄂,随后与敌激战于崇阳、通城一带。不久,转攻江西,连克新昌、瑞州、临江、袁州、吉安等地,1856年3月,占樟树镇,陷曾国籓于困境。随即统大军回援天京,过皖南,入江苏。6月中旬,占溧水,抵天京城外,与秦日纲等所部击破江南大营,后奉命往武昌督师。9月,得密诏急速返京,对韦昌辉滥杀杨秀清部属表示不满,韦欲加害,他连夜缒城逃出,家属遇难。他到安庆起兵讨韦,及至宁国府,得天王洪秀全遣人送来韦昌辉首级,并召他入京辅政,乃于11月下旬回京。被加封为电师通军主将义王,提理政务。因洪秀全对他心存疑忌,重用长次兄洪仁发及洪仁达,时加压制,1857年5月,从天京出走,途中张贴布告,鼓动军民“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未几,洪秀全削两兄王爵,送去镌刻义王金牌一道,表示尽弃前嫌,并附合朝文武求援表章,他仍置之不理,带走皖、赣精锐部队约20万人独立行动,分散了太平天国的军力。此后,自江西至浙江、福建,复回江西入湖南、广西。1859年10月攻取庆远后,又对太平天国官制礼文多作更改,引起将士的怀疑和反对,纷纷离他回京。次年9月,彭大顺、朱衣点等所率20万大军与之决裂,万里回朝。他重聚数万人,于1861年秋再出广西,在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流动,战事被动失利。1863年5月转至紫打地,为大渡河所阻。清兵勾结当地土千户王应元、土司岭承恩步步紧围。他进退无路,辎重尽失,妻儿7人投河自尽。遂致书四川总督骆秉章,希望清朝皇帝“宥我将士,请免杀戮,禁无欺凌,按官授职,量材擢用,愿为民者散为民,愿为军者聚为军”。敌人假作应允,他传令弃械。6月13日,带大将数人及5岁儿子石定忠到洗马姑清营,随即被解往成都,25日,在被审讯时骆秉章问道:“尔欲降乎?”石达开答道:“吾来乞死兼为士卒请命!”骆秉章恶狠狠地说道:“计起事以来,蹂躏数省,我方封疆大吏死于汝手者3人,今以一死完结,抑何所恨?”石达开答道:“世俗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今生汝杀我,安知来生我不杀汝?”说完哈哈大笑。遂与大将曾仕和、黄再忠3人同被杀,时年32岁。
    6、燕王秦日纲(1821—1856年)广西桂平人(一作贵县人),原名日昌,因避北王韦昌辉讳而改名日纲。太平天国初期著名军事统帅。出身贫寒,早年加入拜上帝会,与洪秀全等密谋起义。1851年12月,在永安州任天官正丞相,守水窦军营。1853年10月,升为顶天侯,后来又代石达开守安徽安庆。1854年5月,被封为燕王,奉命督师救庐州,并增援北伐。1855年败清湖广总督杨霈所部清兵,攻克武昌、汉口、汉阳。次年1月,东援镇江。破清军江北大营,再克扬州。后与石达开合兵击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今南京)之围。7月,因在丹阳受挫,革去王爵,降为顶天燕。1856年7月,东王杨秀清谋夺篡位、逼封万岁。秦日纲因久受杨秀清威迫,更因“牧马人事件”,受过杨秀清无理杖责,衔恨颇深。秦日纲乃奉天王密命,与北王韦昌辉连夜带兵入城诛杀杨秀清,后附从韦昌辉,大肆株连,妄杀乱戮,前后共计屠杀了2万多人,致使天京血流成河。石达开回天京后又与韦昌辉发生争执,连夜出走,秦日纲竟奉韦昌辉之命带兵追杀石达开至西梁山。在“杨韦事变”中,韦昌辉虽是主谋,但秦日纲滥杀无辜也难逃其咎。11月28日,继韦昌辉之后被洪秀全处死并革除封号,时年35岁。
    7、豫王胡以晃(1812—1856年)广西平南人,字杏云,兄弟3人,他行二,小名二妹子。太平天国初期优秀军事统帅,出身仕宦人家,武秀才。据记载,胡以晃的祖先是江西临江府人,属于仕宦富有者。迁移到平南官成山区之后,成了这一带的巨富。其父亲胡琛每年收租四千八百石,山场田地横跨平南、金秀、藤县,在官成罗文村建了几座富丽堂皇的大屋。胡以晃卖了自己的田产,把钱捐给急需经费举事的拜上帝会。金田团营时,洪秀全、冯云山秘藏在平南县花洲山人村其家布置起义,为在附近思旺圩布防的清兵所困,他协助带领会众拒守,并派人往桂平金田村告急。旋得援军击败敌人,遂拥洪秀全至金田举行起义。1851年12月,在永安任春官正丞相。1853年3月,抵南京。5月,奉命率部西征,克安徽和州。6月,过芜湖,占安庆。10月,取集贤关,继克桐城、舒城。次年1月,攻占庐州。因功封护国侯,寻改护天侯。6月,晋封豫王。不久,以六安失守,屡战受挫,革除王号,随石达开赴江西作战。1855年1、2月间,先后在湖口、九江大败湘军水师。10月,随石达开出师湖北,旋战于崇阳、通城一带,转入江西,攻克新昌、临江。次年1月,占领分宜、袁州、萍乡,三克武昌,战功赫赫。1856年,在江西临江(今清江)病故,(一说死于杨韦事变),时年44岁。
    8、忠王李秀成(1823—1864年)或作寿成,原名以文,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国后期优秀的军事统帅。他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1849年,26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1853年定都天京后,为杨秀清所赏识,举为右4军帅,后升后4监军,随石达开往安徽安庆安民。次年春,调守庐州,擢殿右24指挥。后升22检点、地官副丞相。天京事变后,移军镇守安徽桐城,升地官正承相、合天侯。次年春,打退围敌,北上六安、霍丘会合捻军。石达开离京出走后,封副掌率、合天义,与陈玉成同主军政。以奏请严法令、肃朝纲、明赏罚、轻赋恤民、择才而用,罢黜洪秀全长次兄、仍用石达开等,被革爵,经朝臣力谏复职。12月,奉命往镇江救出守军。1858年春,出京至皖调兵,旋升后军主将。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6日,16岁的幼主洪天贵福即位。7月19日,湘军挖地道用火药炸塌城墙,冲入城内。太平军一万多人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一部分战死,其余在混乱中突围。7月19日天京陷落后,李秀成护送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为掩护幼天王安全撤退,将座下战马让与幼天王,结果他自己因“马不能行”,以至与大队失散,在天京城外东南的方山被清兵擒获。他在敌人的囚笼中写了数万言《李秀成自述》的自供状,向曾国籓乞降。但是,他的动摇和变节并没有换取曾国籓饶他一死。8月7日被曾国籓在南京凌迟处死,时年41岁。关于李秀成究竟算是贪生怕死,还是算是叛徒,长期以来一直颇有争议,尤其是那洋洋万言的“自供状”或曰“李秀成自述”,就足以说明,他不是贪生怕死,就是叛徒。第一,有必要向敌人写供词吗?第二,有必要写反映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长篇“自述”吗?显然,毫无疑义,其出发点就有苟且偷生的念头。但是,话要说回来,谁说都没用,还是让历史去评判吧!
    9、英王陈玉成(1837—1862年)广西藤县人,原籍桂平,原名丕成。太平天国后期优秀的军事统帅。1848年至1849年间入拜上帝会。1851年,15岁的陈玉成随叔父陈承熔参加了金田起义。他在童子军中表现极为出色,苦练一身好枪法。不久便当上了童子军的首领。陈玉成骁勇富谋略,19岁当大敌,初为检点,善于用兵,湖北有30检点回马枪之号。1859年,天王洪秀全以陈玉成屡建奇功,将年仅22岁的陈玉成加封为英王。同时,还明确宣布“京外不决之事,问于英王。”
    当时,安庆是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是西线太平军的基地,也是天京的西大门。安庆的得失,对于天京的安危息息相关。1861年9月5日,湘军炸塌安庆北门城垣,突入城内,安庆失守,一万六千余名太平军将士全部牺牲。由于安庆失陷,陈玉成的家眷全部罹难,所部精锐损失惨重。不久,他又受到洪秀全“革黜”的处分,致使他的心情十分沉重,处境非常艰难。
    同治元年(1862年)5月,陈玉成接到寿州苗沛霖(苗沛霖原是安徽风台县的一个落第秀才,的来信,要他去寿州。不料这是一个骗局,陈玉成率领部队由庐州突围到寿州。当他一踏进寿州城门,就堕入苗沛霖设计的诱捕圈套,被伏兵包围擒缚。押至颍州钦差胜保军营,胜保亲自审讯,问道:“成天豫何不跪也?”陈玉成答道:“吾英王,非成天豫,奚跪为!尔本吾败将,何向吾作态?”胜保问道:“然则曷为我擒?”陈玉成答道:“吾自投网罗,岂尔之力?吾今日死,苗贼明日亡耳。本总裁3洗湖北,9下江南,尔见仗即跑。在白石山踏尔25营全军覆没,尔带10余匹马抱头而窜,我叫饶尔一条性命。我怎配跪你!好不自重物件!”胜保默然。予酒食,劝之降,陈玉成厉声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有笔录供词,即《英王陈玉成自述》。6月4日,死于在被执送北京途中,年仅25岁。
    10、干王洪仁玕(1822—1864年)广东花县人,字益谦,号吉甫,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国末期优秀的军事统帅。少学习经史,累试不第。1843年为乡村塾师,皈依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1844年后,应聘往清远任教数年,同时发展拜上帝会会员。1847年3月,随洪秀全往广州,在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处学习,寻回乡学医。次年,仍至清远教书。1851年金田起义后,应召赴广西浔州,未能赶上太平军,返粤。旋携冯云山长子等再往广西,又遇阻折回。1852年4月,转至香港,识瑞典巴色会教士韩山文,详述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事迹,韩山文后得以写成《太平天国起义记》。寻回广东东莞执教年余。1853年11月,又赴香港,在西洋教师处教书,并任伦敦布道会布道师达四年之久。1858年6月,离港北上,由广州经南雄,过梅岭,至江西饶州,转湖北黄梅。1860年4月辗转到达天京。5月,被洪秀全封为精忠军师、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执政之年,作《资政新篇》,提出一套统筹全局的革新方案。如禁朋党,设新闻官;主张发展交通运输业,修筑道路,制造火车轮船,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办企业,奖励技术发明;创立银行和发行纸币。文化思想、社会风俗方面,主张关闭寺庙道观,反对传统迷信,提倡崇信上帝教;设办医院、学堂,革除溺婴、吸食鸦片、妇女缠足等陋习,禁止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外交方面,提议与各国通商,允许外国人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但不准其干涉内政。经洪秀全审批,旨准刊刻颁布。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所以没有也不可能付诸实施。1862年6月,偕刘官芳等往援宁,屡战不胜,后退广德回京。1864年5月,在江苏高淳东坝遇阻,往广德。7月,天京陷落,他到溧水迎突围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至广德。8月,到湖州,仍为军师,同黄文金等拟进军江西、湖北,以图中原。后与幼天王等相继被俘,有供词(即《洪仁王干自述》)。11月23日,死于南昌,时年42岁。
    前期七王表:
    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
    西王萧朝贵称八千岁
    南王冯云山称七千岁
    北王韦昌辉称六千岁
    翼王石达开称五千岁
    燕王秦日纲天官丞相
    豫王胡以晃春官丞相
    罗大纲总制
    前期侯爵表:
    顶天侯秦日纲(1854年封燕王)
    靖胡侯林凤祥追封求王
    定胡侯李开芳追封请王
    平胡侯吉文元追封祝王
    剿胡侯朱锡琨后期事迹不详,可能在北伐中战死。
    灭胡侯黄益芸1853年军营火灾中丧生
    护国侯胡以晃1854年封豫王
    兴国侯陈承瑢后改佐天侯
    卫国侯黄玉昆后改卫天侯
    镇国侯卢贤拔杨秀清亲戚,后期事迹不详。
    补天侯李俊昌后改名俊良,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赞天侯蒙得恩1859年封赞王
    襄天侯林大基杨秀清甥婿
    相天侯黄期升
    匡天侯黄维江杨秀清姊夫
    助天侯刘绍廷东殿尚书,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翊天侯吉成子东殿尚书,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扶天侯傅学贤东殿尚书,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卫天侯曾锦谦
    后期重要的王:
    干王洪仁玕
    英王陈玉成
    忠王李秀成
    扶王陈得才
    启王梁成富
    遵王赖文光
    祜王蓝成春

TOP

有关太平天国的名人轶事,主要选辑以下几则:
    【咸丰皇帝】清文宗,名爱新觉罗•奕泞(1831—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清朝第九位皇帝,道光病死后继位。在位11年,病死,终年31岁。葬于河北定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咸丰帝奕泞,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1850年,20岁的咸丰即位。第二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事。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于1853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国。
    咸丰帝依靠曾国籓、左宗棠等人,在平息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英、法两国于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军,咸丰帝又妥协求和,被迫同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门,并割让了大片土地,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咸丰面对国库空虚,军伍废弛,吏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众起义此起彼落,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这样的一副烂摊子,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挑选秀女入宫。他尤其宠爱其中一个名叶赫那拉•玉兰的姑娘(就是日后的慈禧)。以后,他又几次从满、蒙两族的官宦人家挑选秀女,并破除祖宗规制,选汉族秀女入宫。其中最受宠爱的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人,时人称之为“四春娘娘”,居于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9月,英法联军由天津登陆,逼近北京,咸丰慌忙携带皇后和慈禧、四春娘娘等宫眷100多人,逃往热河避署山庄。不久,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纵火烧毁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事后,咸丰派恭亲王奕炘和侵略军谈判,以割地赔款的代价求得议和。但是他仍然不敢回京,迟迟不肯动身。咸丰十一年(1861年)7月,咸丰开始生病。而且病情日益严重。他宣召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等8位大臣进寝室接受顾命,下令立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因皇太子年幼,咸丰要他们尽心辅佐。第二天咸丰在内忧外患中病死在热河避暑山庄的行殿寝宫内。咸丰死后的庙号为文宗显皇帝,史称咸丰皇帝。
    【同治皇帝】清朝第十位皇帝,同治即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年),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
    同治帝6岁登极,同治十二年(1873年)18岁亲政,坐了13年龙椅。19岁病死,庙号穆宗。有人说他是幸运的,生为独子皇储,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荣。没有兄弟跟他竞争皇位,安安逸逸地过着锦衣玉食、钟鸣鼎盛的生活。但是他也是不幸的,至少5个不幸。第一不幸,6岁时他父亲咸丰帝就死了;第二不幸,童年就要上朝,上朝时不能乱动,国家的大事、大臣的奏章、官员的任命,听不懂也得坐着,没有童贞之乐;第三不幸,他跟母后慈禧关系不好,经常受到训斥。第四不幸,婚姻不如意,他想娶的人母后不喜欢,不想娶的,指配给你。第五不幸,刚刚亲政一年,就一命呜呼了。
    同治帝在位期间,依靠曾国籓、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平息了太平天国等一系列的农民运动。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同治帝亲政以后,来不及有所作为就死了。他的政事不堪一提,他的名字却因丑闻轶事而大噪人心。
    同治帝的去世,根据正史记载是死于天花。但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是,他因微服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的。同治死于梅毒的说法通过野史、小说、电影等通俗载体的渲染而家喻户晓,流传于世。皇帝有嫖娼之爱好,绝非同治一人。可是,好多皇帝嫖了一辈子,都还干干净净,无损威名。可这同治帝,却因嫖送命,因嫖坏名,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从《翁同龢日记》来看同治确实死于天花。
    【湘军首领】曾国籓(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家世农。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官居一品。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曾国籓兄妹9人,曾国籓为长子。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
    1852年,曾国籓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成为清帝国与太平天国作战的主力之一。同治十一年2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曾国籓在南京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年62岁。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清史稿》说病逝于同治十三年)。
    曾国籓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879年,也就是曾国籓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中正都高度评价过曾国籓。毛泽东说过“独服曾文正”。蒋中正在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籓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曾国籓在《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疆场竞斗之计》、《处世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诀》等方面的造诣也极深。
    【天王之妹】相传,洪宣娇是洪秀全同父异母之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有一本叫做《祖国妇女界伟人传》的书中称:“洪宣娇者,军中称萧王娘,天王姊,西王萧朝贵妻也。年不满30岁,艳绝一世,骁勇异常,从女兵数百名,善战,所向有功。萧王娘及女兵皆广西产,深奉秀全教,每战先拜天帝。淡妆出阵,挥双刀,锋凛凛落皓雪。乘绛马,鞍腰笼白氍毹,长身白皙,衣裙间青皓色。临风扬素腕,指挥女军,衫佩声杂沓,望之以为天人。女兵皆锦旗银盾。战酣,萧王娘解衣纵马,出入满清军。内服裹杏黄绸,刀术妙速,衣色隐幻,一军骇目。”
    专家们认为,种种有关洪宣娇的传说和野史都是假的。绝大多数有关洪宣娇的记述都是把另一有名的太平天国女将苏三娘的事迹以讹传讹所致。还有一说:洪宣娇“生性淫荡”、“善妒”。甚至说洪宣娇本来就是一个大众情人,先是由其兄天王做主嫁给了萧朝贵,不久萧朝贵便死于围攻长沙城的战斗中,洪宣娇成了寡妇,然后与东王杨秀清私通。进入天京后,杨秀清迷恋上新科女状元傅善祥,对洪宣娇越来越淡薄,洪宣娇气愤不过就委身于北王韦昌辉,鼓动天王和北王发动政变杀了杨秀清和傅善祥。当然,这些都是闲聊的话题,不能当真。
    【巾帼状元】中国历史上的才女虽然很多,自隋末唐初设立科举制度到清末1300多年间,大约有552位状元,但是从来没有女状元。到了太平天国,终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关于傅善祥的身世版本很多,但导游认为,以下一种传说稍微合理一些。
    傅善祥,字鸾史,1832年生于南京城里的一户书香人家,自幼聪慧过人,在父母的精心教育下,3岁时便能背诵很多诗词歌赋,年龄稍长,即能写诗。16岁时,已经很有名气,引得当地名门望族纷纷致聘求婚。
    1853年,傅善祥21岁时,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城内百姓按性别被编入男营、女馆,她被编入女馆锦绣营。是年春末,洪秀全颁布诏书,开甲取士,同时打破以往常规,破例增加“女科”,这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傅善祥摒弃世俗偏见,报名参加女科考试。
    经过层层选拔,她的文章最后被送到了洪秀全的案头。天王阅后,立即被这篇文章折服,尤其是文中的观点,更是让他欣喜不已:“三皇不足为皇,五帝不足为帝,惟我皇帝,乃真皇帝。”于是容颜大悦,提起朱笔将傅善祥点为女科状元。后在东王府中担任女簿书。傅善祥考中鼎甲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状元,也是唯一的女状元。
    上元(今南京)人吴承桢,以他太平天国时期在南京的亲见亲闻,写了一组《金陵纪事杂咏》,其中一首诗就提到,“棘围先设女科场,女状元称傅善祥。”作者在诗下还特地加了个小注说:“贼(指太平军)将女馆内识字女子考试,取傅善祥为第一,唤入伪府,令司批答。”后来在杨秀清的东王府中担任女簿书,“凡贼(太平军)文书,皆归批判,颇当贼意。”太平天国失败后,傅善祥下落不明。
    傅善祥究竟算不算女状元,其实是很无所谓的事,是又怎么样,不是又怎么样,反正第一历史无法重现,随便你怎么说。让更多的人去议论:南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女状元,那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事情要通过炒作,才能出名。
    【天国壁画】太平天国壁画,在南京水西门的堂子街,它不仅藏有整个太平天国时期最高水平的壁画艺术,也是江南最大的近代壁画集中保留地。
    据说明初修筑南京城墙时,为解决工匠洗澡的问题,靠着城墙修了一溜子澡堂,时称“堂子街”。因为澡堂是用白石和透水性较差的白色城砖砌成的,所以人们就又叫它为“玉石大街”。
    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主要分布在108号正厅两壁山墙上,分别为《鹤寿》、《防江望楼》、《山亭瀑布》、《柳荫骏马》、《双鹿灵芝》等完整图案,其面积也从2平方米到8平方米不等;此外,堂子街108号的第二进、第三进的二厅壁板上,还保存着10幅木板画,绘有鸳鸯荷花、太狮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无论是壁画还是木板画,均构图严谨、运笔娴熟、着色鲜艳、气势磅礴,既富有中国山水花鸟画的传统风格,又贴近生活、反映民间的艺术品位,是独特的太平天国时期的艺术珍品。
    太平天国前期,这里曾是东王杨秀清属官的一个衙署,后期是太平天国的王府。1956年,堂子街壁画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以来,有关部门已经4次采取手段对这批壁画进行维修保护,但由于资金匮乏、保护技术滞后,壁画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而壁画所在的外部环境,还在不断恶化。
    太平天国于1864年灭亡后,中国继续由清朝政府统治。又过了近半个世纪,到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接下来,导游领着我们匆匆走进了第十座城堡,也是最后一座城堡。

TOP

中华民国(1912年—大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在大陆成立停止使用中华民国,台湾继续使用),简称民国。
    民国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建都,3个月后即迁都北京。在经过了10余年的军阀统治以后,1927年至1949年期间,中华民国政府又再度建都于南京。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后分3路进攻南京。民国政府于12月5日撤离南京,分别迁往武汉和重庆。后来,梁鸿志的伪中华民国维持政府和汪精卫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均设立于南京。1945年8月14日,日军宣布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在南京黄埔路陆军总部大礼堂举行。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也就是说中华民国在南京定都时间,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7年—1937年;1946年—1949年)前后约23年,如果再扣除迁都重庆的8年多,实际约为15年。
    光绪二十年十月(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代表着中国进步自救觉醒的维新运动将被彻底扼杀。光绪发动变法维新,遭遇失败。9月28日上谕命荣禄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授裕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管理兵部事务,节制北洋各军,裕禄为帮办。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在北京菜市口被处死。史称“戊戌六君子”。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和随之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于是,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迅速地发展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20世纪初年,一批公开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团体在国内出现。湖南有黄兴组织的华兴会,江浙地区有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湖北有科学补习所,四川有公强会,安徽有岳王会,广东有群智社等。包括兴中会在内的这些小团体,在组织形式上大都受传统秘密结社的影响,彼此缺少联系。他们发动的反清起义或斗争相继失败,其领导人纷纷逃往国外。
    革命的挫折并没有使各团体的领导人沮丧,相反却给了他们反思、改组和大联合的机会。由孙中山和黄兴的联合倡导,流亡到日本的革命党人,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会员包括十余省的革命党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黄兴负责执行部。仿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建立起来的同盟会,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纲领把各团体参差不齐的政治水平提到新的高度。这个纲领就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由此进一步阐发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同盟会还宣布在未来的民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个共和国的蓝图,对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压迫的中国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同盟会成立后,发行《民报》等多种书刊报纸,揭露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祸国殃民的罪行,抨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扬的君主立宪主张,鼓动人民加入革命行列。经过与康、梁论战,反清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同盟会在南方一些省区不断组织会党和新军起义。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是同盟会推进革命运动的基本战略。从1906年萍浏醴起义至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共发动十余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给清王朝一次次打击,显示出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7日,清军统制徐绍桢响应武昌起义,率部围攻雨花台,失败。11月23日,徐绍桢等指挥江浙联军进攻南京。12月2日,南京光复。12月29日,宣布独立的17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创立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由于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传播,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选择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五色旗为国旗。代表会议还选举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后又推举林森为议长。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至此,中华民国正式取代大清帝国。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全国宣誓效忠共和。孙中山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拒绝到南京就职。孙中山等人被迫让步,允许袁氏在北京宣誓就职,并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莅临参议院宣布解除临时总统职。中国进入了北洋政府时期。北洋政府即1912至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后,以北京兵变为由,迁都北京。由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府和国会议场,均在北京西长安街。这标志着中华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此后16年,一直到1928年间,称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在当时被世界各国承认为中国的合法政府,曾代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国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国歌为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的《卿云歌》,其中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北洋政府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在全国实行军伐统治。北洋政府按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奉系军阀统治时期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1912年4月,孙中山被参议院解除了临时总统的职务,南京临时政府因此结束,北洋系军政集团领袖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南北对峙局面宣告结束,袁世凯用武力统一全国,北洋集团由此独占了全国政权。1913年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但是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收买凶手,于3月20日晚在上海沪宁车站暗杀宋教仁。接着,袁通过种种手段,于10月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随即解散国会及省议会,重新组织了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院等机构。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总统独揽一切大权。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被袁世凯破坏。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集军政大权于一身。1915年5月,袁世凯承认了二十一条的大部分条款。同年12月,袁世凯公然称帝,改称中华帝国,以洪宪为年号。袁世凯称帝后遭到全国人民一致反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坚持反袁,组织中华革命党与中华革命军发动起义。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首义,护国战争爆发,得到全国响应。在全国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当了83天皇帝),恢复中华民国。6月6日袁世凯病死。
    其实,袁世凯也真是的,都当上“一把手”了——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干吗还要去恢复什么“帝制”,皇帝不也是“一把手”吗?权力难道比总统大一些,生活比总统优越一些,不会吧!争来争去不也就为了那83天么,更本没有不要,皇帝是那么好当的吗?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且不去说他,仅仅南京历史上的皇帝,就有不少是被杀死的,病死应该算是福气的了。不过当皇帝不需要竞选、不存在换届,可以娶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生百儿八十个儿子,还有世袭的优惠条件,世世代代都能当上皇帝。相比较而言,还是皇帝的诱惑力更大一些。
    第二个阶段,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年)。皖系军阀的代表人物是段祺瑞,势力范围在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等地,主要由日本扶持。皖系军阀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实权,但他不能缓和北洋派与其他派别以及北洋派内部的矛盾。皖系政府对外以参战为名,签定了中日军事协定,出卖主权,投靠日本,借款编练参战军;对内奉行武力政策,排除异己。段祺瑞破坏民主行经,遭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对。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掌握政府实权,极力主张对德国宣战。1917年,坚决反对参战的黎元洪解除了段的总理职务。驻扎徐州的张勋乘机率兵进入北京,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在天津进行幕后策划的段祺瑞,立即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赶走张勋,重掌北洋政府大权,迎冯国璋代理大总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宣战。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州,发起护法运动,但无军队,只能依靠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等人。此时,直、奉两系的扩展十分迅速。直系首先在与南方军政府作战问题上与皖系发生矛盾,并在前线自行停战,迎合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心理。1919年巴黎和会时,皖系政府卖国表现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而陷于完全孤立的境地。1920年7月直皖战争的爆发,导致皖系军阀统治结束。
    段祺瑞为首的皖系1920年失败以后,时隔4年,59岁的段祺瑞终于也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命运对他也不算薄了,毕竟他曾经留学德国又是炮兵科的,应该有所成就。1926年,他亲手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10年后默默地死于上海。
    第三个阶段,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年)。直系军阀的代表人物是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势力范围在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主要由美国、英国扶持。直皖战争爆发,直系与奉系结盟,皖系失败。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成了北京政府的新主人。直系上台后,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实行武力统一政策。这一政策遭到一切非直系势力的反对。1922年4月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果直系击败奉系,独占了中央政权。获胜之后的直系脱下“爱国”、“进步”的伪装,镇压工人运动,造成“二七”惨案。他们先以“恢复法统”为名,恢复国会,逼徐世昌下台,于1923年10月通过贿选,让曹锟当上大总统。奉系败退出关后,宣布“闭关自治”,实力大增。皖系不甘寂寞。南方的孙中山准备北伐。由此形成孙、皖、奉“反直三角同盟”。1924年9月,以江浙战争为前奏,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举进攻,直军作战不利。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直系腹背受敌,吴佩孚失败南下,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告终。
    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这四位直系军阀的代表人物,都不简单,但是只有冯国璋和曹锟获得了成功,前者当了一年多的代理大总统;后者通过贿选也当了一年多的民国大总统。
    第四个阶段,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年)。奉系军阀的代表人物是张作霖、张学良,势力范围在奉天、黑龙江、吉林等地,主要由日本扶持。直系垮台后,奉系控制了北京政权,以皖系首领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实际在背后操纵。1926年4月段祺瑞下台,其后奉、直两系“联合”起来,暂时建立在中国中、北部的统治,并组成直系和奉系军阀势力所控制的北京政府,由内阁“摄政”。民国十五年(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率师北伐(讨伐北洋政府),北阀军先打吴佩孚,再攻孙传芳,最后打奉系,不到一年时间就控制了全国半壁江山。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企图联合各派军阀抵抗北阀军,后于1928年6月退出京津一带,向东北收缩。1928年8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北洋政府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同意加入国民政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张作霖、张学良这对父子,在中国历史上相当出名,父亲张作霖人称大帅,曾经掌控东北辽吉黑三省,甚至宣布东北三省“独立”、“自治”,当过一年差几天的海陆军大元帅。1928年6月4日清晨,张作霖乘车由北京回奉天经过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儿子张学良人称少帅,“西安事变”以后,长期被蒋介石软禁。2001年10月15日14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自1912年至1928年,短短16年间,中华民国(包括北洋政府)就换了十几位总统(代理大总统、摄行大总统职、临时执政、大元帅等)。
    临时政府:
    1、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首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兼领鄂督。
    2、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号容庵。出生于河南项城县张营一个官宦大家族。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10日,第二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北洋政府:
    3、袁世凯,民国2年(1913年10月10日—1916年6月6日),首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
    4、黎元洪(1864—1928年)字宋卿,湖北黄陂县夏店(今属大悟县)人,寄籍江夏县(今武昌县),原籍安徽巢县。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中华民国大总统,副总统为冯国璋。
    5、冯国璋(1859—1919年)字华甫,河间人,北洋军阀首领。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代理大总统。
    6、徐世昌(1855—1939年),清末举人、进士,北洋政府官僚,北洋政府总统。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涛斋,(号水竹邨人)。河南出生,直隶(今河北)天津人。祖籍浙江鄞县。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中华民国大总统。
    7、周自齐(1871—1923年),山东单县人,1896年赴美留学。1911年2月至1912年1月出任清华学堂监督。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8、黎元洪,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复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9、高凌霨(1868—1939年),字泽畲,晚年别号苍桧,天津人,光绪甲午(1894年)科举人。其先世原籍山东,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天津,世居西头。为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人物,曾任国务总理。直系军阀曹锟的同乡、嫡系。1923年6月14日—1923年10月10日,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10、曹锟(1862—1938年),直系军阀首领。字仲珊。河北天津人。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毅军哨官。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随军去朝鲜,参加了甲午战争。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贿选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宪法》。
    11、黄郛(1880—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绍麟,字膺白。1904年春,入浙江武备学堂,不久被选派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次年加入同盟会。1924年11月4日—1924年11月24日,代理内阁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12、段祺瑞(1865—1936年)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中国皖系军阀首领。1885年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1889年毕业后赴德国学习军事。回国后,曾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13、胡惟德(1863—1933年)一作维德,字馨吾。浙江吴兴人,清光绪举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驻俄公使。光绪三十四年署外务部右丞,旋任驻日公使。宣统二年(1910年)任海牙国际法院中国委员、外务部侍郎。次年署理外务部大臣兼税务大臣帮办。民国成立后,历任驻法、西、葡、日公使。1926年段祺瑞执政时,曾任外交总长。1926年4月20日—1926年5月13日,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14、颜惠庆(1877—1950年)字骏人,上海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同文馆,后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留学。回国后曾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商务印书馆编辑,清朝驻美使馆参赞。1909年任外交部股长。1910年兼清华大学总办。1912年任北洋政府外交次长。1913年出任驻德国公使,后调任丹麦、瑞典等国公使。1919年任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顾问。1926年5月13日--1926年6月22日,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15、杜锡珪(1874—1933年),字慎臣、慎丞,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毕业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驾驶班。派赴英国见习海军。回国后,历任快艇驾驶、三副、二副、大副;鱼雷艇哨官;兵船管带;海军警卫队管带、舰长等职。民国6年,任第二舰队司令,民国15年12月,任海军总长,兼代国务总理,不久即辞去。1926年6月22日—1926年10月1日,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16、顾维钧(1888—1985年),生于上海嘉定,字少川,貌美善言,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中华民国高级外交官员。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4岁时获法学博士。1915年,年仅27岁的顾维钧出任驻华盛顿公使,这在当时是最年轻的使节。1926年10月1日—1927年6月18日,代理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等。1985年11月14日在美国纽约逝世,年98岁。
    17、张作霖(1875—1928年)奉系军阀首领。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早年当土匪,1902年被官府收编。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安国军)海陆军大元帅。

TOP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简称“平”),并立南京为首都(简称“京”)。国民政府用“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国旗(其后东北易帜),并订于国府的《训政时期约法》中。“约法”相当于宪法。卿云歌亦停用,改以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训典礼所撰训辞“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为国歌,并沿用至今(台湾)。
    1912年8月11日,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五个政团集会于北京安庆会馆,就合并为国民党一事达成协议。13日发表宣言说:“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主体,吾人于使人不忘其义,故颜其名曰国民党。”
    25日下午1时,国民党成立大会在湖广会馆举行,由24日刚刚抵京的孙中山主持。大会通过《国民党政见宣言》及政纲。宣言主张“一国政党之兴也,只宜两党对峙,不宜小党分立”。政纲共为五项:(1)促成政治统一。(2)发展地方自治。(3)实行种族同化。(4)注重民生政策。(5)维持国际和平。政纲删去同盟会的“平均地权”和“男女平权”等纲领,把“力谋国际平等”改为“维持国际和平”。大会推举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9人为理事,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等30人为参议。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第三国际的帮助下诞生的。1920年前后,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在上海、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和法国、日本相继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50多名成员选派12名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
    中共一大代表共13人: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参加大会的还有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另有出席会议的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和马林。大会建立了3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在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刘仁静是最年轻的,当年他只有19岁,是北京大学外语系的学生,他与另外一名北大学生,来自江西的24岁的张国焘,代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中共“一大”。当时张国焘、邓中夏、刘仁静在党内被誉为“北大三杰”。1987年8月5日,刘仁静因车祸去世,享年85岁,他也是当年“一大”13名代表中最后一个离世的。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1926年北伐开始时,国共两党仍处于合作状态,直至1927年4月。当时在南京的蒋介石跟在武汉的汪精卫出现分裂(称宁汉分裂):蒋介石在4月12日起在上海等地进行“清党”(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搜捕并处决共产党员。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进行清共,宁汉合流。自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共产党于8月1日发动南昌暴动(即南昌起义),成立属于自己的武装部队。
    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4月14日,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蒋介石、胡汉民、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邓泽如、陈果夫等在南京举行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并致电武汉:15日开四中全会。由于武汉方面执监委员未到,改为谈话会。谈话会通过取消武汉国民党中央党部,成立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建都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取消武汉国民政府;取消跨党分子党籍等决议。
    16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委员会与军事委员会联席会议。推选谭延恺为政治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17日,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加派萧佛成、蔡元培、李石曾、邓泽如、何应钦、白崇禧、陈可钰、陈铭枢、贺耀组9人为政治会议委员;复推选胡汉民为中央政治会议主席。
    18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成立典礼。蔡元培代表国民党中央党部授印,胡汉民代表国民政府请在武汉的原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及原代理主席谭延恺来南京行使职权。成立典礼上举行了阅兵式。当日,发表《告国民革命军全体将士文》,要求“武装同志亦各以至诚为党国努力,受吴(稚晖)、蒋(介石)两同志之指导”。接着发表《国民政府宣言》,声称:“在此国民革命急速进展与民众热烈盼望国民革命完成之时期中,政府谨遵总理遗志,接受多数同志之主张,依据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于4月18日在南京开始办公,改北京为北平。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1月3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同年12月1日还都南京。在1932年的3月,国民政府将洛阳定为行都,长安定为陪都,更名西京。但这次迁都并未使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蒋介石依然坐镇南京,控制着军政大权。1932年3月6日,行政院长汪精卫在洛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推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从而形成了蒋主军、汪主政的合作局面。1937年11月,日军逼近南京;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陪都重庆。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5月5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由陪都重庆还都南京。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定都前后13年7个月。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在这里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之后,日本侵略军又占领淞沪、南京及中国大片领土。国民政府被迫自南京迁往重庆,称陪都,展开14年抗日战争的后8年全面抗战。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自卢沟桥事变发生以来,平津沦陷,战事蔓延,国民政府鉴于暴日无止境之侵略,爰决定抗战自卫,全国民众同仇敌忾,全体将士忠勇奋发,被侵各省,均有剧烈之奋斗,极壮烈之牺牲。选者暴日更肆贪黩分兵西进,逼我首都。察其用意,无非欲挟其暴力,要我为城下之盟。为国家生命计,为民族人格计,皆已无屈服之余地,凡有血气,无不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本必死之决心,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特此宣告,惟共勉之。1946年5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发布还都令,宣布5月5日“凯旋南京”。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中美英正式对日德意宣战,中国战区正式成为二战盟军反法西斯战争战场。盟军委托蒋中正任中国战区(含越南、泰国、高棉,高棉为今柬埔寨、老挝)统帅,派史迪威中将任蒋介石的参谋长。英国封锁之滇缅路亦开放向中国后方运送补给。同时,国军也派出精锐部队远征南方,留下了转战缅因、血战昆仑关等事迹。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毛泽东主持这次大会,他在开幕词中指出,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和两种命运的斗争,党的任务是要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在大会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关于形势和思想政治问题的报告、关于讨论政治报告的结论和关于选举问题的讲话。大会通过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和新的党章。大会系统地总结党24年来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深刻地论述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出党的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9日,苏联军队进入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这就大大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缩短了中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胜利的进程。?
    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帝国于9月2日与盟国签订投降文书,接受《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宣言》规定、归还占领之外国领土。遂即满洲国瓦解,汪精卫政府覆亡,台澎诸岛后由中华民国进行接收。
    日本宣布投降后,在中国的受降仪式分别于9月9日和10月10日,在南京和北平举行。
    1945年9月9日,南京黄埔路上中央军校的大门上嵌着“胜利和平”4个金色大字。军校南大门牌楼匾额上“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几个字尤为醒目。日本以战败国的身份向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投降。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以驻华日军最高指挥官陆军大将冈村宁次为首的日本军官被迫坐到了当时南京黄埔路中央军校大礼堂内的长案前,与中国政府正式签订投降书。中方参加受降仪式的有:当时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一级上将何应钦、海军上将陈绍宽、空军上校张廷孟,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陆军中将萧毅肃。
    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国共谈判也转到南京举行。蒋介石借口共产党拒绝从苏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调集20万军队,于6月大举围攻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1947年7月,中共军队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广大国民党统治区。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名义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中正,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徐蚌会战等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实力快速缩减,节节败退。到了1949年元旦,内外交困的蒋中正宣布下野。此后,代总统李宗仁试图求和,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但遭到中共与蒋中正拒绝。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防线,4月23日深夜,胜利渡过长江,4月24日晨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红旗插在了门楼上,建立了人民政权。毛泽东为此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至此,中华民国在大陆最后一届政府垮台,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布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国民党军队的残余纷纷退向两广、西南、西北及台湾等地。蒋介石从幕后走到前台,在广州成立国民党非常委员会,直接掌握军政大权,后又退到四川,企图负隅顽抗。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党,人民解放军分路展开追歼战,席卷两广、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区。在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形势下,绥远、新疆、湖南、云南等省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通电起义。蒋介石带领余部逃往台湾省,仍沿用“中华民国”。
    国民党历任主席(1919—1949年):
    第1任孙中山(1919年10月—1925年3月);
    第2任蒋介石(1926年5月—1927年3月);
    第3任张静江(代理)(1926年5月—1926年7月);
    第4任胡汉民(1935年12月—1936年5月);
    第5任蒋介石(1938年4月—1975年4月)。
    中华民国历任国家元首、大元帅、总裁主席(1911—1949年):
    1、军政府都督黎元洪,中华民国中华开国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1911年10月)至中华民国中华开国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1911年12月)在任;
    2、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一月(1912年1月)至中华民国元年四月(1912年4月)在任;
    3、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中华民国元年三月(1912年3月)至中华民国二年十月(1913年10月)在任;
    4、大总统袁世凯,中华民国二年十月(1913年10月)至中华民国四年十二月(1915年12月)、中华民国五年三月(1916年3月)至中华民国五年六月(1916年6月)在任;
    5、大总统黎元洪,中华民国五年六月(1916年6月)至中华民国六年八月(1917年8月)在任;
    6、大总统冯国璋,中华民国六年八月(1917年8月)至中华民国七年十月(1918年10月)在任;
    7、军政府大元帅孙文,中华民国六年九月(1917年9月)至中华民国七年八月(1918年8月)在任;
    8、护法军政府总裁主席岑春煊,中华民国七年八月(1918年8月)至中华民国八年八月(1919年8月)在任;
    9、大总统徐世昌,中华民国七年十月(1918年10月)至中华民国十一年六月(1922年6月)在任;
    10、非常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十年五月(1921年5月)至中华民国十二年二月(1923年2月)在任;
    11、大总统黎元洪,中华民国十一年六月(1922年6月)至中华民国十二年六月(1923年6月)在任;
    12、大元帅府陆海军大元帅孙文,中华民国十二年二月(1923年2月)至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1924年11月)在任;
    13、摄行大总统高凌蔚,中华民国十二年六月(1923年6月)至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1923年10月)在任;
    14、大总统曹锟,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1923年10月)至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1924年11月)在任;
    15、大元帅府代理陆海军大元帅胡汉民,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1924年11月)至中华民国十四年七月(1925年7月)在任;
    16、摄行大总统黄郛,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1924年11月)在任;
    17、临时执政段祺瑞,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1924年11月)至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1926年5月)在任;
    18、国民政府主席汪兆铭(汪精卫),中华民国十四年七月(1925年7月)至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1926年3月)在任;
    19、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闿,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1926年3月)至中华民国十六年四月(1927年4月)在任;
    20、摄行临时执政颜惠庆,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1926年5月)至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1926年6月)在任;
    21、摄行临时执政杜锡硅,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1926年6月)至中华民国十五年十月(1926年10月)在任;
    22、摄行临时执政顾维钧,中华民国十五年十月(1926年10月)至中华民国十六年六月(1927年6月)在任;
    23、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中华民国十六年四月(1927年4月)至中华民国十七年二月(1928年2月)在任;
    24、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中华民国十六年六月(1927年6月)至中华民国十七年六月(1928年6月)在任;
    25、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中华民国十七年二月(1928年2月)至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1928年10月)在任;
    26、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1928年10月)至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二月(1930年12月)在任;
    27、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中华民国十九年九月(1930年9月)在任;
    28、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中华民国二十年一月(1931年1月)至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九月(1943年9月)在任;
    29、国民政府主席汪兆铭(汪精卫),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三月(1940年3月)至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1944年11月)“在任”;
    30、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九月(1943年9月)至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1947年12月)在任;
    31、国民政府主席陈公博,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1944年11月)至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1945年8月)“在任”;
    32、总统蒋中正,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一月(1948年1月)至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1948年12月)在任;
    33、代总统李宗仁,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一月(1949年1月)至“中华民国四十三年”一月(1954年1月)在任。
    这个朝代也够复杂的,从1911年10月到1949年1月,连头带尾算起来在大陆的时间不过38年,而政府首脑就有33名之多,党的主席也有5位。真是:皇帝轮流坐,今天到我家。中华民国政府首脑的更替之频繁,一点都不亚于南朝宋、齐、梁、陈帝王们的立废”,但是形式却大相径庭,不再是仅仅依靠用刀来杀杀砍砍,而主要是通过选举来任免、升降,显然这个时期的民主化、人性化有了长足的进展,比起封建王朝来,进步了不知多少倍。

TOP

(一)民国国父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乃自取“文以载道”之义),谱名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幼名帝象,据说是孙中山出生后其祖母请算卦先生算命,算卦先生说孙中山是“天子命”,于是孙家人为其取名“帝象”。孙中山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中华民国建国元勋。
    (1)投身革命。
    孙中山,清同治五年(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现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孙达成(1813—1888年),勤劳敦厚,曾在澳门做过鞋匠,后租种村上两亩半田,并兼作更夫,才勉强维持生活。32岁才与家乡杨胜辉的女儿结婚,婚后先后生下了孙眉、孙妙茜、孙中山、孙秋绮兄妹4人。母亲杨氏(1828—1910年),勤俭善良、艰苦持家。
    宋庆龄回忆孙中山时写道,因为孙中山家里贫穷,孙中山“到15岁才有鞋子穿”。在孙中山5岁时,他的哥哥孙眉去檀香山当佣工,后来在檀香山发达起来了。
    孙中山10岁入村塾读书,光绪五年(1879年),12岁的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美国夏威夷)读书。他的长兄孙眉(1854—1915年)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后在当地英国圣公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光绪七年(1881年),孙中山以全级英文文法第二名成绩毕业,进入中学继续学业。光绪九年(1883年),孙中山被兄长送回家乡。在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遭到拒绝后,于11月从上海赴檀香山募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1895年2月21日,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兴中会选出杨衢云为会办,孙中山为秘书。3月16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杨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重阳节(10月26日)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失败作收。
    1895年12月7日,清政府以重金悬赏通缉孙中山等17人,其中孙中山名列榜首。两广总督谭钟麟派人到香港要求引渡孙中山等人,香港当局判令孙中山、杨衢云和陈少白3人出境5年。此后,清政府还向亚洲、美洲、欧洲各国的清使馆发出电文通缉孙中山。孙中山已于11月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
    1896年9月30日,孙中山乘白星轮船公司“麦竭斯”号到达利物浦。10月1日,始抵伦敦,投宿于斯屈朗之赫青旅馆。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后在英国友人的帮助和营救下脱险。
    据有关史料,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10月10日上午,孙中山路过设于伦敦的清使馆门前,遇到专学造炮的留学生宋芝田,向他询问是否有广东人在使馆,宋回答“有”。孙中山请他引见,于是进入了使馆内,见到了广东“老乡”的四等翻译官邓廷铿,孙中山在海外“遇同乡分外惬意”。
    邓廷铿是广东人,孙中山在广州行医时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但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所以两人在使馆见到时格外亲热。不幸的是,孙中山一个不小心的动作还是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告别之前,孙中山拿出金表看时间,邓也抓住孙中山的胳膊观赏金表,一眼看到了上面露出了“sun”的英文刻字,他立即恍然大悟,站在自己对面的竟然就是清廷重金悬赏的对象,但他不动声色,稳住了孙中山。
    孙中山心满意足地告辞后,使馆内已是如临大敌,一片忙乱。邓立刻把自己的大发现告诉了驻英公使龚照瑗的侄子龚心湛,继而龚照瑗大使与马格里等几位参赞商量的结果是,第二天采取行动。
    清使馆早已得知孙文的动向,却不曾料想他会自动送上门来。10月11日上午,按约定时间,孙中山又兴冲冲地进了使馆。他并不知道,这时使馆已作好捉拿他的准备。吃过午饭,邓廷铿请孙登楼,参观使馆的会客厅、签押室和卧室等,假装无意间碰到了参赞马格里。邓廷铿邀请孙中山参观自己的房间,邓、马二人一起引着孙中山继续上楼。马格里先进了预备好的空房间,作开门待客状,而邓廷铿则守在门外。待孙中山一进房门,外面立即加了锁。马格里开口说,你并不姓陈,你的金表内刻的“孙文”二字,你一定是孙文,“现奉钦差之谕将你扣留”。马格里告诉孙中山,他必须待在这个房间,“不作犯人看待,只不许出门,如要看书均可取来”。这时,马格里出来,邓廷铿又进去问:你是孙文,号逸仙,再号帝象,字载之否?“孙低头不答,唯云:‘可准我回客栈然后再来或与人同去否?’邓答:皆不能准。”
    孙中山被关押第二天,使馆也明白,在英国擅自抓捕会造成自身处境的艰难。他们接国内发电:“慎密办理,不可为英所知。”驻英公使龚照瑗已致电总理衙门,汇报计划专雇船运这一“要犯”回广东,需要7000镑,具体实施的人是参赞马格里,他以要运一个“疯子”回国为掩护,开始和轮船公司商量。
    这时,国内清政府总理衙门已回复龚照瑗,让他立即用商船把孙中山押运回国,“七千镑不足惜”,又叮嘱,在上船时应给孙中山加镣铐,“管解亦须加慎”。
    已陷入绝境的孙中山开始苦苦思索逃离虎口之策。后来在英国仆人柯尔和康德黎与孟生的大力营救下脱险。
    孙中山被清使馆关押几天后,才被外人和康德黎所知道。康德黎很快将事情的始末写成信函,上交给英国外交部和警方各部门,孙中山如何与自己相识,来英、被诱、营救原委完全清楚。这时警方也向格来轮船公司调查,确认了清使馆用7000镑雇用了一艘2000吨的轮船,准备将孙中山解运回国,才相信事情属实,于是乔福斯探长正式接管此案。
    收到信函的英国外交部也不敢马虎,特别派人到首相兼外相沙士伯雷处请示,首相在下午6点半做出了肯定答复。于是警方派出6名侦探在使馆外监视,他们人手一张孙中山的西装照片,分3班24小时监视清使馆。一切就绪,晚上10点,泰晤士河上已经被警方布置好,对所有开往中国的船只进行监视。英国政府的强硬措施和效率,成了孙中山最终被解救的最强有力的支持。
    这时,清使馆内的官员已意识到,英方已知道所有情况,但他们还是不甘心就这样放掉一个朝廷“要犯”。他们雇用斯赖特侦探社加紧调查康德黎,马格里继续和轮船公司商讨计划。
    10月22日,《地球报》派记者来见康德黎,首先以“革命家在伦敦被诱捕”为题目,披露了孙中山的遭遇。当天晚报将访问刊出号外,引起了英国上下极大关注。《地球报》刊发新闻后,孙中山的命运成了全英国关心的话题。伦敦各报记者纷纷出动,前往康德黎家、孙中山的住处、马格里家要求采访,还有记者直接到清使馆门口,要求采访孙中山本人,给清使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躲避在火车站米兰特大旅店的马格里被记者找了出来,在追问下被迫承认“这个人确实在使馆内”。连伦敦马路上的报馆广告牌也全部用引人注目的大字体发布这个中国革命者的消息,令全城轰动,不断有群众去围堵清使馆,并伴有“释放革命家”的口号。孙中山在馆内接到柯尔带来的消息,英国政府采取了行动,加上舆论干涉的威力让自己性命无虞,这才感到了安慰和放松。
    这一天,康德黎到高等法院申请人权保护令,但法官因为这个法令不能用于外国使馆拒绝了请求,但是法院将请求转给了首相,希望采取外交途径解决。外交部次长山德森以首相名义向龚照瑗发出措辞强硬的照会,要求立即释放孙中山。
    10月23日下午1点半,马格里到英国外交部交涉释放孙中山的事宜,要求英国政府保证禁止孙中山到香港从事颠覆活动。外交部次长山德森同意将放人的最后期限延至4点。
    下午4点30分,两个看守人员打开了幽禁孙中山房间的门,对孙中山说:马格里在楼下等你。同时让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孙中山整理好衣服就随看守走下楼去。
    当看到等候在门外的康德黎时,孙中山一下子心头一舒。除了康德黎外,还有英国外交部派的人和乔福斯探长等,这时马格里当着众人的面把从孙中山身上搜走的东西一一归还,并摆出姿态说:“我现在把他交给你们,主要是为了本使馆的特别主权和外交权利不受损。”随即转过身来对孙中山说:“你现在自由了!”
    清驻英大使龚照瑗电报总理衙门:“孙犯已在馆扣留13日,有党犯在馆旁巡逻,馆中人出入,亦必尾随,日夜无间,竟无法送出。外间亦有风声,船行亦不敢送,只得将购定之船退去。与外部商允,如孙犯回香港,则必由港督严查,并请具文以饬港督照办。因将孙释放,仍派人密跟。”
    这一天,清使馆成了人们注视的焦点。孙中山等刚出门,人们就包围过来,特别是记者纷纷拥上来,要求发表谈话。乔福斯探长见此情景,特意安排孙中山乘四轮马车由使馆后门离开,直奔苏格兰场警署。有记者竟然攀爬马车,要求采访。
    5点,孙中山与康德黎一路前往苏格兰场(英国伦敦警务处总部),被一批记者乘车尾随,赶上后,为了满足记者们的急切愿望,孙中山在某酒店接受了采访,一记者在文章中,还补充说“孙逸仙的英语讲得非常好,尽管带有明显的外国腔”。
    晚上7点左右,孙中山终于和康德黎回到了康的住处。此后的两个礼拜,孙中山和康德黎一直忙于应对络绎不绝的记者,“几于唇敝舌焦。”舆论的强大支持让孙中山终生对西方的新闻体制充满热情。获释的第二天,孙中山就致函伦敦各报的主笔,对英国政府的和报界的帮助和同情表达谢意。他在信中写道:
    最近几天中所发生的实际行动,使我对英国宽大的公德心和英国人民崇尚的正义,确信无疑。我对立宪政府和文明国民的认识和感受,更加坚定。这一切促使我更积极地投身于,我那可爱而受压迫的祖国的进步、教育和文明事业。
    除了英国的报刊,美国、澳大利亚、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多家报纸和上海的《万国公报》、《时务报》都转载刊发了有关的报道和评论。“孙逸仙”成为与封建暴政作坚决斗争的英雄,一下子便成为社会舆论和公众注目的对象。
    清政府仍然在策划引渡孙中山,但是孙中山却静下心来,申请了大英博物馆半年的读者证,为了让更多世人了解真相,他开始撰写《伦敦蒙难记》。康德黎继续资助孙中山,给他50英镑,于第一年夏天在英国布里斯特尔出版社出版,它使“孙逸仙”名扬四海,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孙中山一直也没有忘记柯尔这位救命恩人,经康德黎介绍,孙中山在伦敦多次演说,将捐来的几百英镑送给柯尔。他在欧洲居住了两年,一面博览群书,一面考察政治风俗,和在朝在野的各方面。
    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7月1日,孙中山乘“努美丁”号轮船离开英国,经一个多月的漂泊,抵达日本横滨。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光绪三十年(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此后在国内组织发动多次起义均告失败。
    (2)终获成功。
    经历了10多次失败之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终于获得成功,各省反应热烈。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在南京被17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原两江总督署(今南京原总统府)的大堂暖阁内,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46岁的孙中山身穿大礼服,在21响礼炮之后,举起左手庄严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誓毕。代表团授予他大总统印,孙中山接过大印,加盖在一份公开发布的《临时大总统救治宣言》书上,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提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任务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大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规定的内政方针是“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对外方针是“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及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废上元、江宁二县。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实力有限,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借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无论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北洋军抗衡。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世凯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最后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由袁世凯接任,袁世凯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溥仪)退位。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的条件,下旨逊位,中华民国终完全取代过去的帝国体制,为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画上了句点。
    1912年2月13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孙中山自1912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来,致力于继续推进革命。然而,阻力重重。一是帝国主义国家压迫临时政府对袁世凯妥协,他们拒绝承认临时政府,宣称“袁世凯拥有列强信任”。二是袁世凯诱胁兼施,在清廷和临时政府之间居中渔利,隐居于操纵整个局势的地位。三是临时政府内部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与袁世凯相呼应,从内部破坏革命。四是革命党人内部存在种种问题,或以为革命已经成功,斗志松弛,主要妥协;或争权夺利,造成组织涣散;或对帝国主义列强乃至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坚持进行革命的孙中山等人反而处于少数地位,他们当时又尚未认识到必须唤起民众,因而软弱无力。结果,南京临时政府以清帝退位,实行共和为条件,同意推袁世凯为总统。1月22日,孙中山提出辞职五项条件,经各省代表会议通过。2月4日,孙中山对《字林西报》记者发表讲话:俟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辞临时总统职。12日,清帝下诏退位。13日,袁世凯通电全国,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坚持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坚持以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并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辞职条件,是为了约束袁世凯,为了保卫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3月6日,经参议院议决: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受职、宣誓、拟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名单,电达参议院批准,然后接管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卸职,临时政府迁都北京。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蔡元培代表孙中山致辞祝贺。而在这一天,孙中山与胡汉民、孙科等前往紫金山狩猎,提及希望自己百年后葬于紫金山之意。
    袁世凯就职后,3月11日,孙中山公布了采行法国式责任内阁制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任命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并负责组阁。完成一切法律程序后,袁、唐新政府正式确立,南北一统。信守诺言的孙中山于1912年3月31日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一职。4月1日,交还大总统印。从就职到辞职,孙中山只做了45天的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逊位以后,袁世凯派他去修筑铁路,免得这位革命领袖继续革命或重新造反。孙中山则也愿专任修路之责,希望把全国铁路延长至20万里(一说10万英里)。因此,袁世凯在背后说孙中山是“孙大炮”。但袁氏老谋深算,他不愿公开质疑孙中山此计划的可行性,反而为了笼络孙中山,顺水推舟,让孙中山监修全国铁路,让他完成20万里的伟大计划。他特授孙中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他还把自己当年为慈禧太后回銮时所特制的豪华专车,拨给孙中山用,以便巡视全国铁路现状,同时命令各地地方官,对巡视路政的孙中山盛大招待。黄兴同时也受任为汉粤川铁路督办以助孙中山一臂之力。在袁世凯的怂恿下,孙中山率领大批失业党人,乘了豪华专车,到全国视察去了。等到后来孙、袁交恶,当局要清查铁道公司的账目,却发现铁道一寸未建,而视察公款已花了百十万两。
    1912年7月22日,孙中山被上海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推举为会长后说:凡立国铁道愈多,其国必强而富。如美国现有铁道20余万(英)里,合诸中华里数,则有70万里,乃成全球最富之国。
    9月,孙中山专程去八达岭张家口考察詹天佑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并正式邀请詹天佑当他的技术助手。
    关于10万英里铁路、100万英里公路的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一生的目标,但在一无资金二无人才的现实条件下,他1公里铁路也未修成过。据有关历史学家来查阅大陆资料时发现,1998年3月中国铁道部在确定今后5年加快铁路建设的总目标时说,“2000年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8万公里;到2002年,突破7万公里”。这就是说,90多年后,全国铁路的总长还没能达到10万公里,目标尚在“突破7万公里”,而孙中山要在民国初年建20万里铁路,显然是不可能的。

TOP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当选理事长。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孙中山遂筹划起兵伐袁,旋即失败。孙中山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他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
    据史料,1915年12月11日,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7日,北京及各省投票推戴一律告竣,上报参政院,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
    12月11日上午9时,举行解决国体总开票。各省国民代表共1993人,赞成君主立宪票正好1993张,没有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各省的推戴书上一致写着:“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当场杨度和孙毓筠提议说:“本院前由各省委托为总代表,尤应以总代表名义恭上推戴书。”秘书长拿出准备好的推戴书当众朗读,要求袁世凯“俯顺舆情,登大宝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经纶六合”。参政全体起立,一致通过。11点半,在欢呼声中散会。
    当天中午,袁世凯接到推戴书,立即发回,并申令“另行推戴”。他首先表示:“查约法内载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惟推戴一举,无任惶骇。本大总统从政垂三十年,……上无裨于国计,下无济于生民,追怀故君,已多惭疚,今若骤跻大位,于心何安?此于道德不能无惭者也。制治保邦,首重大信。民国初建,本大总统曾向参议院宣誓,愿竭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此于信誉无可自解者也……望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等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
    下午5点,参政院再次开会,孙毓筠等提议说,此事既属全国一致,元首亦未便过拂舆情,理应由本院以总代表名义呈递第二次推戴书。众赞成。
    秘书厅仅用15分钟就拟成2600余字长文,参政院继续开会,众人对推戴书均无异议,乃于当晚进呈给袁世凯。在这个推戴书里,称颂袁世凯有经武、匡国、开化、靖难、定乱、交邻等六大“功烈”。文中说:“前此之宣誓,有发扬共和之愿言,此特民国元首循例之词,仅属当时就职仪文之一。当日之誓词根于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于民国之国体。国体实定于国民之意向,元首当视乎民意为从违。民意共和,则誓词随国体而有效;民意君宪,则誓词亦随国体力变迁。今日者,国民厌弃共和,趋向君宪,则是民意已改,国体已变,民国元首之地位已不复保存,民国元首之誓词当然消灭。凡此皆国民之所自为,固于皇帝渺不相涉者也。”固请袁世凯称帝。
    12日一早,袁世凯申令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予之爱国,讵在人后?但亿兆推戴,责任重大,应如何厚利民生,应如何振兴国势,应如何刷新政治,跻进文明,种种措置,岂于薄德鲜能所克负荷!前次掬诚陈述,本非故为谦让,实因惴惕文萦,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子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为了“救国救民”,只好当皇帝了。
    1915年12月13日,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宣布废除共和政体,接受百官朝贺,大加封赏,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自任皇帝。31日,袁世凯下令翌年(1916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于1月1日即皇帝位。由于云南、贵州等省发动护国战争,纷纷讨袁,迫使袁世凯不得不于2月23日公开宣布延缓登极。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废除帝制,废除“洪宪”年号,重归共和,仍称大总统。前后总共历时83天。同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
    历代帝王之制,即位后,先立皇后及太子,以为继承有名。清代皇室确立皇位继承人,是由皇帝书写出继承者名号,密封起来,藏于正大光明殿匾额之后。此法被称为防弊之至的密法。袁世凯很是欣赏这一办法,故于登基建号后,在定皇位继承人制度时,反复考虑如何既承袭清室此法之长处,又要与之有所区别,有所“进步”。经过反复思考,袁世凯声言,他要写下三位皇位继承者的姓名,缄封于一处,以待其时启视。于是,袁世凯与梁财神梁士诒、徐相国徐世昌密议于宫廷深处凡3天3夜。接着召皇侄袁乃宽,让其命工匠精铸铜质镀金之方匮,高二尺五寸、长三尺五寸,厚五寸,外有扃钥,四周可以启闭,中附以纯金质之秘椟,代价约值10万金。匮制成后,袁世凯又命袁乃宽督工造石室于中海之九曲亭后。室以天池白石为廊,上下不施栋宇,四周咸以石灰浆等胶固,一面置铁门,下管键。石室造好后,袁世凯乃于宫中斋戒祀神及祖宗,亲书名字三轴,如诰敕状,置金匮中,亲加扃锁,然后送置石室,即闭铁门键,外仍施灰浆胶固。虽近侍僚属,绝不知所书者为何人,甚至家族嗣子亦未由一窥秘奥。袁世凯死后,石室被打开,总统继承人为黎元洪、徐世昌、段棋瑞三人。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以国务总理的名义总揽了北洋政府大权。
    1917年孙中山回国,并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1918年被迫去职。1919年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回到广州,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退居上海。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深深的痛苦和彷徨之中。这时,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事件,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也把孙中山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引导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上来。
    民国十一年(1922年),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与孙中山意见不合,其部下围攻总统府。史称“蒙难永丰舰”。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部队4000余人突然包围总统府,并向孙中山所住的粤秀楼开炮。
    15日,粤军总指挥叶举接到陈炯明密令,于白云山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熊略为攻城指挥官,洪兆麟为先头部队,开始围攻总统府。同日清晨,陈策紧急召集各拥孙舰长会议。研究应变措施,确定陈策在江防舰队宝壁舰上指挥,各舰严加警戒。
    随后,陈策疾赴总统府粤秀楼,报以局势危急。恭请孙中山莅临舰队,以便在陈军叛变时下令讨伐。孙中山仍未能下定决断。陈策速返舰队,命令各军舰升火起锚,进入战备状态,以随时应变。当日下午5时,孙中山仍不虞有变,曾对警卫团长陈可钰等说:“我与竞存(陈炯明字)近几日仍有电报往返商量两广军备,目前可能是他部下的一些骄兵悍将借名索恼,以难当局,饷清发了谅可各自回防。竞存曾谓愿以生命人格为保证,我信他不敢做犯上作乱之事,且我定明日返韶关,难道今晚还会有事吗?”
    15日晚后半夜,叛军首先占领石井兵工厂,随后包围了总统府,孙中山生命危在旦夕。陈策在东堤襟江楼闻讯,急从二楼跃下,火速奔返舰队,指挥宝壁舰驶近长堤天宇码头附近,准备接应孙中山。时总统府参军林树微秘书林直勉知情险恶,力劝孙中山撤离险区。在他俩扶持下,孙中山、宋庆龄先后化妆离开粤秀楼,途中曾遭叛军两度盘查,在舰长冯肇宪的护卫下,终于平安到达长堤天宇码头,乘坐小艇登上了早已升火起锚等候的宝壁舰。17日,孙中山转登永丰舰,并发表讨陈电文。从6月16日到8月9日,孙中山在舰上饮食起居,发出指令,之后退居上海。
    当孙中山蒙难“永丰”舰、处境艰险之时,蒋介石登舰靖难,化险为夷。蒋介石曾在陈炯明的手下工作,先后担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官、粤军第二军参谋长等职。由于两人共事多年,故蒋介石对陈炯明的性格。品德早有认识。陈炯明纵容部下讽刺、诽谤蒋介石,而陈炯明本人对蒋介石也是“挥之使去,招之使来”,这些使蒋介石越来越不能容忍。他认为陈炯明这个人“外宽内忌,难与共事”,双方积怨较深。
    早在1921年3月5日,蒋介石曾写信给孙中山,“先生之于竞存,只可望其宗旨相同,不超范围。若望其见危受命,尊党攘敌,则非其人,请先生善诱之而已。”
    1922年3月21日,粤军参谋长邓仲元被陈炯明派刺客暗杀后,蒋介石就认为陈炯明肯定会反叛。在桂林孙中山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就坚决主张先讨伐陈炯明,巩固广东根据地,再图北伐。但孙中山当时仍希望陈炯明能够悔过自新,更不忍自己苦心建立起来的军队未用在打倒军阀上而自相杀戮,试图继续争取粤军跟随他参加北伐。孙中山从桂林转移大本营回广东启程之前,曾派蒋介石先行到广州见陈炯明。蒋介石到广州之后,陈炯明避而不见,并借故到老家惠州去了。
    4月22日晚,蒋介石在三水谒见孙中山,面陈机宜,极力主张进攻石龙、惠州,消灭陈炯明的粤军,以排除北伐后顾之忧。但是孙中山并没有采纳蒋介石的意见。蒋介石为此闷闷不乐,决定离职返回故乡。4月23日,他同孙中山回到广州,当即提出辞去第二军总参谋长职务。孙中山闻讯,专门赶到蒋介石的住处挽留他。蒋介石听到孙中山挽留他的话,感动得“凄然泪下”。可是他还是在当晚就登上轮船回上海了。
    5月25日,当陈炯明指使部下开进广州、控制省城、孙中山的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威胁时,蒋介石在溪口老家打电报给江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对“陈党盘踞省城,逆命作乱”,表示愤慨,再次主张‘先巩固后方,再图北伐”。6月1日,蒋介石又写信给许崇智说,现在“非从速回兵解决广州根本,决无安全和平之道”。“吾果能先发制人,则无论其(陈部)集中东江,或盘踞省城,不难一网打尽,否则犹豫不决,迁延隐忍,必致有束手无策,噬脐莫及,不可挽救一日。惟愿吾言之不中耳。”但孙中山还是急于发兵北伐,只留胡汉民守大本营。
    6月1日,孙中山带少数卫队由韶关回广州。当火车到新街站时,从广州赶来迎接的人群中,有一个华侨邓三伯报告说:“陈炯明在惠州召集他的爪牙,频频开会,有谋乱企图,不可直到黄沙,改由其他车站下车,免受陈炯明暗算。”在旁的人也这样劝说,孙中山仍是不以为然,说:“不要紧,不要紧,我以诚待人,陈炯明是不会害我的。”孙中山由黄沙站下车,登上海防司令陈策派来的兵舰到天字码头,改坐汽车,回到了总统府。第二天,他带着卫士马湘等人外出巡视,的确发现了叛变的迹象。
    发现危急的情况后,孙中山于6月2日,给蒋介石发了急电:“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兄即来助我,千钧一发,有船即来,至盼。”此时,蒋介石正在溪口准备6月14日他母亲逝世一周年的纪念典礼活动。
    6月14日,从早到晚不断有人到总统府报告陈炯明谋反的消息,魏邦平也来叫孙中山做好准备。15日下午,海军陆战队司令孙祥夫、总统府秘书长谢持也先后来报告陈炯明谋叛的迹象。孙中山还是不以为然,忙着派人往韶关给北伐军运送10万元军饷。当天夜里11点,广州卫戍司令魏邦平、海防司令陈策接连又用电话报告陈炯明谋叛动态,并说情况已十分紧急。孙中山仍不相信陈炯明会真的背叛自己,在电话中说:“无论如何我不离开,我只知为国家,为民族,从来不为个人谋利禄是人所共知的,陈炯明何致要谋反?”到了深夜12点,林直勉、林树巍和陆志云又匆忙跑来报告陈炯明部队要在夜间1点攻击总统府的消息,形势十分危急,劝孙中山赶快避开。孙中山回答:“竞存(陈炯明)纵然恶劣,料不致如此,即使竞存有不轨之谋,他的部下有不少是明理正直的人,他们很多人和我久共患难岂肯尽听竞存之命?请各位无须过虑……我已将警卫调往韶关,即是表明我对他的信任。他对我虽有不利的阴谋,亦何须用兵?如果竞存胆敢称兵作乱,甘为叛徒,则人人可以杀他。我身为大总统,负全体国民之托,有平叛责任。如果力量不足,被叛逆所害,正是我为国牺牲的机会,岂能临难苟免,贻笑中外,玷污国家。”
    到了深夜二点钟,在总统府已听到远处部队活动的嘈杂声和集合号声。林直勉等三人,又急速跑来劝大总统离开越秀楼。面对叛军的威胁,孙中山毫不畏惧,说:“竞存胆敢作乱,我便要负平乱之责,如力不足,惟有一死,以谢我四万万同胞。”几个人见劝说不动,就强挽着他离开越秀楼。为避免被叛军认出,孙夫人让先生先离开,自己留下。孙中山身着一件白夏布长衫,戴一副墨晶眼镜,很像个医生。每当遇到叛军拦阻,跟随的人就说他是医生,到病人家去看病。几个人态度从容自若,得以安然通过,来到天字码头,登上了江防司令陈策来接他的“宝璧”舰。
    6月18日,蒋介石在宁波接到汪精卫从上海发来的电报:“惊悉粤变,尤幸总统无恙。”同一天,孙中山也给蒋介石拍发了保密电报:“蒋介石先生:事紧急,盼速来。孙文。”
    蒋介石接到电报后,立即贻书张静江托以后事及他的两个儿子,洒泪登程,于29日抵达粤海,冒险乘快艇登上了“永丰”舰。他这种不顾险阻、冒死应召的举动,使孙中山感到极大的安慰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中山见到蒋介石后,非常高兴,对外国记者说:“蒋君一人来此,不啻增加二万援军。”孙中山将海上作战的指挥权交给了他。当然,有人得助则有人忧。蒋介石赴难“永丰”舰的举动引起陈炯明的仇视和不安。
    “永丰”舰是清廷向日本订购的,后被袁世凯编入第一舰队。护法运动时,舰队司令宣布脱离北京政府,随后率第一舰队开赴广州,决定参加孙中山组织的护法政府。陈炯明叛变后,从1922年6月16日起到8月9日共55天,孙中山一直住在“永丰”舰上,并以这艘舰艇作为坐舰指挥舰队与陈炯明叛军鏖战。孙中山逝世后,改为“中山”舰,1938年10月在武汉保卫战中被日机击沉。
    陈炯明在策划武装叛乱的同时,于7月1日指使他的亲信省议会议长钟声等,举行所谓省议会和有关团体的联席会议,通过所谓“赞成统一,欢迎孙中山下野,迎接陈炯明回省”的决议,并电请孙、陈“停止战争”。7月5日,陈炯明托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带函到“永丰”舰向孙中山“求和”,实际上是逼孙中山下野。
    7月9日傍晚,孙中山召集各舰长和陆上部队指挥官等在“永丰”舰开会,研究当前形势和今后的作战方针。会议决定,北伐军在回师广州途中总统仍驻广州,以激励官兵坚决讨逆;“永丰”舰等舰在适当的地点白鹅潭停泊。因此处接近外国人占据范围,叛军不敢进犯。陆军部队由宝璧、广玉、广贞、广庚、广凤、舞风6舰载运,进攻江门,另建根据地。
    8月9日下午3点,孙中山偕蒋介石、陈策、陈群、陈渲等离开“永丰”舰,乘英国“摩汉”号炮舰,由广州赴香港,各舰长也跟随同行。在赴香港的途中,孙中山勉励随行人员说:“不图吾与君等觉得脱险以有今日,一息尚存,此志不懈,民国责任,在各人身上,不可轻弃,以自负初心。”10日,孙中山一行抵达香港,当天乘“罗斯皇后”号邮船赴上海。14日上午抵达吴淞口,尽管当天风雨交加,但仍受到了数千名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蒋介石从孙中山电召登上“永丰”舰起,就全权指挥着海面作战。他不畏生死,日夜守在舵楼,指挥战斗。
    舰队官兵由于夜以继日地处在叛军的炮火之下,因此连续作战使得官兵们的疲劳情况非常严重,加上连日炎热,粮食短缺,淡水也供不应求,形势十分险恶。在这样的艰苦情况下,蒋介石一边指挥作战,一面和水手们一起从事洗擦甲板等劳动,以鼓舞士气;有时阅读福尔摩斯侦探等趣味性读物,调剂精神。当舰上官兵们食品短缺时,蒋介石凭着夜色的掩护,冒着生命危险上岸采购食物。孙中山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担心地说:“我很感激你对我这样做,但是今后我不许你再去冒险采购食物;你是最重要的干部,万一我遭不幸,今后革命大业要你担当的,你的责任太大了。”
    “永丰”舰上50多个日夜的盛暑鏖战,是孙中山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身边的蒋介石是他患难中的忠实得力助手。在叛军以大炮、飞机、水雷百般加害的危难关头,蒋介石始终随侍孙中山左右,出谋策划,助其应付各种复杂局面。事后,孙中山在为蒋介石所著《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作的序言中写道:“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生死。兹记殆为实录,亦直其牵牵大者,其详仍未遽更朴素。余非有取于其溢词,仅冀掬诚与国人相见而已。余乏知人之鉴,不及预寝逆谋,而卒以长乱贻祸,贼焰至今为烈,则兹编之记,亦聊以志吾过。且以矜吾海军及北伐军清将士之能为国不顾其私,其视于世功罪何如也。民国十一年十月国庆日,孙文序于上海。”
    在这篇序言中,孙中山对蒋介石在这一事变中的表现予以高度的评价。此番患难之情,孙中山从未忘怀。事后不久,蒋介石任东路讨贼军参谋长,因军事进展缓慢而再萌退志时,孙中山致书慰留,内称:“兄忘却在白鹅潭舟中之时乎?”嘱其“坚忍耐烦,劳怨不辟”,“分途奋斗,不可一时或息”。
    广州蒙难是孙、蒋关系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在此之前,蒋介石只是孙中山关系密切的追随者;此后,蒋介石则成为孙中山的助手,接着进入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集团,开始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发挥作用和影响。
    陈炯明(1878—1933年),字竞存,广东海丰人。1898年,中秀才。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首领,粤系军阀,中国军事家,参加过辛亥革命。1917年帮助孙中山打响护法战争,对抗袁世凯。1921年5月,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6月,任援桂军总司令,进军广西,攻占广西全境。后阻挠孙中山到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破坏北伐。1922年4月,拒绝前住梧州与孙中山面商北伐问题,并以辞去各职务相要挟,被孙中山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三职。此后退居惠州,其部属叶举率“陈家军”主力回师广东,于6月16日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任粤军总司令。1923年,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陈炯明率部退守东江。1925年,革命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其所部后避居香港,后将美洲致公党改组为中国致公党。1933年9月22日在香港病故。
    民国十二年(1923年)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同年12月29日,接受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重组中国国民党。8月,派蒋介石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次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孙中山由宋庆龄陪同北上,争取和平统一中国。孙中山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4日,船到天津,孙中山因一路劳顿,卧病不起,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5号行辕逝世,终年59岁。临终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他临终留下遗嘱,号召国人仍须努力,实现国民革命。政治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孙文”。
    家事遗嘱:“余因尽粹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此嘱。”
    这两份遗嘱都由王精卫起草,由孙中山签字。
    还有一份由陈友仁(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和鲍罗廷(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和苏联驻中国国民党代表、国民政府高等顾问。俄罗斯人)起草的致苏俄遗书英文稿,由宋子文读给孙中山听。遗书表达了对苏联的敬意,希望国民党在民族革命运动中与苏俄“合力共作”。其中体现了孙中山“中俄合作”思想的文件,最终也由孙中山签字。
    3月13日,国民党中央通令全体党员佩带黑纱,停止宴乐。同时决定将中央公园辟为停灵地。
    3月14日,各国驻华公使馆纷纷前往医院吊唁。同日,段祺瑞执政府召开非常国会会议,通过了为孙中山举行国葬议案,井由财政部拨出治丧费10万元。
    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奉安于南京中山陵。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中山“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TOP

(3)中山一家。
    光绪十一年(1885年)5月26日,孙中山与18岁的卢慕贞(1867—1952年)结婚,后来生有3个子女:孙科、孙娫(女)及孙婉(女)。由于由于卢氏自幼缠足,个性内向,所以孙中山到各处筹募搞革命时,往往不能一同相随。辛亥革命成功后,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1912年2月15日卢慕贞携两女孙蜒、孙婉,侄女孙顺霞搭乘英国邮船“亚舍”号自南洋槟榔屿到上海,受到沪军都督陈其美和同盟会会员的热烈欢迎,被誉之为“中华民国国母”,下榻沧州别墅。2月20日,卢慕贞母女在邓泽如和孙科的护送下抵达南京,与国父团聚。
    民国四年(1915年)9月,孙中山与卢慕贞协议离婚。同年10月26日,49岁的孙中山与22岁的宋庆龄,在日本结婚。婚礼在日本友人庄吉家举办。
    卢慕贞于1915年4月14日,在美国夏威夷成为基督徒,1933年被澳门浸信教会按立为该会第一任会佐。她为人虔诚,热心帮助贫困。晚年定居于澳门,寓所位于文第士街一号(即今澳门国父纪念馆馆址)。1952年9月7日,卢慕贞逝世,享年85岁,安葬于澳门旧西洋坟场。1973年迁葬于澳门凼仔孝思永远墓园。2005年,应广东省中山市的要求,卢氏再迁葬于中山市。
    孙中山在革命初期,还有一位女士追随其左右,她叫陈粹芬。陈粹芬祖籍福建,1873年生于香港,原名香菱,又名瑞芬,排行第四,故人称“陈四姑”。由于早年在南洋活动的时间较长,因而一般被误为南洋人。据说,陈粹芬是在1891年,19岁时在香港屯门红楼(屯门青山湾西面的白角),经陈少白引介认识孙中山。他们自1892年起相随10余年,陈粹芬多年来追随孙中山,足迹遍及日本、新马一带。孙中山在晚晴园(现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居住期间,她也留在身边操持家务。
    由于陈粹芬生性贤慧娴静、勤劳勇敢,又不求名位,深受孙中山当年的同事所赞赏。
    晚年,陈粹芬在中山县定居,由养女苏仲英(后改名孙仲英)和女婿孙乾(孙眉次孙)侍养。虽没与孙中山正式结为夫妇,但被孙中山元配卢慕贞及长兄孙眉承认为如夫人。
    陈粹芬于1960年病逝香港家中,享年87岁,初葬于九龙荃湾,后来由孙中山后人迁葬于中山翠亨村孙氏家族墓地之内。
    据传,孙中山还有一位日本籍的秘密夫人。根据久保田(日本女子大学的教授)的研究,孙中山于1898年在横滨的中国城,首次遇到宫川富美子的母亲。1901年孙中山要求宫川富美子的祖父把她的母亲大月薰嫁给他,她的母亲当时才14岁。其祖父生气的拒绝了,因为这个女孩太年轻,而当时孙中山已经36岁了。后来孙中山直接向该女求婚,于是两人就在横滨以简单的仪式举行了婚礼,不久孙中山独自前往东南亚及美国,于1905年回到日本看妻子,1906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但孙中山在女儿出生之前就因事离开日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宫川富美子的母亲后来改嫁两次,但仍保持与孙中山书信往来,于1970年去世,享年82岁。
    宋庆龄(1893—1981年),又名庆琳,教名露瑟萝,英文学名罗沙蒙德(Rosamond),海南省文昌县人。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父亲宋嘉树、母亲倪桂珍、姐姐宋霭龄、弟弟宋子文、妹妹宋美龄以及弟弟子安和子良。1908年宋庆龄与妹妹美龄乘船到美国求学。1913年毕业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哲学系。宋庆龄从美国毕业后,于1913年8月29日抵达日本横滨,第二天就由父亲和姐姐陪着去拜访孙中山,这是宋庆龄长大后第一次见到孙中山。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并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终年89岁。
    宋庆龄晚年时提及当初违抗父命与孙结婚,说:“我爱父亲,也爱孙文,今天想起来还难过,心中十分沉痛。”宋氏夫妇阻婚未成后,仍送了一套古家具和绸缎,给宋庆龄做嫁妆。曾为宋家姐妹作传的美国作家露比亦认为:“宋嘉树当了自己老朋友和同辈人的岳父而感到难堪,但他还是孙中山的老朋友,在政治上继续和他共事。”
    孙中山与卢慕贞育有三个子女,孙科、孙娫、孙婉。长子孙科(1891—1973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1894年,父亲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4岁的孙科就随着父母漂洋过海,逃到了檀香山。那时的檀香山还没有学校,父亲为了中国革命到处奔波,教育孩子的任务当然就落到母亲卢慕贞的身上。卢慕贞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像所有的传统中国妇女一样,望子成龙,于是亲自教儿子读《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唐诗三百首》等书,还教儿子临摹字帖。7岁的孙科进入伯父孙眉办的私塾读了4、5年书,在这里,他熟读了四书五经及《昭明文选》等一批中国古典名著。在母亲的严格督促之下,他刻苦学习,从小就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国学基础。
    191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次年回国,到广州大元帅府任秘书。1921年,出任广州市市长兼治河督办。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孙科主持广州特别党部工作。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1927年3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武汉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等职。
    1928年至1949年,孙科历任国民政府委员、铁道部长、考试院长、立法院长、行政院长以及国民政府副主席等职。1947年任南京政府副主席。1949年3月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后,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4年到台湾。1965年任台湾总统府高级咨议、考试院院长。1973年9月13日,孙科因心肌梗塞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年83岁。举行葬礼之时,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出来瞻仰其遗容。
    长女孙娫(1894—1913年),1894年(一说1895年)3月31日,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出生不久,尚处于襁褓中的孙娫,就跟随祖母、母亲和哥哥等人来到美国檀香山。她的少年时代是在那漂泊不定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创立,她的父亲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方才派人将她和妹妹孙婉及母亲卢慕贞接到国内,陪伴着父亲过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生活。其后,父亲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经常赴全国各地考察。这一时期,孙娫和妹妹孙婉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再度过起了流浪生活。不久,孙中山以全国铁路督办的身份赴日考察,孙娫和妹妹孙婉也随母亲卢慕贞到了日本。
    1912年6月,孙娫和妹妹孙婉随哥哥孙科一同赴美留学。孙娫就读于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1913年3月,孙娫不幸患病,6月25日病逝,年仅19岁。
    孙婉(1896—1979年),1896年11月12日出生在美国檀香山。巧的是孙婉出生月日竟然与父亲完全一样。孙婉的童年是在檀香山度过的。
    1912年夏,孙婉与姐姐一道赴美留学,进加州州立大学文学系读书。第二年,孙婉的姐姐病逝后,父亲孙中山嘱托在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的王伯秋照顾孙婉。
    王伯秋是湖南湘乡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系。王伯秋留日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一批爱国志士,受其影响,也参加了同盟会,深得孙中山先生的器重。
    1914年,孙婉与王伯秋结为夫妻。后来孙婉与王伯秋分手,随母亲卢慕贞定居澳门。1921年3月19日,孙婉与戴恩赛结婚。1929年2月,戴恩赛任国民政府驻巴西全权公使。1949年10月,孙婉随丈夫偕儿女移居澳门。
    (4)后人评价。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他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
    ——陈独秀:“全国的民众啊!我们没有了为国家为民族刻苦奋斗40年如一日的中山先生了!我们失去了伟大的革命领袖,是我们极大的损失。”李大钊盛赞孙中山:“40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红色红旌,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
    ——梁启超:“孙君是一位历史上大人物,这是无论何人不能不公认的事实。我对于他最钦佩的:第一是意志力坚强,经历多少风波,始终未尝挫折。第二是临事机警,长于应变,尤其对群众心理,最善观察,最善利用。第三是操守廉洁,最少他自己本身不肯胡乱弄钱,便弄钱也绝不为个人目的。”
    ——哥伦比亚大学史学教授韦慕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孙中山传,书名《受挫的爱国者》;另一位美国学者1980年写了本孙传,书名《不情愿的革命家》
    ——孙中山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写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觉醒》(1912年纽约出版)。
    ——美国友人林百克写的《中山福音》(1932年巴黎出版)。
    ——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亚洲的觉醒》、《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等文章中,列宁高度评价中国辛亥革命,称颂亚洲各国兴起的民主革命运动,指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列宁赞扬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具有革命民主主义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称孙中山的革命纲领是“带有建立共和制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反映了“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在充分肯定孙中山纲领的反封建的进步性和彻底性的同时,列宁也指出其主观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
    ——五十年来的基本评价: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是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身的战士。
    ——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人们应该有话敢说,有事敢做。同时又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在他的代表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邓小平: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江泽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胡锦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历史命运,那时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没有能保障广大人民的权利,最终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中山年表。
    清同治五年(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光绪元年(1875年)9岁,在翠亨村读私塾。
    光绪五年(1879年)13岁,6月,赴檀香山读书。
    光绪九年(1883年)7月,从檀香山回乡。11月,赴香港读书,与陆皓东在香港入基督教。
    光绪十年(1884年)5月,与外沙乡卢慕贞结婚。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入广州博济医院学习西医。
    光绪十三年(1887年),转学香港西医书院。
    光绪十六年(1890年),致书郑藻如提出改良乡政、建设家乡的设想。与杨鹤龄、陈少白、尢列抨击时政,倡言革命,结成四大寇。
    光绪十八年(1892年),回乡翠亨主持建造新居。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赴澳门、石歧、广州等地开中西药局行医。
    光绪二十年(1894年)1月,在乡起草《上李鸿章书》。赴上海、天津寻找上书门径。11月,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广州起义事泄,经澳门、香港往日本。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伦敦蒙难后在英国考察西方政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东南亚从事武装起义的准备活动,发动惠州三洲田起义,建立起义指挥中心于台北。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领导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檀香山加入洪门致公堂。在欧美宣传革命,组织革命团体。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联合各革命团体在东京成立同盟会,被举为总理。系统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体系。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5月,发动潮州黄冈起义。6月,发动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发动钦州防城起义。12月,发动镇南关起义。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3月,发动钦州、廉州起义。4月,发动云南河口起义。
    宣统二年(1910年)2月,发动广州新军起义。
    宣统三年(1911年)4月,发动广州“三二九”黄花岗起义。10月,武昌起义,全国响应。12月,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解临时大总统职,倡办实业,宣传民生主义。8月,同盟会与其他革命组织联合改组为国民党。9月,受任全国铁路督办。
    民国二年(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
    民国三年(1914年)7月,在东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任总理。
    民国四年(1915年)10月,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2月,发动讨袁护国运动。
    民国六年(1917年)9月,组织护法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在广州建立政权。
    民国七年(1918年)5月,辞职赴沪著书立说,规划国家经济建设的蓝图。
    民国八年(1919年)10月,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民国十年(1921年)5月,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非常政府,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12月,接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民国十一年(1922年)1月,出兵北伐,誓师桂林。6月,陈炯明兵变。8月,赴沪后与中国共产党代表李大钊会谈。11月,审议中国国民党改进案。
    民国十二年(1923年)1月,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宣布建国主张;发表《中国国民党党纲》,宣布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建国纲领。与苏俄代表越飞会谈后签署《孙文越飞宣言》。2月,在广州设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任大元帅,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11月,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和《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12月,发表《关于海关问题之宣言》,抗议英美干涉中国内政。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论体系,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推动国民革命。5月,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9月,发表北伐宣言,誓师韶关,准备北伐。10月,平定广州商团叛乱。11月,应邀北上共商国是,寻求国家统一,主张速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

TOP

(二)民国蒋氏
    由于蒋中正的特殊身份和诸多头衔,导游只好称之为“民国蒋氏”。一来名正言顺;二来不偏不倚。
    蒋中正(1887—1975年),字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中国近代史中曾叱咤风云的人物。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祖父蒋玉表盐贩出身,到了晚年就在镇上开设玉泰盐铺,售卖油、盐等各样货物。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字肃庵,小名明火。生于1842年,卒于1895年,享年54岁。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将盐铺业务推至顶峰,在当地算是薄有势力了。
    蒋明火原配徐氏,1877年生蒋介卿,曾担任广东省英德县县长、浙江海关监督、浙江省政府委员等。1936年12月27日病逝。
    徐氏去世后,蒋明火娶王采玉(1863—1922年)为填房,1887年10月31日(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生蒋介石。他8岁时父亲就病逝了,在母亲的严格戒律管束下养成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其间由陈其美引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活动。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后,他离日回国,追随孙中山,开始了军旅革命生涯。
    民国二年(1913年)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多次被袁世凯追杀。1919年,孙中山再次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民国七年(1918年),孙中山命蒋介石赴粤军帮助陈炯明,先后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和粤军第2支队司令。
    民国十一年(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介石前往随侍,取得了孙中山的信任与器重。1923年,先后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参谋长和行营参谋长。8月奉孙中山之命,去苏联考察军事。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革命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曾指挥两次东征。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任军长。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
    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监。
    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国民革命军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4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蒋介石在率师北伐途中,于1927年发动了“4•12”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昌,冀图直接控制。
    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这年蒋介石40岁。同年12月1日与宋美龄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民国十七年(1928年),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一集团军和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对奉军作战。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
    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精心策划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日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短短4个月零18天,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1931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谴责日军侵略。
    9月22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向全党指出:“立刻发动与组织广大工农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是党的中心任务,特别在满洲应组织武装力量,“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打击”,并连续多次发表宣言,作出决议,声讨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一些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掀起了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北平、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汉、太原、广州、济南、福州等地的大中学生和市民纷纷集会游行,通电抗日救国,并结队赴南京请愿、示威,要求政府出兵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中正撰稿,宣示救国御侮决心。手书期于十年内湔雪国耻:“持其复仇之志,毋暴雪耻之气,兄弟阋墙,外侮其御,愿我同胞,团结一致,在中国国民党领导指挥之下,坚忍刻苦,生聚教训,严守秩序,遵守纪律,期于十年之内,湔雪今日无穷之耻辱,完成国民革命之大业。
    中华民国万岁!
    三民主义万岁!
    中国国民党万岁!”
    落款是: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二十八日蒋中正
    同时手书救国之道誓词:“救国之道,在和平统一,御侮之要,在守法奋斗,统一为和平之基,守法为奋斗之本。望我全国同胞,共同一致,努力于和平统一守法自强二语,以达救国御侮之目的。永为中华民国双十节之誓词,共矢勿渝。”
    落款是:中华民国二十年双十节蒋中正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迫于舆论压力的蒋介石在庐山会议中抛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借以平息众怒。同时继续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2日,当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最终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主席。在他的统率下,中国军队先后在淞沪、忻口、南京、徐州、武汉、长沙、南昌等地作战,阻滞了日军的疯狂进攻。但由于蒋介石实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致使中国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
    淞沪抗战历时3个多月,日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总司令,共投入12个师团及空军、特种兵部队30余万人的兵力。中国军队先以冯玉祥为总司令,后由蒋介石兼任,共投入70余个师70余万人的兵力,伤亡高达25万人,日军在此役中共伤亡40672人。日本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未能实现。
    1937年11月1日至4日,日军第3、第9、第101师向上海南翔至曹家渡地区连续猛攻。5日拂晓,日军3个师团在杭州湾登陆,切断沪宁线,对中国守军实行迂回包围,中国军队被迫于9日撤出上海。12日,日军占领上海,上海市区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此战役是抗战以来第一场大会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次年1月蒋介石被同盟国推举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随即应驻缅英军请求,派远征军入缅甸支援英美盟军对日作战。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开罗会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于8月23日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抗日战争阶段已经结束,新的阶段是和平建设,应当力争一个和平建设时期,避免内战或使全面内战尽可能地推迟爆发。于是,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8月28日,毛泽东等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乘专机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整个谈判过程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史称“重庆谈判”。
    1946年1月10日,中共代表和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代表之间共同商定了关于停止军事冲突的协定,即“停战协定”。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协决议”的五项决议案。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调集160万正规军,于1946年6月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在人民解放军有力反击下,头8个月歼敌71万人。1947年3月改为集中兵力向解放区东西两翼的陕北、山东实施重点进攻,不久被粉碎。7月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20日,经国民大会选举出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就任后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国民政府主席一职也改为中华民国总统,“国民政府”至此走入历史。
    1948年9月起,解放军接连发动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但他仍在幕后指挥,拒绝接受国共双方代表谈判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乘胜进军,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12月,蒋介石败走台湾。
    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4月15日,蒋介石在台北去世,享年88岁。
    蒋介石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台湾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
    据说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对毛泽东和蒋介石有一番评价:“他们的差异既有表面上的,也有深刻的地方。毛懒洋洋地躺在椅子上,像一大口袋土豆被人漫不经心地扔在那里;蒋坐在椅子上,正襟危坐,脊梁骨像是钢造的。毛潇洒自如,谈笑风生;我同蒋见面几次,从来没有见他有任何幽默感。毛的书法龙飞凤舞,字里行间,不拘一格;蒋的书法笔画端正,四四方方,格局分明。讲得深刻一点,他们把中国看成是神圣的,但表现有所不同。两人都爱这国土,但毛要清理掉它的过去,而蒋则要在上面进行建设,取得胜利后,毛简化了中国繁体字,不仅仅是为了促进识字运动,而且是为了扫除每个繁复字体的历史含义。蒋败走台湾时,在逃亡船上腾出空位,运走达40万件古董文物,却把差不多数目的对他忠心耿耿的助手和官兵遗留在大陆。”
    不论怎样评价蒋介石,都得承认蒋介石是20世纪中国政坛一位影响深远的人。蒋介石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持台湾没有从大陆分离出去,坚决反对“台独”。
    蒋介石一生共娶过4位夫人:
    第一位毛福梅。毛福梅,学名从青,奉化岩头村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11月初九。1901年与时年14岁的蒋介石成亲,一生勤劳贤惠,辛苦持家,支持蒋介石求学从军,1910年生蒋经国。1939年12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溪口,她不幸中弹身亡,时年58岁。
    第二位姚怡诚。姚怡诚出生在苏州冶长径河北岸南桥小镇上,乳名阿巧,幼时父母双亡。1912年,认识了名妓手下的女仆姚怡诚,并同居在一起,蒋纬国由她养大,叫她妈妈。蒋介石与姚怡诚分手后,蒋介石为她在苏州营建宅邸,即南园故址。1949年,她在蒋纬国的安排下迁居台湾,1966年病逝。
    第三位陈洁如。陈洁如生于1906年,原籍浙江宁波,乳名阿凤。陈洁如是一位纸商的女儿,家境小康。她13岁时进入女子学校上学。她与蒋介石于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大东饭店宴会厅举行了婚礼。这年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蒋介石与陈洁如办理了正式离婚手续。1971年2月21日,陈洁如在香港寓所里去世,终年65岁。
    第四位宋美龄。宋美龄(1897年3月5日—2003年10月23日)祖籍海南文昌县(今海南),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宋霭龄、宋庆龄的妹妹。作为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在近代中国历史与对外关系中(特别是对美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宋美龄幼年在家学英文。1910年去美国,后在佐治亚州梅肯威斯理女子大学就读。1920年回国后,参加基督教女子青年会活动。曾在电影审查委员会、童工委员会任职。1927年12月1日,在上海大华饭店同蒋介石结婚,后广泛参加社交、政治活动,并担任一些妇女团体、儿童福利团体的领导职务。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亲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支持和平解决,使被软禁的蒋介石获释。随后对蒋之政治活动多有襄助,她曾负责当时中国空军之组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蒋介石)宋美龄在抗战之际,赴美国募款,并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劝说美国将注意力从欧洲战场转移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中国赢得了美国的同情。战时,她为国军缝制军服的照片成功地激起许多中国人民的爱国心。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年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任翻译。1948年代表蒋介石去美国求援。国民政府到台湾以后,她曾赴美国居住,后又回到台湾。
    1975年蒋介石病逝后不久即去美国就医、定居。1994年后长居纽约,2003年10月24日5时17分在纽约逝世,享年106岁,综其一生,跨越三个世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领袖及夫人中最长寿者。宋美龄去世后与宋子文、宋蔼龄安葬于纽约家族墓园。
    (三)代理总统
    李宗仁(1891—1969年),广西临桂人,汉族。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家。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早年就读于广西陆军小学堂、广西陆军速成学校。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广西陆军速成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毕业后,到南宁将校讲习所任准尉见习官、少尉、中尉队附。民国五年(1916年)投桂军,先后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因战功由排长递升营长。民国十一年(1922年)自任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后改所部为定桂军。民国十二年(1923年),与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建立联系。10月经李济深、陈铭枢介绍加入国民党。
    民国十二年(1923年)——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孙中山领导的大元帅府支持下,联合黄绍竑、白崇禧之讨贼军,组成定桂讨贼联军,李宗仁任总指挥,先后消灭了旧桂系军阀陆荣廷、沈鸿英部,击退入桂云南军阀唐继尧部,统一了广西,成为新桂系首领。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曾任国民党湖北省临时政治会议委员、安徽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
    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上台后,被任命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武汉分会主席和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参加蒋介石举行的第二期北伐。
    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军阀与蒋介石之间爆发蒋桂战争。结果桂系战败,逃回广西。蒋介石以“叛乱党国”的罪名,开除李宗仁党籍,免除本兼各职。
    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参加冯玉祥、阎锡山反蒋,被推为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阎锡山)兼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由广西进军湖南,支援阎锡山、冯玉祥在中原同蒋介石作战。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11月,继续当选为国民党五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李宗仁、陈济棠发动反蒋事变,成立抗日救国军第一军团,任副总司令(总司令陈济棠),出兵湖南,要求北上抗日。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先后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汉中行营主任,指挥徐州会战诸役。在台儿庄会战中,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日军2万余人的重大胜利,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5月,徐州失守后,率部入鄂,在桐柏山、大洪山创立游击基地,坚持抗战。
    民国二十年(1931年)“9.18”事变后,宁粤双方合流。在11月,宁方召开的四全大会上,正式恢复了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和李宗仁等348人的党籍。中国国民党从1924年改组到1949年在大陆失败,短短20几年,其开除党籍的事件频频发生。国民党一大51名中央委员,先后被开除党籍的达38人,占74.5%,这种现象在中外政党史上十分罕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北平行辕主任。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李宗仁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总统蒋介石)。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精锐主力部队大部被歼,国民党统治面临覆灭命运,蒋介石被迫于1949年1月21宣布下野。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2日,李宗仁就任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上台后本想通过“和谈”,阻止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派代表团到北平谈判,但最后又拒绝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条件《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由于国民党一再坚持“划江而治”,导致和谈破裂,解放战争继续进行。国民政府行政院迁往广州。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3日攻占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结束。蒋介石带领余部逃往台湾省,仍沿用中华民国。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1月20日,李宗仁以就医为名,从南宁乘专机飞往香港。12月,飞往美国。此后,在美国度过了16年流亡生涯。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恢复总统职务。1954年3月,蒋介石正式罢免李宗仁副总统职务。
    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10年间,先后5次派程思远到北京,晋谒周恩来总理,为回归祖国大陆作准备。
    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偕妻郭德洁女士从美国回到北京。在机场发表声明,决定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回国后,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69年1月30日,因肺炎在北京逝世(关于他的死一说被“革命群众”毒死),享年78岁。
    (四)民国首都
    南京,自古就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誉和“钟山龙盘,石头虎踞”之称,别称金陵。自公元229年起,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定都,约449年,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依据中华民国的相关法律,南京至今仍为中华民国之正式首都,台北为临时首都)。
    (1)历经更名。
    南京在唐虞夏商时代,属古扬州地域。周武王十三年(约前1122年),地属吴国。东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越相范蠡在此筑越城。东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国,在此置金陵邑。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废金陵邑,设秣陵县。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改秣陵为建业。
    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迁都建业,南京首次成为都城。南京在西晋时称临江。西晋灭吴,于太康二年(281年)改临江县为江宁县,这是南京别名江宁的由来。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在此建立东晋政权,时称建康。
    宋永初元年(420年),刘裕取代东晋称帝,仍都建康,以后齐、梁、陈相继以此为国都。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平陈,废建康设蒋州。到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改江临县为上元县。
    其后,至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武义元年(919年),南京曾先后使用过丹阳、扬州、白下、江宁、上元、建康、踦州等名。杨吴武义二年,改踦州为金陵府。
    南唐天祚三年(937年),李昪在金陵建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时称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为抗金前线。岳飞、韩世忠曾在此抗金。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入城,改建康府为建康路。元天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取集庆路,改称应天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改应天为南京,南京一名正式载入史册。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南京为京师。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入南京,5月改南京为江南省(包括今江苏、安徽等),应天府为江宁府,领上元、江宁等县。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江宁。改江宁为“天京”。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攻陷天京,复改为江宁府。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成立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废上元、江宁二县。3个月后即迁都北京。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成立国民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改北京为北平。6月1日,南京市政府成立。6月6日置南京为特别市。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1日安葬孙中山于南京中山陵,置首都特别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更改为院辖市(直辖市)。根据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五条,“中华民国国都定于南京”。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1月3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同年12月1日还都南京。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西迁陪都重庆,南京为留都。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余万人遇难。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发布还都令,宣布5月5日“凯旋南京”。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军队攻陷南京,国民政府南迁广州,旋迁台北。
    南京历史上第一次设市,是在1912年。当时,孙中山定都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并设南京市,隶属于南京府。首任南京市长为马相伯。
    马相伯(1840—1939年)中国教育家,爱国人士。原名志德,又名钦善、建常、绍良,改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祖籍江苏丹阳,据近代词学大家汪东在民国初年《新闻报》上撰文称“民国初元,南京建临时政府,以先生(指马相伯)为第一任市长,未几引去。袁世凯都宛平,南京遂不设市。”
    马相伯,江苏镇江人。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为实现教育救国,他自愿将千亩田产,四千大洋悉数捐出,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辛亥革命成功后,因其德高望重,孙中山将他聘为南京市长,此时他已70高龄了。
    南京市1930年6月27日被列为直辖市(或称院辖市)。民国期间,曾经担任过南京市长的主要有:
    1、魏道明(1901—1978年),字伯聪。中国国民党政治人物。江西德化(今九江市)人。早年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民国十五年(1926年)回国,在上海从事律师事务。民国十六年(1927年)任国民政府司法部主席秘书。同年冬任司法部次长、代理部长兼建议委员会常务委员。民国十七年(1928年)任司法行政部部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任南京特别市市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行政院秘书长。1941年任驻法国大使。1942年任驻美国大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47年任国民党“台湾省政府”首任主席。后赴南美洲和美国等地进行考察。1954年回台湾。1963年任台湾驻日本“大使”。1966年任“外交部”部长。1978年5月18日在台北病逝。
    2、谷正伦(1889—1953年),字纪常,贵州安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将领。1905年,谷正伦考进武昌陆军中学,学习三年毕业。这时,正逢清王朝选拔一批青年出国留学,他由此得以东渡日本。到了东瀛,他先在东京振武学校完成基础学业,又到陆军士官学校炮校就读,期间受孙中山、黄兴等人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同盟会。
    民国二年(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谷正伦重返日本原校复读,两年后毕业。谷正伦从日本二次回国。
    民国十五年(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率部北伐克九江。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升任四十军第一师师长。民国十七年(1928年)兼任南京上将戒严司令、首都中将卫戍副司令。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任首都上将卫戍司令、宪兵中将司令、代理南京市市长。
    1949年11月,只身经昆明飞香港,又转飞台湾。1950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1953年11月因病在台北逝世。
    3、石瑛(1878—1943年),字蘅青,湖北阳新人。举人出身。曾赴比利时、法国留学。中国同盟会会员,并协助孙中山在欧洲建立了同盟会组织。辛亥革命后回国,任众议院议员。二次革命失败后再赴国外留学。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国民党一大中央委员、南京市市长等。有《石蘅青先生言论集》。被人誉为“民国第一清官”。1943年12月4日去世。
    4、马超俊(1885—1977年),祖籍台山白沙镇。17岁赴美深造,肄业于旧金山庇鲁机器专门学校。在美国期间,马超俊适逢孙中山到旧金山宣传革命,得致公堂黄三德介绍,他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献身革命。
    民国初建,马超俊任国会议员。民国六年(1917年)6月,孙中山电召马超俊南下,参加“护法运动”。民国十七年(1928年)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整理委员、广州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长兼宣传部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农工厅长、建设厅长等职。民国十八年(1929年)任广州市党部执行委员,国民党第三届中央候补执委,同年出席日内瓦国际劳工大会,担任劳方代表。
    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1日,马超俊膺任欧美各国劳工考察专员,11月任南京市市长。
    1935年任国府委员,1937年复任南京市市长。
    1938年任中国战时儿童救济会副会长、全国慰劳总会副会长、国民党中央社会部副部长。1940年任国民党组织部副部长。1945年抗战胜利,马超俊第三次出任南京市市长。
    1949年马超俊去台湾,1969年8月4日患脑血管栓塞症,长期卧病医院,于1977年9月19日在台湾荣民总医院病逝,享年92岁,葬于台北近郊金山富贵墓园。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国民政府内政部公布:全国辖省35个,院辖市12个(南京、上海、北平、青岛、天津、重庆、大连、哈尔滨、汉口、广州、西安、沈阳),行政督察区209个,县2016个,省辖市57个,设治局40个,管理局1个,蒙旗132个,相当省级的地方1个(即西藏)。
    (2)今之南京。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古称金陵,简称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苏皖两省交界处,江苏省西南部。东距上海市300余公里。介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之间。东接富饶的长江三角州;南靠宁镇丘陵;西倚皖赣山区;北连江淮平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跨长江两岸,南北最大纵距14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0余公里,辖区总面积6582.31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723.0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
    南京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平均海拔20~25米。长江横卧城北,秦淮蜿蜒城南,钟山盘绕城东,清凉山雄踞城西,自古就又有龙蟠虎踞之称,亦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郊有固城湖、石臼湖、秦淮河;北郊有滁河;城内有玄武湖、莫愁湖等,构成丰富的水系。城外有紫金山、将军山、祖堂山、牛首山、栖霞山、汤山、青龙山、黄龙山、祖堂山、云台山、灵岩山、方山、吉山、老山、茅山等群山环抱;城内有富贵山、九华山(覆舟山)、鸡笼山(北极阁)、清凉山、狮子山、幕府山等点缀,形成了一个容山水城林为一体的城市特征。
    南京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温暖宜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4°,年均降水量1106毫米。这一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之历代的绿化努力,使南京享有“绿城”之誉。
    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评价南京的地理环境时说:“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诚难觅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之最丰富区域之中心,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TOP

返回列表